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鑫燾
摘要: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產物,是一塊被賦予特殊權能的試驗田,具有區域環境優化功能、增長極輻射功能、內生制度創新功能。而產業集群作為另一推進區域發展的力量源,在實際發展中則出現了創新能力不足、競爭優勢剛性和網絡封閉性問題。因此,探討試驗區對區域集群化發展所起的作用,則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產業集群;制度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026-03
競爭最激烈的集群,是最好的戰略據點。如今,這種新的集群競爭,正日益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動力,成為區域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也成為實現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突破點。它雖然帶動力強勁,可我們也應看到,并不是每個地區產業集群都發展到較完善程度,集群功能都能充分發揮,相當部分集群還存在簡單扎推現象,真正意義上的集群結構尚未建立。這便不得不促使我們去探尋完善集群發展戰略的方法。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為落后區域集群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它的先行先試,制度創新,為區域發展注入了活力,為集群戰略的不斷完善提供了保障。
一、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所具有的功能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指“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內改革縱深化的推動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和諧社會為核心,以全方位的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先試先行為特征,以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具有全國意義的改革試驗區”[1]。它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上內含著一些獨有的特點和內在屬性。
1.區域環境優化功能。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思想的統領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具有優化區域產業發展環境的功能。因為它能夠根據所在區域資源要素的優勢與特點,在符合政策層面的基礎上,突破原有體制下,各種力量的束縛;能利用思想的解放、創新意識的培養,完善上層建筑保障經濟發展的促進力量,摒除內在精神思維約束著的陳舊想法,進而能有效改善試驗區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技術創新平臺和法律規范。另外,通過創新思維,先行先試,地方政府能大力提高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杜絕人為因素牽制下,導致的限制區域產業發展的地方意識;能培育市場經濟高級階段中,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市場契約機制,保障區域發展所必須的市場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2.內生制度創新功能。以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決定社會經濟績效的并不是社會的資源存量和技術要素,而在于對這些資源與技術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為社會經濟生活與交往提供了一種確定的結構,預見行為可能發生的走向,防止產生凌亂、任意的不利于社會組織發揮作用的惡意行為。正如適合區域要素特征的制度,能有效修正經濟參與人的經濟行為,防止參與人破壞集群網絡;不適合區域要素特征的制度將對社會、企業集群組織帶來巨大損害一樣。制度使他人的行為變得更可預見,協調著人們的各種行動,建立起信任,減少了人們在知識搜尋上的消耗。對應于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由于試驗區內涵制度創新的特性,它能在中央政府權能的釋放下,通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制度內生化改革,利用先進區域不斷發揮的先發優勢,以立為主,把制度創新的累積化成果通過中間媒介傳導,輻射到其他區域。在區域推動力上,這種制度創新,充分展現了對經濟主體、經濟發展載體的服務力量,為區域集群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促進區域產業模式創新和結構升級。
3.增長極集聚輻射功能。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其《經濟空間:理論與運用》一文,從產業關系中抽象出經濟空間概念,認為經濟關系中存在一種受力場經濟空間,這種空間有著類似磁極的力場,能發出各種離心力和向心力,使區域總是處于非均衡的極化狀態。其中位于高位勢的區域就是符合佩魯模型的增長極。該增長極在集聚各產業、各部門和周邊區域要素資源后,將通過不同的渠道、方式向外擴散,進而對整個經濟產生影響。與此類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場,可導致物質與能量遠離平衡位置,當運行機制發生效力時,周圍空間就不再是絕對的虛空,而是布滿著無數含有極化作用的力線,傳遞著力的作用。因為它可通過“優良的政策和發展環境,利用經濟勢能的運行規律,逐步使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資本、信息技術、高級人才和現代經營管理集聚的核心。同時,試驗區先行先試的示范效應,展示了其蘊含的市場潛力、資源潛力和經濟潛力,從而吸引外部的優勢資源,使其集聚于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又輻射到周邊區域,帶動區域經濟加速增長和發展”[2]。
二、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產業集群也如雨后春筍,在我國沿海地區形成并具備一定規模,帶動了該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但國內現階段形成的集群在地區發展上還很不平衡,集群內部也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經濟現象,成為今后亟待我們破解的難題。
1.群內企業缺乏創新力,集群品牌形象受損
從創新角度來看,具有相互關聯的企業集聚在一起,可以促進科技知識的傳播和擴散,尤其是隱性知識交流所激發的新思想、新方法的應用可以促進產業融合,從而不斷促進企業創新。但在現實的運行過程中,集群的網絡關系主要由信任和承諾維持,缺乏制度的約束,導致許多問題出現。主要表現為:群內企業過度依賴集群網絡產生的知識外溢和技術共享,自身缺乏創新意識,限制了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和積極性的培養。他們認為,自主創新的風險投入過大,一旦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和機密暴露,其商業價值就大打折扣。所以,他們自身不愿投入資源搞創新,而是搞機會主義、“搭便車”,抄襲模仿他人產品,坐收漁人之利,結果導致本地企業產品結構雷同,質量低下,最終使整個產業集群的品牌形象受損。
2.對優勢資源過度依賴,造成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剛性
