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朝議 于 曉 王慧聰
摘要:不完全契約理論的主要缺陷之一是對契約的不完全性成因沒有權威、一致的解釋。近年來,學者們對契約的不完全性成因主要從有限理性、交易成本、環境不確定性等因素來分析。但要得出契約不完全的必然性必須從內因、外因兩個層面,多角度地對不完全契約進行分析,才能得出現實經濟中契約不完全的必然性。
關鍵詞:契約;不完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交易成本
中圖分類號:D9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176-02
一、引言
契約是完全獨立、對等的締約雙方之間通過自由談判對特定產權進行交易所締結的一致性協議,是在法律上具有約束力的協議。這個協議是承諾、信用和法律效力的載體。在現代契約理論中,契約按顯、隱性可分為默認契約、顯性契約,按契約期限長短可分為長期契約、短期契約[1]。契約實際上是所有顯性、隱性、長期、短期產權交易的集合。在宏觀經濟的運行中每一次產權交易都會產生相應的契約,從契約角度講現代經濟是所有契約組成的有機整體,是無限個不完全契約簽訂、執行過程以及機制的總和,因此,分析契約的不完全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完全契約理論
完全契約理論包括古典契約理論和新古典契約理論, 古典契約理論是締約雙方在自由平等條件下簽訂的一種理想化的契約,契約條款是完全的,締約行為是一次性的,事后不需要調整,沒有第三方參與,強調信用,自動執行的完全性特征。而新古典契約關系是一種長期的契約關系,當事人關心契約關系的持續,并初步地認識到契約的不完全性,事后調整的必要性。如果發生糾紛,締約雙方可訴諸法律,由第三方強制執行[2]。盡管新古典契約理論認識到了契約的不完全性,但它強調建立一種包括第三方強制執行的機制來實現契約的完美執行,形成了一定彈性范圍內的完全契約。
完全契約就是指締約雙方都能完全預見契約期內的或然狀態,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且締約雙方愿意遵守契約條款,當締約雙方對執行契約產生爭議時,第三方(比如法院)能夠強制執行,達到完美執行契約的效果[3]。所以,契約條款的完全性、契約執性的完美性是任何完全契約必須滿足的充要條件。
三、不完全契約理論
完全契約之所以是完全的,因為完全契約是建立在一些嚴格假設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只要在完全契約的基礎上適當放寬假設條件,完全契約就變得不完全了,學者們把與完全契約相比而存在“缺陷”的契約稱為不完全契約。不完全契約就是締約雙方不能實現契約條款的完全性和契約執行的完美性的契約。以Grossman 、Hart 、Moore為代表人物的不完全契約理論((incomplete contract theory)也被稱為G-H-M理論,由于Hart(1990)等人強調“剩余控制權”的概念,不完全契約理論又被稱為控制權理論[4]。
四、契約不完全的必然性分析
對于契約不完全性的原因有以下代表性的解釋,Segal (1999)則從環境復雜性的角度解釋了造成契約不完全的原因[5]。Tirole(1999)認為,契約的不完全性可概括為:(1)當事人由于某種程度的有限理性,不可能預見所有的或然狀態;(2)即使締約雙方可以預見到所有的或然狀態,但要以一種雙方沒有爭議的語言寫入契約也很困難或者成本很高;(3)關于契約的重要信息對雙方是可觀察的,但對第三方(如法庭)是不可證實的[6]。Rasmusen(2001)認為,契約的不完全性不僅由擬定契約的成本造成,還由于存在契約的解析成本[7]。本文將在此基礎上對契約的不完全性進行全面的分析。
(一)內在原因
1. 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由HerbertA.Simon(1945)在其巨著《管理行為》一書中提出的。有限理性是指把決策者在認識方面的局限性考慮在內的合理選擇,包括知識和計算能力的局限性。Simon認為,由于決策者不具備完全理性,決策的結果不是最大化的,只能是“滿意”的。所以,締約雙方不能詳盡地明確所有的契約條款,在有限理性的基礎上契約是不完全的。
2.機會主義
Williamson(1979)認為,“機會主義”(opportunism)就是“損人利己”,如撒謊、偷竊和欺騙等[8]。由于機會主義的存在,有限理性的締約雙方在進行契約的簽訂、執行時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去損害另一方的利益。因為契約條款的不完全引起締約雙方在執行契約時會發生爭議,這導致締約雙方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試圖從另一方所進行的“專用性投資”(asset specificity)中尋求“可占用性準租金”,即產生“敲竹杠”(hold up)現象。所以,契約難以完美執行。
3.外部性的存在
外部性是指由于市場活動給無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即外部性就是指社會成員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后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9]。在外部性的影響下,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將對社會其他經濟主體的福利產生影響,這導致該經濟主體的福利變化與社會福利變化不一致,從而對單個經濟主體的行動激勵造成影響。所以,單個經濟主體明知契約是不完全的也不會主動去追求契約的完全性。
4.締約雙方的自由、平等性
