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萌
“真希望回到童年,每天什么都不干,只是玩。”這句話已經成為許多在高壓下工作的白領的口頭禪。的確,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總是一個人一生中最輕松的時光。
不過,要是看看今日中國兒童的那個緊張勁兒,恐怕就沒有多少白領愿意“時光倒退”了。安徽省教育廳日前發出的緊急通知很能說明問題。通知認為,大量使用幼兒教材、課本等變相教材的“小學化”教育,已經給學齡前兒童帶來了沉重負擔,因此要求各幼兒園禁止使用小學教材。沒想到此舉一出,卻招來部分家長反對。他們聲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出于好奇,我上網查了一下現在幼兒園通用的教材。讓我震驚的是,幼兒園的課程已經跟小學課程的模式如出一轍——語文、英語、美術、手工,一門功課也不少。我難以想象,那些正在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小孩子會有一天連上幾節課的勁頭,更無從想象他們鼓足了勁兒識字讀書的場面。
無奈的是,安徽省過度商業化的學前教育并不是一個個例。在許多城市,隨處可見路邊大幅寫著“天才寶寶計劃”,“領先起跑方案”的廣告牌。在過去20年里,學費和各式各樣的培訓費水漲船高,而天價幼兒園也層出不窮。
實際上,這只是中國教育產業鏈的一小部分。一個兩歲就能背誦詩詞的孩子就是父母的驕傲,一個七歲拿到鋼琴十級證書的學生就是家長教育成功的榜樣。對書本知識的瘋狂追逐,對榮譽證書的過度捧高,已經將學習本身的樂趣變成了孩子們沉重的負擔。
和很多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同學一樣,我們可能記不清10多年前自己在幼兒園里讀過些什么“教科書”,但仍能模糊地記起上簡單的拼音課,學最基本的兒歌,并且仍能清晰地記起午后在幼兒園和同伴們一起玩游戲的快樂時光。
30多年來,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讓很多獨生子女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很少有跟同齡人接觸的機會。而這些孩子在家中受到的溺愛,對他們今后步入社會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因此,學前教育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教會這些孩子如何融入群體,學會與人相處。
五十年前,我父親的家鄉沒有幼兒園。他在照顧兩個妹妹的過程中學會了責任和分享的意義。七歲時形成的責任感在他今天的日常生活中還能處處體現。看了安徽省“禁書令”的新聞后,我不禁想問:這些每天在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里忙得暈頭轉向的孩子們,他們五十年后會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社會、對待家庭呢?▲(作者是本報英文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