集群內企業通常會加強培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即形成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能力或形成人無我有的獨特能力。可是,如果區內資源過度集中于某一產業或產品,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路徑依賴,造成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剛性,從而降低產業集群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因為當一個產業經過多年的積累逐漸形成其獨特的競爭優勢時,企業的資產專用性程度就會較高,而資產專用性程度的提高意味著固定資產投入的風險增大,群內企業會無意識地排斥其他方面的能力,導致企業規模較小,產品市場覆蓋面低,創新能力不足。當出現市場需求的重大調整時,群內企業難以轉型,便會導致整個集群的衰敗。另外,我國的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了幾個大型的推進型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的集群結構。這種結構造成中小企業對大企業的過度依賴。他們的產品價值鏈也只局限于集群內的一些企業,如此循環,容易使群內企業的價值鏈萎縮,無法與外界形成有效對接,進而使集群內企業的產業價值鏈出現趨同剛性,影響了產業集群的深化發展。
3.集群發展缺乏政府有效支援,引發集群網絡封閉性
產業集群是一個經濟系統,一個網絡組織,也是一種基于社會聯系、信任和共享互補的社會資本網絡。它具有根植性,基于這種根植性,群內企業與企業間,與社會組織間能保持著密切的社會網絡關系,使各種資源要素能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不斷提升集群持續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反之,如果群內企業缺乏開放性,則會出現集群鎖定、技術創新剛性和產業發展網絡結構剛性,最終使集群喪失活力和競爭力。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與政府缺乏有效的支援存在巨大關系。因為改革開放后,我國實行分權式改革,地方政府成為享有獨立利益的法人主體,加上我國官員晉升主要考核標準是他對地方做出的經濟貢獻。這些無形中造成各地方政府為追求本地區經濟增長,通常會實行地方保護主義政策,將企業集群限制在其行政邊界內,使跨區域的企業集群很難成長并無法保證集群發展所需的配套體系和中介服務機構的健全及完善。另外,隨著集群與外界聯系的切斷,集群與集群間、集群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缺失,人才、技術等高級要素無法引進,最終影響了集群整體的運行效率和競爭力。
三、試驗區對產業集群發展所起的作用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作為改革的“實驗田”,是一個狀的實施特色經濟的區域,它的發展必須對全國區域經濟建設起到示范作用;必須在一些關鍵領域和環節上先行試點并取得突破;必須通過創造新的發展方式,消除原來起阻礙作用,不適應推進國家生產力和諧布局、社會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它既有全國示范性,又有區域推進性和城市發展個性,在推動區域集群化發展戰略上,彰顯著無窮的驅動力量。
1.提供了優越的促進集群發展的微觀環境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應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原有單項改革無法適應新形式、新任務、新問題的背景下,為解決我國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而設立的。它的設立對區域發展具有巨大促進作用。首先,試驗區享有中央政府讓渡的部分權力,能游刃有余地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實行體制創新;能夠在試驗區產業集群發展的總體框架下,引進具有帶動區域產業發展優勢的推進型企業和促進集群網絡完善的項目進入試驗區,以從源頭上解決造成產業集群出現簡單扎堆、過度占用資源及“搭便車”等行為。其次,試驗區在發展集群戰略上,能從增長極功能出發,來構筑區域間相互依存的新型產業體系,不斷完善集群生態系統和生態鏈,強化集群網絡的協調功能。最后,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能從全球價值鏈上搜尋資源,以不斷提高試驗區的學習效能和創新能力;能通過對知識的創造和對知識的整合,為集群發展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
2.調和了集群競爭優勢剛性造成的影響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一個助跑器,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區內政策優勢、潛在發展后勁不可避免是各類型企業追逐的熱點。在試驗區中,政府能不斷完善自身的服務功能,促使企業主動參與到全球價值鏈的競爭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競爭和合作伙伴。這有效地使區內企業實現了和外界的對接,給集群發展注入活力,并調和了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剛性造成的影響。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具有顯著的促進區域及區內企業發展的能力,能吸引大量的具有同種功能和類型的企業聚集。因此,企業間具有合作關系的任何一方都可以以低廉的費用變換合作對象,從而使地理位置固定而產生的資產專用性降低,縮小了資產專用性對企業及集群造成的影響。二是由于試驗區區內吸引了大量的優質企業,其區內優勝劣汰機制展現得非常充分,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弱化了交易的資產專用性程度。因為在高度的競爭機制下,企業擁有強烈的風險意識,從而造成要求投資了資產專用性固定資產的企業維持與原有企業的交易關系并不具有必然性。他們為分散風險會多元化地發展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群內企業由于能夠參與到全球價值鏈的競爭當中,他們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搜尋合作對象,這無形中就減弱了群內企業價值鏈趨同剛性的影響。
3.完善集群發展的產業協調配套體系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制度內生化的改革模式,制度創新是其內涵的固有特性。它能把制度創新成果不斷累積,形成制度累積創新機制,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制度保證,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優質的發展空間。一方面,試驗區中能吸引大量的大中型推進型企業,這些推進型企業為提升企業競爭力,通常會實行產業環節的分解,專注于企業具有核心能力的部分。同時,在試驗區中受過嚴格訓練的管理者和母體公司科技人員,他們在離開原公司后,通常會自主創業,從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緊密分工和協作關系的關聯企業。他們便成為區域集群網絡化發展協調配套體系中的一員,為集群發展提供動力。另一方面,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將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的原則構造政府結構,真正發揮政府的服務功能,建立起實施新型職能的管理體制。這使政府提高了為產業集群發展服務的功能。如它能建立、健全適應集群發展的行業協會、研究咨詢機構和社會中介組織,減少官辦壟斷色彩;能培育各類要素市場,解決好產學研合作、信息支持、產業空間布局問題;能完善政府法規體系和服務機構,實現集群企業與外界對接,增強產業集群發展體制等。綜上,試驗區的設立為產業集群的升級發展提供了支撐,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春洋.論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內涵、特征與目標.http://www.whmm.org.cn/blog/u/lichunyang/archives/2007/200733016843.htl
[2]王家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及對策研究[J].華僑大學學報,2008.
[3]黃健康.產業集群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家庭,張換兆.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與以往改革模式的異同點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8.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