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麗
摘要:公民法律意識的培育對于整個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理應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應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如:法律權威意識、權利義務意識、自由平等意識。通過三個課堂的教育從而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使其能更好的參與社會生活,服務整個社會。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公民
中圖分類號:DF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214-02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1]作為一種自覺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識的社會作用是巨大的。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2],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公民是社會成員的法律身份,憲法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3]公民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力并承擔義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一個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就是開展公民意識教育,提高全社會法律素質。高校大學生作為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養如何既是大學生作為公民個體能夠很好地參與社會生活,維護個人權益履行法定義務的根本保障,也將會影響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一、大學生應具備的法律意識
1.法律權威意識。當大學生在被問到做人最基本的底線時,回答不觸犯法律,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的只占極少數,這是法律知識缺乏、法律權威意識尚未建立的表現。法律權威是指法的不可違抗性,是就國家和社會管理過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法律權威表現在國家對違法犯罪行為的制裁,表現在維護執法公平、司法公正。增強法律權威意識, 大學生首先要明確憲法和法律是一切組織和個人根本的活動準則,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的權利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行使, 公民義務也必須來源于憲法和法律的設定, 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迫他人履行法定范圍之外的義務。
樹立法律權威意識,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國家未來主人的大學生有義務和責任通過各種方式努力維護法律權威。首先,建立法律信仰。只有從內心深處對法律建立信仰,公民才能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大學生應當通過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深刻認識法律對一個社會的重要作用,把握法律精神,從而樹立法律權威意識。其次,傳播法律知識從而影響周圍群體。作為社會的進步力量和國家未來主人的大學生不但要自己懂法、守法,還應當積極傳播法律知識,使更多的公民了解憲法和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確立更多人的法律信仰,從而能夠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進程。再次,以行動捍衛法律權威。大學生要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自覺維護法律權威,采取有效措施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勇于制止、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
2.權利義務意識。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觀念,是公民應當具有的基本法治觀念。馬克思說“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4]中國的憲法和法律非常明確規定了每個公民可以享有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大學生應當明確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即任何一個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 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明確無論是行使權力,還是履行義務,都應當在法定界線內進行。中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的權利。”[5]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方面,大學生缺乏權利觀念,對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了解不夠,對于法律制度及訴訟體系了解不充分,不能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只關注自我利益的實現,不懂得對他人權利的尊重,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會形成片面的畸形的權利觀, 不利于大學生從習慣于享受權利到勇于承擔義務的轉變。其實,作為整個法律體系核心內容的權利和義務,從利益分配上講,就是索取和付出的關系,他們之間具有統一性、平衡性的關系。大學生應樹立慎重行使權利和認真履行義務的意識, 培養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法制框架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夠實現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
3.自由平等意識。應培養大學生正確的自由觀,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自由是以法律為邊界的。人們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享有一定的行為自由,這種自由只有被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價值觀所認可才是權利,否則就不是權利,甚至可能是違法犯罪。中國憲法和法律從各個方面規定了公民的權利義務,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以內,有著極為廣闊的自由活動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權利時要慎重考慮自己的言論、行為的社會效果,不得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大學生應樹立與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切聯系的自由現,珍惜和維護安定團結的局面。只有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在法制框架內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才能夠實現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
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同志一貫強調的法制原則,社會主義的法制的基本原則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別、民族、種族、職業等一律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承擔和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不論任何公民,只要是違反法律,都要依法受到追究。按照法律精神,不承認有任何享受特權的公民,也不承認任何免除法律義務的公民。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時,對于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社會地位、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都要給予平等對待,從而保證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大學生應當樹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二、大學生公民法律意識的培育途徑
1.重視第一課堂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第一課堂即傳統的課堂教學,對于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學之前中國的教育主要以升學為主,法律教育缺失;進入大學階段,學校教育主要以就業為導向,法律教育被邊緣化。2005年,教育部和中宣部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到2006年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合并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法律相關的課時量明顯減少,不可能對法律知識系統地展開。雖然大學生對法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所認識,但由于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多為考察課,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考試前臨時突擊簡單應付。加之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專業出身五花八門,在法律知識深度、廣度有待提高。
“兩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普法教育使學生理解憲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規定,理解和實踐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提高對法律的重要性的認識,從而增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中應突出法律教育的內容, 提升任課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傳授法律知識的同時,注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優化課堂教學,使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的有所提高。
2.豐富第二課堂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第二課堂是指組織學生參加與法律相關的社團活動、講座等校內活動。純粹的課堂教學,形式單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形成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因為學時有限,課堂普法教育較為理論化,脫離生活實際,要真正培育學生的法律意識,引起學生對法律的關注,還應采取一些更具體,更豐富的形式,針對大學生年齡及性格特點,把法律意識的培養同課外組織活動相結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拓展第三課堂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第三課堂是指學校教育以外的部分。學校是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場所,但僅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是一個系統且復雜的社會教育工程,需要一個長遠的規劃。(1)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參加法律實踐活動,如參觀監獄, 旁聽審判,參加治安聯防值勤,舉辦模擬法庭,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就農村社會治安問題、承包合同糾紛、婚姻家庭矛盾、義務教育實施情況等與法律相關的問題進行社會調查。使大學生用自己的法律意識指導實踐, 同時接受實踐的檢驗,進一步修正、充實自己的法律意識。(2)創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要培養大學生的現代法律意識,就必須健全法律運行機制,創造良好的法制社會環境。另一方面要創建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社會輿論、道德環境。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在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的塑造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大眾傳播媒體和各種社會力量應利用典型案例,進行生動的法治宣傳,在全社會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輿論環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培養社會合格人才的需要。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從根本上講,就是要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的一代新人,切實負擔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必須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大學生不僅要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參與法律實踐,培養法律思維方法,而且也要具備法律權威意識,權利義務意識,自由平等意識。通過三個課堂的教育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從而為其將來更好的參與社會生活,服務整個社會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孫國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55.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憲法(第2版)第二章第23條[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6.
[5]憲法(第2版)第二章第51條[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