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東 解艷霞
摘要:從1998年債務重組準則首次制定到2006年再次修訂(2001年首次修訂),債務重組再次回到了1998年債務重組的層面上。這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回歸。從與債務重組相關的基本理論出發,運用近三年滬市ST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債務重組準則變更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債務重組;基本準則;具體準則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084-02
一、引言
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發布了新的會計準則體系(由基本準則和38個具體準則組成)。其實,從1995年財政部就成立相應項目組著手制定債務重組準則,并于1998年首次頒布了債務重組準則(1999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2001年1月18日,財政部頒布了(2001年)債務重組準則,債務人的重組收益不再計入當期損益,而確認為資本公積。對于實務抵債業務(轉讓的非現金資產或股權計量屬性選擇)從公允價值到引進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該項制度于2007年1月1日實施了第二次修訂,并且2007年的修訂回到了1998年制定的會計準則上來。面對此情形,我們不禁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債務重組的反復的修訂?
2.既然2006年的債務重組準則又回到了1998年層面上,那么2001年的債務重組準則的修訂是否還有現實意義或者說它的變更是否合理?
3.財政部修訂的2006年債務重組準則有什么初衷?到現在是否實現了它的初衷?
二、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一項會計準則的制定必然對經濟產生影響,那么質量高的會計準則當然會更好地為經濟的發展服務。葛家澍先生(1999)認為符合高質量會計準則的特征有:
第一,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在理論上應當運用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的、在全世界范圍內基本達成共識的那些概念。第二, 高質量的會計準則原則上應當符合所有的質量要求。而最重要的質量是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公允性與充分披露。第三, 可靠性是高質量會計準則的最重要的屬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是可靠性的組成部分。(在1999年之前我國具體準則只有8份,僅僅從數量上看它也是不能滿足高質量準則要求的)
財政部于1998年頒布的債務重組準則,符合當時的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但是由于當時我國的產權生產要素市場又不很成熟公允價值的確定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所以,出現了大量的ST、PT公司濫用債務重組以期獲得摘帽、摘星,一時之間造成了市場的混亂。郭少明、張捷飛(1999)認為,無論是債務人,還是債權人,只要發生了債務重組,而不論發生地金額有多大,都應該對其進行披露,因為債務重組并非企業經營中的正常事項,它一方面表明債務人發生了財務危機,資金周轉困難;另一方面表明債權人的債權資產的流動性和質量都存在問題。這些都是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信息,都應在財務報告附注中加以揭示。
之后2001年財政部修訂的債務重組準則規定:債務人的重組收益不再計入當期損益,而確認為資本公積。對于實務抵債業務(轉讓的非現金資產或股權計量屬性選擇)從公允價值到引進賬面價值作為計量基礎。它在防止企業利用債務重組操縱利潤,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方面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程海燕(2001)認為:總的來說,(2001)債務重組準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對近年來會計報表真實可靠及大部分績優公司來說是正面的,對會計報表不夠真實或大部分績差公司,尤其是T類公司來說是負面的,加大了這類上市公司的重組難度,使不合格的上市公司及時地退出股市。
羅瑋等(2008)對2001年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變更的經濟后果進行了研究,實證分析了1999年和2001年債務重組會計準則下重組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和重組后公司長期業績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2001年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變更抑制了公司運用債務重組收益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從而使得重組公司的長期業績更好。
盧婧(2005)運用Lgoistic回歸和線性回歸的方法,發現上市公司的債務重組行為與免摘牌或保配股資格的盈余管理動機有關,并且1998年《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誘致了上市公司采用新的利潤操縱手段,由此證明了會計準則制定者提出的對(2001)《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修訂原因確實成立。
