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鋒
60年,一段滄桑,一段見證。
站在時代的高處,目送一個甲子的輪回艱辛走過,其紛繁而凝重的故事如同盛開在大地上孟春的花草,以堅韌向上的方式傳遞著鏗鏘的力量。
在前行的韻律中,中國農村大地上的實踐和創造譜寫了共和國史冊中最壯麗的詩篇——

1949年,中國糧食人均占有量不到420斤原糧,無法解決溫飽的饑饉記憶和那些沉重的歲月曾讓數億人刻骨銘心,而今天,我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800斤左右,正如三農專家所言,豐衣足食時代已經來臨。作為中國農村60年的見證者、作為直接受惠于政策陽光的最底層——農民,這個樸素且頑強的群體開始從田野深處走出,一步步踏上了自我審視之后迅速嬗變并升華的路程,在鄉村大地上,農業產業化鏈條延伸的每一個節點上,都凝結著農民兄弟的亢奮和智慧。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揮汗身影不再是六月麥浪中的主體影像,現代化機械的隆隆聲滌蕩了土壤深處陳舊的守望之后,發軔于莊稼之上的覺醒讓9億農民迅疾煥發了生機。
自然,這一切都得利于普照在中國農村田埂上的光芒。
“土改”破繭,讓耕者有其田,糧食產量在最初的8年間增長了72.3%,改革開放30年,糧食總產量由6096億斤增長到10570億斤。這是土地制度的功效;
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升級,根治海河到治理“黃淮”,終結了“靠天吃飯”的歷史。這是民生水利的滋潤;
雜交水稻育種世界領先,折射出解決中國吃飯問題的“金鑰匙”——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豐碩。這是科學技術的脈動。
……
從自我生存到社會保障,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參與到工業化進程……60年來,鄉村巨變,億萬農民富裕安康的夢想正成現實。
“我們的脈管里流淌著家鄉父老滯重的血液 / 他們的生生息息時刻牽動著我們的心肺 / 我們感恩曾經孕育并撫養我們的村莊及父老鄉親 / 他們衣衫襤褸卻充滿了天下溫情 / 他們形容蒼黃卻創造了天下糧倉。”
在共和國迎來60歲生日之際,我們再一次回到廣袤的鄉野大地,窮盡繁華,擷取一瞬,作為鏡鑒的切片,只為在前行的路上更加堅韌,在激變的生活中獲取更多的精神燭照。
——劉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