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幸福
今夏臺灣“八·八”風災期間,美國軍方派到臺灣幫助救災的軍用直升機每天每架收取高達1100多萬新臺幣的油料費。消息傳出,令人咋舌。殊不知,100多年前,利用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之機,美國政客科士達從清政府身上大撈了一筆,慘痛的教訓在中國歷史上記下了濃重一筆。
缺人才,清政府聘外國顧問
科士達曾歷任美國駐外公使,并在1892年被美國總統哈里森任命為國務卿。后因哈里森競選連任失敗,科士達失去公職,賦閑在家。
1894年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為與日本議和,曾兩次派團到日本,卻遭日方輕蔑與拒絕。清政府官員與日方接觸時,日方人員動輒引用西方國家的條例或國際公約,對清政府官員進行刁難、恐嚇,使談判難以進行。清政府官員被迫打道回國。
為使議和談判進行下去,清政府決定第三次派團前往日本,由戶部左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率領。張蔭桓為防日本又用西例、國際法約恐嚇,決定聘請一懂國際法的專家做顧問。他找到了美國駐華公使田貝。據說,田貝與科士達關系極好,當即向張蔭桓推薦了賦閑在家的科士達。正巧,1885年,張蔭桓出使美國辦理華工被害案時,與科士達有過接觸,于是,張馬上奏請聘任科士達。
1894年11月,清政府總理衙門致電科士達,請他出任清政府赴日議和使團的“法律與外交顧問”。科士達接到電報后,十分高興,感到發財的機會到了,決定應聘。
科士達先向美國國務院聲稱,他以個人名義應聘,不代表美國政府。然后,他找日本駐美公使,并一再向其表示,他雖受清政府聘請,只會對清政府的境地予以相當的忠告,不會給日本造成任何損害,并會使日本獲訂滿意的條約。經過幾天的游說,美國和日本政府終于同意科士達應聘清政府和談使節顧問一職。
科士達未起任何作用
有科士達陪同的張蔭桓、邵友濂議和團依然遭到刁難,日方要求恭親王奕訢或李鴻章親去。1895年3月,科士達隨清政府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到達馬關。
在談判中,李鴻章看了日方提出的和約草案后,驚得目瞪口呆。他沒有料到,日本胃口如此之大,條件如此之苛刻。李急找科士達商量對策,這位 “洋顧問”也束手無策。
由于日方條件太苛刻,李鴻章擔心簽約的副作用太大,心里甚為矛盾。科士達則極力鼓動李鴻章不要考慮太多,盡快簽約。他還說,不簽以后的麻煩就會更多更大。
可以說,在談判過程中,被寄予厚望的科士達,既未援引西例、國際條約斥責日本的蠻橫行徑,也未幫中國少割一寸土地,少賠一分錢,相反其作為還為日方出了力,這點甚至得到參加談判的日方代表的承認。4月17日,李鴻章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
科士達隨李鴻章回到天津后,感到《馬關條約》對中國損害太大,擔心清廷不批準條約,又親自給清政府的總理衙門寫信,贊揚李鴻章在日本談判非常成功,夸獎李為維護國家權益“力辯強爭,筆舌并用”。隨后,科士達受李鴻章之托趕赴北京,游說總理衙門,要求盡快批準《馬關條約》。
到了月底,科士達為早日拿錢回國,就交割臺灣之事屢勸李鴻章不要拖延。6月2日,科士達陪同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在臺灣基隆外海的日軍艦艇上,與日方代表完成了割讓臺灣的手續。
據估算,日本當時一年的財政收入為7000萬兩白銀,得到中國兩億人每人賠1兩銀子的賠款后,全國民眾不作任何生產可以躺著吃3年。可見這次談判給中國造成的災難之重。更令人憤慨的是,日本將中國8成以上的賠款用于發展軍工產業。
漫天要價
科士達從臺灣一回到北京,就獅子大開口,向清政府索要20萬兩白銀的天價報酬。清政府當時是匆忙決定聘請科士達的,總理衙門也作了給他付報酬的準備,等他來華后再商談。僅僅幾個月后,科士達竟要價這么高,總理衙門的官員感到難以承受。
由于在報酬問題上談不攏,科士達找田貝協調。經過反復磋商,清政府最后同意支付15萬兩白銀。當時清政府一品大臣年薪只有300多兩銀子。科士達沒再糾纏,很樂意地接受了。
據有關史料記載,科士達在中國發了這筆國難財后,就成了印第安納的大富翁。他用這筆錢做了兩個大買賣:一是在美國著名的安大略湖風景區購置大量房產;二是大舉投資華爾街金融業,并成為多家大銀行的董事。
科士達的后人有兩個是美國知名人物。一個是他的女婿蘭辛,做過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國務卿;一個是他的外孫、有“戰爭販子”之稱、極端仇視新中國的杜勒斯。杜勒斯的童年大半在科士達家度過,他到了晚年,還經常津津樂道少年時代在科士達家過的奢侈生活。
令人不解的是,到了1907年,吃過大虧的清政府竟又將這位過氣的政客請到中國來,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出席第二次海牙國際會議,讓科士達再撈了一筆。原因無他——清政府沒有懂國際法的官員,一些西方政客抓住此點,經常羞辱參加國際活動的清政府官員,以致清政府的官員對參加這類國際會議非常畏懼。▲
環球時報200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