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美國眾議院在今年6月通過了對從新興市場國家進口的商品征收碳關稅的法案,此法案的第一個修改版本于9月30日由參議院公布。在參議院10月下旬正式表決前,法案還會有數度修改。可以預料,雖然美國極力掩飾碳關稅的負面作用,但碳關稅推出基本上鐵板釘釘。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中國有必要早日開征碳稅來應對美國的碳關稅。
目前,除了碳稅(如在加州)以新稅種出現增加企業成本,美國還竭力在國內推行減排目標,給美國企業帶來新的負擔,降低了企業競爭力。為轉嫁成本,美國向外征收碳關稅順理成章。與此同時,歐洲雖尚未向外征收碳關稅,但未來也有可能借“綠色道德”之名,對部分國家征收碳關稅,削弱對手。
在歐美國家醞釀構筑這種隱性貿易壁壘的風潮中,剛剛略超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的中國,將面臨嚴峻的形勢。一旦各國高筑碳關稅壁壘,德國人可以繼續大量出口精密儀器,日本的數碼產品、家用電器仍然可以暢“銷”無阻,而長期依靠機電、建材、化工、鋼鐵等高碳產業產品出口的中國企業遭遇的經濟損失將難以設想,甚至剛剛獲得的出口冠軍頭銜也會因此而黯然失色。據報道,一名廣東陶瓷業主不久前在出口一批陶瓷衛浴產品到國外時,被對方問及產品單位能耗是多少。和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主一樣,這位老板從未想過計算自己產品的能耗,無法回答。可以想見,習慣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一些中國出口商原有的出口戰略、合作伙伴、出口目的地將在碳關稅出臺后面臨劇烈變化。
更讓人憂慮的是,隨著氣候問題日益敏感,低碳經濟正在成為潮流,世貿組織對碳稅和碳關稅的態度也隨之發生變化,即便明知碳關稅的反貿易及貿易歧視主義因素存在,也會支持碳關稅合法。因此,在碳關稅引發的貿易摩擦中,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作為受害方可能會得不到相應的救濟機會。也就是說,只要生態話語權掌握在西方國家手里,一旦它們感受到競爭壓力,就會啟動美麗外衣包裹下的保護主義政策。對此,我們不能抱有幻想,不要以為猛批對方搞保護主義,別人的保護主義就會自動消失。
與其等別人來征收碳關稅,不如率先啟動碳稅,用對內碳稅來回應別人的對外碳關稅。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在能源儲備上落后于許多發達國家,不能永遠做世界的“煙霧工廠”,也不能一直依靠高耗能產品獲取順差。因此,早日征收碳稅就能促使企業提前進行生產模式轉變,降低出口產品的單位能耗,讓西方國家的壁壘失效。當然,這來日方長,但做得越早,就越能把握住主動權,在節能減排上后發制人是沒有說服力的。何況,對企業而言,碳稅促進企業技術更新換代,即使以新的額外負擔形式出現,也不會使企業長期感受壓力,在短期付出代價后,長期收益十分可觀。
另外,世貿規則并不允許雙重征稅。中國開征碳稅可以稀釋碳關稅預設的西方話語權優勢,把財富留存在自己國家之內,更可以在未來雙邊談判中,如奧巴馬年底訪華之際,在涉及減排問題的雙邊談判中獲得主動。而且,在我國多個高能耗行業中,不少屬于外資企業。例如進入中國十多年的拉法基集團在中國境內經營的就是水泥、石膏板、骨料與混凝土等高污染、高能耗產業。這些企業雖然為中國經濟發展、就業提供了便利,卻也給中國的生態環境、空氣質量加重了負擔。早日開征碳稅將會讓這些外資企業為既往的環境欠賬埋單,也會阻擋那些不負責任的投資者進入高能耗產業。▲ (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