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著萍 謝瑞峰
摘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一個關系到企業、社會、投資者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重要問題。所披露信息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判斷和決策,也關系到證券市場能否正常運行,為股東和社會帶來最大利益。多種因素導致了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一系列的問題,產生了諸多不良后果,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形成完善的披露機制,以解決信息披露的根本問題。
關鍵詞:信息披露;中國;上市公司
中圖分類號:F8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060-02
一、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1.信息披露非主動性。目前不少上市公司把信息披露看成是一種額外的負擔,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種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股東應該獲得的權利。特別是那些虧損的上市公司總是擔心自己失去配股資格或將被停牌等。上市公司在其經營管理方面存在著較多的不愿讓公眾知道的負面信息,從而對信息披露產生一種回避的心理。
2.信息披露滯后性。會計信息披露的一個重要質量要求是及時性。時機一旦錯過,信息的相關性也就大為降低以至毫無用處。上市公司有時由于擔心其所披露的信息會影響股價,往往遲遲不披露公司的重大信息,從而造成信息的滯后。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超過80%的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在會計年度結束后4個月報出,而在此之前,一些明智的投資者早已通過其他渠道獲取到相當多的信息,做出了早于其他投資者的決策。這種會計信息披露的滯后性嚴重損害了其他投資者的經濟利益,有悖于證券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
3.信息披露含有虛假記載或誤導性陳述。信息披露含有虛假記載是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嚴重,危害最大的問題。普遍存在的虛假記載和誤導性陳述是造成中國證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根本原因。信息的不對稱狀況十分容易引起價格操縱,造成證券市場供需雙方的大量的非理性投機。一方面加大了證券市場的風險,另一方面直接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例如,銀廣夏和藍田股份等蓄意造假并進行虛假披露的行為,中小企業板的江蘇瓊花對國債投資的虛假披露的行為等均屬此列。

4.信息披露含有重大遺漏。會計準則中明確規定,為使財務報表清晰和易于理解,必須提供必要的重要資料(包括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即會計信息必須具備完整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的公司以自身利益為中心,報喜不報憂,對公司股票價格不利的信息或借故商業秘密沒有披露或模棱兩可,給一般投資者作出正確判斷增加了難度。主要表現在:一是對關聯企業間的交易披露不夠充分;二是對企業財務指標的提示不夠充分;三是資金投資去向及利潤構成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四是對一些重要事項的披露不夠充分;五是借保護商業秘密為由,故意隱瞞企業重要會計信息。披露信息不充分較容易誤導投資者,為投機者提供更多的機會。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諸多問題的成因分析
1.內部因素——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天生有缺陷。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制約著信息披露的質量。中國上市公司多數是由國有企業重組后以募集方式設立,股權相對集中,形成普遍的“一股獨大”現象。股權過分集中在國有大股東手中,會產生許多問題,如國有大股東和上市公司在人員、資產、財務上長期不分家,上市公司的資產得不到保證;關聯交易盛行,內部人控制現象比較普遍;董事會缺乏獨立性,監事會功能十分有限,難以形成有效的約束和制衡機制等等。像“ST棱光”、“ST猴王”、“濟南輕騎”、“粵金曼”、“三九醫藥”等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都是利用他們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地位,假借各種名義,甚至利用編制虛假財務報告來占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在大股東眼里,上市公司成了他們自己的“提款機”,嚴重損害了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2.制度因素——對上市公司的監管機制不夠健全。首先,監管力度不夠。成本與收益的對比促使信息披露失真動機的形成。從理論上來看,只要有某種制度安排,能夠使不真實披露信息行為的預期成本大大高于預期收益,就可以有效地抑制這些行為?!皝y世用重典”,只有監管方加大處罰力度才能對信息披露不恰當的上市公司起到有效的威懾作用。與其他新興市場一樣,中國的證券市場存在著監管體系薄弱、監管手段落后、監管人員不足的現象,因此,上市公司會計造假被發現的概率極小。此外,迄今為止,監管部門主要依靠行政處罰手段來打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對其直接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的少之又少,民事賠償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信息披露失真(造假)即使被發現,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有限的。其次,監管體系尚不健全?!般y廣夏”造假事件觸目驚心,在反思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對監管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事后證監會的司法介入,在整個事件發生過程中,若能較早阻止或揭發造假行為,使市場的公正性和高效率得以體現,則可以有效遏制造假事件的發生。