2006年債務重組準則的再次修訂,引起不少人的擔憂,擔心“趕集”現象再次發生,大量ST、PT上市公司進行債務重組以利用債務重組收益摘星、摘帽。事實上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早在2004年,深滬交易所對ST、PT上市公司的摘星、摘帽條件進行了重新規定,即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為正值。因而在這個規定之下,債務重組所產生的非經常性損益將會直接從凈利潤中扣除。程海燕(2001)調查發現:當借助債務重組實現快速扭虧受阻時,有PT公司采取了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對策。2006年債務重組準則規定的債務重組利得不計入資本公積,至少在債務重組層面規避了利用資本公積彌補虧損的現象。財政部在修訂(2006)會計準則時主要有兩個初衷:一個是要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另一個是希望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財政部會計司與有關方面通力合作,采用“逐日盯市、逐戶分析”的工作方式,跟蹤分析了每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得出以下幾個結論:(1)通過企業會計準則中若干會計政策的有效實施,有助于促進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通過企業會計準則形成真實完整的財務報告體系,有助于促進投資者可持續投資;(3)通過企業會計準則實現國際趨同與等效, 為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融資和投資奠定了基礎和平臺??梢娯斦康某踔曰旧线_成。
三、數據分析
本文以清華大學金融研究數據庫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收集的滬市2007年發生債務重組的ST公司作為分析樣本。筆者認為,債務重組變更是否有意義(長期來講對于上市公司是好還是壞),主要看發生債務重組的ST公司的凈利潤在以后年度里是否連續為正值。這是因為債務重組的目的是讓企業繼續存活下去,那么只要利潤為正值,那么它就有持續經營的希望。假設1:如果2007年獲得大量債務重組利得的ST公司,當年凈利潤為正,爾以后年度經營業績一年比一年差,甚至有部分公司盈利的第二年凈利潤就為負值。那么債務重組變更對于ST公司又有多大意義呢?
2007年一共有41家滬市上市公司發生債務重組,以ST公司所獲得的債務重組利得總額前10家的近三年凈利潤為例:ST金化等10家公司,2006年(合并)凈利潤八家為負(除ST浪莎和ST筑信),2007年(合并)凈利潤全部為正,2008年(合并)凈利潤6家為負(分別為ST金化、ST源發、ST石峴、ST筑信、ST長信、ST新天)??梢钥闯?2007年債務重組利得總額前十家凈利潤都為正,而到了2008年部分公司(6家)的凈利潤又為負,可見債務重組利得并不是盈利能力提高的表現。
以ST公司債務重組利得占凈利潤的比重大小作為排序標準,債務重組利得占凈利潤前十名為例:ST新天等10家公司,2006年(合并)凈利潤全部為負,2007年(合并)凈利潤全部為正,2008年(合并)凈利潤5家公司為負(分別為ST新天、ST黃海、ST長信、ST金瑞、ST源發)。2008年凈利潤為負的這5家公司筆者認為,很難擺脫戴星、戴帽的困境,尤其是在扣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
四、結論及研究局限
所以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ST公司在獲得重組收益的當年及其以后幾年里凈利潤能夠連續為正值,那么說明債務重組準則的變更對于ST公司本身來說就是有實際意義的(從企業發展角度來講)。也就是說通過債務重組,ST公司經營業績逐年上升,ST公司就有翻身的機會,也可以繼續為當地的經濟作出應有的貢獻。反之,則意義有限。而我們準則的制定不僅僅是為了與國際趨同,也要考慮適合我國的國情,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從發展經濟著手。這樣才更有實際意義。
由于新準則執行不到三年,所以僅僅采用2006、2007、2008三年滬市ST公司的利潤作為分析的樣本。如果在后續研究中,2009年滬市ST公司的凈利潤作為樣本,我們所看到的利潤變化表就會更明了。加之只采取了滬市的ST公司的數據,而未利用深市ST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結果可能會有一定的偏差。
參考文獻:
[1]葛家澍.美國關于高質量會計準則的討論及其對我們的啟示[J].會計研究,1999,(5).
[2]劉玉廷,王鵬,崔華清.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的分析報告[J].會計研究,2008,(6).
[3]許文靜.我國債務重組準則的變革分析及實施效果評價——基于滬市ST公司2007年年報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9).
[4]羅煒,王永,吳聯生.債務重組會計準則變更的經濟后果[J].中國會計評論,2008,(6).
[5]謝德仁,張高菊.金融生態環境、負債的治理效應與債務重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8,(12).
[6]郭少明,張捷飛.小議債務重組會計的幾個問題[J].財會月刊,1999,(10).
[7]盧婧.《債務重組》會計準則的修訂與盈余管理[D].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
[8]程海燕.債務重組準則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分析[J].財會月刊,2001,(16).
[9]劉泉軍,張政偉.新會計準則引發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6,(3).
[10]鄭慶華,趙耀,等.新舊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與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