
張敬偉
拜拜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了30年,涌現了那么多為政府經濟政策和社會經濟生活獻計獻策的經濟學家,卻沒有一個人值得獲世界性的經濟大獎。這不是中國人的問題,而是這個獎的問題。
如果說讓奧巴馬都意外的和平獎是對“布什的鞭撻”(卡斯特羅語),那么由美國人囊括的經濟學獎則是對美國經濟的諷刺。
兩位美國經濟學家獲獎的理由都是關于治理結構的經濟學,一位側重研究政府治理結構,另一位著重公司治理結構。但是,誘發于華爾街的金融風暴的亂源,恰恰是政府監管力形同虛設,公司治理和政府治理結構出了問題。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這兩位主張政府和公司治理結構的政治經濟學家,是對美國人的期許,還是對美國華爾街金融模式的反諷?
相比之下,具有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并一直強化政企治理結構實踐的中國,在金融危機時代開創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中國經濟模式,給國際社會提供了新的發展典范。
在此情勢下,無論從經濟理論研究,還是從中國經濟的表現,為之努力的中國經濟學家都配得上任何獎項。能夠治理好中國經濟,比得一百個諾貝爾經濟學獎更重要。
中國從來不乏優秀的經濟學家,傳統的、現代的、保守的、自由的,每個體系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由于中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經濟體制的轉型為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提供了多維的理論表達空間和實踐機會。與此同時,西方各類新潮的經濟學理論也被引進中國。
可以說,改革開放的30年,之所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就是因為中國經濟學百家爭鳴諸子競秀的黃金時代。
也許歐美的經濟學流派更為時髦,但是其依托的市場載體只有市場經濟的單極坐標。而中國經濟卻存在著從計劃經濟對接市場經濟的兩個維度平臺。而且中國經濟學家的各種理論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開放實踐中得以檢驗的。一場金融危機,更是驗證了中國式監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危機之后的救經濟舉措,更確認了中國經濟模式對全球經濟的典范性。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委會應該換換思路了,不要再一味地鉆到西方的故紙堆里去挖掘什么寶藏,而是應抬起頭來,睜大眼睛,看看當今這個世界。否則,最后的結果只能是世界對諾貝爾獎說拜拜了。▲
(作者是江蘇學者。)
環球時報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