3.審計因素——作為中介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行為的不規范。部分中介機構的違規執業行為影響了信息真實披露,甚至出現了注冊會計師與上市公司串通作假以達到各自利益目的的合謀行為。在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聘任會計師事務所的實權在管理層而不是股東大會,這種被扭曲的聘任制度往往助長了中介機構“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心態。另外,由于存在經濟利益、關聯交易、自我評價和外界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較低;注冊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較小,法律責任偏輕,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道德水準、職業判斷能力偏低等都助長了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不規范。
4.社會根源——全社會誠信體系的缺失??唆敻衤凇妒挆l經濟學》中指出,目前經濟制度唯一不能解決的就是道德風險問題,發展越快的國家制造道德風險的空間越大。從博弈論的觀點來看,誠信實質上是博弈參與方為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的一種非正式約束;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看來,它純粹屬于個人行為,并由個人來完成。中國目前還沒有對法人、自然人的信用確立、確認、懲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制度,這使中國市場經濟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道德風險。很多企業以上市為終極目標,重融資,輕改制,經營業績上不去,往往就利用虛假消息大肆圈錢。另外,上市公司的經理人激勵制度促使公司經營者即經理人過度追求短期利益,也會刺激上市公司作出失真的信息披露。
三、對策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首先,政府應制定更為具體的法規以增強董事會的獨立性,確立其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如實行董事、經理職務不兼容制度,明確劃分各自職能和權限,杜絕董事和經理交叉任職;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中必須引入相當比例的獨立董事,獨立董事不擁有公司股份,不在公司任職,較少受大股東和內部人影響,可以較好地代表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行使權力。其次,改變董事、經理主要由行政渠道產生的現狀,大力發展職業經理人市場,更多地通過市場手段和市場競爭方式來選拔和聘任公司管理者。第三,實行董事、經理期股激勵計劃,使董事、經理的個人利益與公司的長遠價值同比增長,使他們的會計政策選擇與股東利益趨于一致。這有利于健全公司內部制衡體系,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也必將有益于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2.加大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和處罰力度。加大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要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對于上市公司違法披露信息以及故意隱瞞或歪曲重要信息的行為,決不能手軟,要對違紀者起到震懾作用。例如,要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社會公眾檢舉、監督制度,設立投訴電話等,充分利用社會公眾輿論力量對情況屬實的嚴肅處理,并予以曝光。
加大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處罰力度,進一步明確各證券監管機構權限并形成完備、具體、可操作性強的民事賠償制度體系。例如,采用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摘牌等方式,嚴重的還應該追究有關人員的刑事責任,以此來捍衛廣大股民的利益,保障中國資本市場的有效運行。
3.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對信息披露失真的監督作用。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的改制保證審計報告的鑒證作用。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意見應合理保證會計報表的使用者確定已審會計報表的可靠程度。獨立審計的發展史證明,合伙制是事務所的最佳組織形式。一方面擴大合伙人的責任,增加其造假成本。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有兩類:有限責任制和合伙制,這不利于其更好地承擔法律責任。只有實行無限責任制,使得造假成本高于會計師造假的預期收益,這樣才能使其參與合謀的動機萎縮。另一方面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數量較多,但總體規模較小,為了生存出現了很多不規范的行為,比如低價攬客、以回扣方式獲得審計業務等等。另外,有的事務所實行承包經營、比例提成等激勵機制,使得一些注冊會計師為了獲取高獎勵,喪失了獨立性。規模大的事務所其打造自身聲譽的成本更高也更規范,其舞弊的機會成本很大,因此從總體上看,其更可能遵守法律,審計質量也更高。
4.建立全社會的信用體系,把誠信教育落到實處。只要整個社會的人都是誠實的、恪守信用的,才能為上市公司的誠信構筑一個好的社會人文環境,提供一個誠信的舞臺。然而誠信在全社會的建立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根據歷史經驗,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這個階段的人們缺乏長期合作態度,原本在穩定社會形態社會可以自發形成的道德自律以及個人名譽的長遠價值,在轉型期社會里難以自發形成。因此這個過程必定是漫長的,各方面的工作必須踏實來做。
四、結束語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證券市場永恒的話題,是證券市場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實現證券市場“三公”原則的基礎和維護證券投資者利益的基本保證。其涉及到證券市場主體的方方面面,所以解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刻不容緩,以免引起新的證券市場信任危機。正因如此,世界各國和地區的證券市場無不重視信息披露制度,均將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列為證券市場和監管中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王紅梅.獨立董事制度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4,(4):407.
[2]張小虹.會計信息披露違規緣何屢禁不止[EB/OL].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網站,2002-09-16.
[3]王東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思考[J].經濟師,2004,(5):133.
[4]王善平.獨立審計的誠信問題[J].會計研究,2002,(7).
[5]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