所謂的自由、平等性是指締約雙方的社會地位導致雙方是否在自由、平等的條件下簽訂契約,并執行契約。假設締約雙方不存在強勢、弱勢的一方,雙方都是平等自由的,并且通過契約的簽訂、執行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不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但現實經濟活動中締約雙方的自由性、平等性得不到保障,導致簽訂、執行契約的主動因素具有不完全的特征。
(二)外在原因
1.交易成本
Williamson(1985)認為:“交易成本在經濟中的作用相當于物理學中的摩擦力。”有限理性是交易成本產生的源泉[10]。Coase(1937)在《廠商的性質》中指出:“發現價格的費用、談判的費用、簽約的費用、檢查的費用、解決爭議的費用等費用被稱作交易成本”。由于契約的擬定,簽訂存在事前交易成本,這使得締約雙方不可能用無限的交易成本來換取完全詳盡的契約條款,同時,契約的監督和執行還存在事后交易成本。所以完全契約是不成立的。
2.信息不對稱
所謂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市場主體對信息的了解有差異[11]。掌握信息較充分的市場主體,往往處于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市場主體則處于不利的地位。現實經濟中締約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由于機會主義的存在締約雙方無法維持契約擬定、簽訂、執行過程中契約的完全性。
3.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完全契約理論中強調締約雙方的外部環境是靜態、確定的。因此,雙方能明確契約條款并完美地執行契約。但是,現實經濟中締約雙方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是動態、不可確定的,在未來存在著多種或然狀態,因此契約條款是不完全的。
4.契約的不可證實性
因為契約不具備完全條款這一條件,進而致使在執行契約時締約雙方可能會產生糾紛,即使存在第三方裁決,能夠觀察雙方所處的狀況,但是,觀察到的僅是表面現象,而不能深入本質對其進行證實,就是Tirole(1999)強調的契約信息可觀察但不可證實[6]。所以,第三方強制性執行是具有局限性的,因此契約是不完全的。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締約雙方之間存在內在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外部性,締約雙方非自由,平等性等主觀條件和交易成本,信息不對稱,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契約的不可證實性等客觀條件,所以,在現實經濟中契約既不滿足契約條款的完全性也不滿足契約執行的完美性,至此,本文得出契約的不完全性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Ronald .Coase. Hart. Joseph Stiglitz , The Economics of Contracts [M],Blackwell Publishers. 2003.
[2]Williamson, Oliver E.The Theory of The Fi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 From Choice to Contract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16(3): 171-195.
[3]Hart, Oliver, and Bengt Holmstrom,The Theory of Contracts[M], in T. Bewley(ed.), Advanced in Economic Theory, CambridgeUniv. Press, 1987 ,Ch.3 ,71-155.
[4]Hart, Oliver and John Moore, Property Rights and Nature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6):1119-1158.
[5]Segal, I. Complexity and Renegotiation: a Foundation for Incomplete Contract[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9, 66:57-82.
[6]Tirole . Jean , Incomplete Contracts: Where Do We Stand?[J]. Econometrica, 1999 , 67 (4): 741-781.
[7]Rasmusen, E B.Explaining Incomplete Contracts as The Result of Contract Reading Costs[J]. Advances in Economic Analysis& Policy, 2001, 1(1):1-32.
[8]Williamson, Oliver E.,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9,XXII, No. 2:233-261.
[9]Marshall, A . Principles of Welfare.[M], London: Macmilla, 1890.
[10]Williamson ,Oliver E. , 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M],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11]George, Akerlof .The Market?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