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濤 彭 永
至今,林縣人“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豪邁氣概仍在祖國上空回蕩!
紅旗渠精神,更被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成為我國農村大地上的一座豐碑,為農村發展提供著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
艱苦歲月的見證

上天造物好像待林縣(林縣1994年更名為林州)人特別薄,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林縣十年九旱。
任村鎮南券一通碑文曰:“民國九年,歲在庚申季夏中旬,昊天亢旱是時也。果木凋零,五谷未種,即有所種之田,禾亦青干黃殆矣。觀斯景者,莫不心傷。后云行雨施(注:公歷9月3日始降透雨),五谷始得普種,及至秋收,雨前所種者,尚有五六成收,雨后所種者,僅得二三焉,更有秀而不實者,嗚呼。客歲二麥未種,今秋收成又薄,兇荒若此,則人安有不死之理?!边@樣干旱的情形還有很多記載。
今年已經73歲的李改云回憶說,當年,她所在的姚村鎮井灣村就是一個嚴重缺水的村莊,因為缺水娶不上媳婦的人很多,當地留傳著這樣一句話:“好女不嫁井灣村,桶又大井又深,絞水扭斷脊梁筋。”
在林縣,不僅井灣一個村因為沒有水村民娶不上媳婦,只要是干旱的村,光棍漢就特別多。原康鎮西部山區九龍村,630口人,光棍漢70多個。曹家溝8戶人家,25口人,除了3個老太太和3個壯年婦女,其余全部為男丁。
當地人為了儲蓄雨水,修旱井、水窖,人畜用水大部分來自這些旱井、水窖。而蓄水池受污染也很嚴重,當年林縣北部的東崗丁冶村的蓄水池里羊糞、樹葉遮蓋了半個水面,池水被染成了墨綠色,散發出陣陣惡臭。有來打水的人,把鉤擔上的水桶在水面上一擺,蕩散臟物,打滿一桶水。干渴的羊群馬上跑上來搶水喝,挨不到邊的伸長脖子在池里汲水……
為了節約用水,當地人播種莊稼的時候,挖一個坑,澆一瓢水,放一粒種子。他們希望把每一滴水都用在莊稼上。
1954年8月,楊貴擔任中共林縣縣委第一書記。此前的楊貴擔任林縣抗旱工作組組長,對大自然脾氣已經有所了解。
1957年12月19日,楊貴在中共林縣第二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發了言,提出要向林縣的窮山惡水宣戰,決定“重新安排林縣河山”。這個決定受到了所有與會同志的贊同。
在1958~1960年之間,林縣人民分別在淇河、淅河、露水河上修了要子街、弓上、南谷洞三座水庫。但是一經1959年的大旱,林縣境內的河流全部斷流,井池干涸,這就造成了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的尷尬境地。
必須找到更大的水源,來解決林縣缺水的問題。幾經勘探考察,中共林縣縣委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引漳入林。這就是后來世人所周知的紅旗渠。
與大自然博弈的壯麗史詩
1960年2月11日,修建紅旗渠的戰斗打響了。
在紅旗渠的修建中,涌現了無數的英雄兒女,李改云就是其中之一,她出生于1936年,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紅旗渠動工時,李改云帶領本村的群眾來到工地,被任命為婦女營長,并和幾個女同志一起組建了“劉胡蘭突擊隊”(后又改為鐵姑娘突擊隊)。
加入突擊隊的李改云一心只想著修好渠,不再讓下一輩兒受苦,她沒有想到災難即將降臨到她身上。
1960年2月18日,李改云到工地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半山坡上有零碎石頭下落,10多立方米土石有坍塌的危險,她急忙喊:“要塌了,快跑!”隨著喊聲,民工們迅速離開危險區。16歲的女青年郭煥珍正彎腰搬石頭,被突如其來的險情驚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李改云沖上去,猛力將郭煥珍推出險區。也正在這時,一聲巨響,崖壁上的山石塌方落下來,碎石裹著李改云沖出了幾百米。當民工們把她刨出來,她的右腿已經是粉碎性骨折。經醫院全力搶救,總算保住了一條腿,由于當時的醫療條件落后,李改云右腿不能完全恢復,右腿的骨頭比左腿短了約10厘米,并且腿骨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根本無法對齊。
如今,每次雨雪之前李改云的腿就要痛,“比天氣預報還靈!”
李改云老人說:“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想象修渠有多難!”但是英勇的林縣兒女充分發揮了“與天斗其樂無窮”的精神,吃住問題自己解決,火藥石灰自己生產,克服了千難萬險。
據李改云介紹,民工們去修紅旗渠自己帶蔬菜、糧食、鍋灶,解決吃的問題;他們住山崖、壘石庵、挖窯洞、搭席棚,凡是能住的地方,他們都可以住。
紅旗渠建設需要石灰,他們就在太行山上建立石灰窯,自己燒石灰3億斤;需要水泥,自己在縣里曲山村辦了水泥廠,人搬石、磙軋料、土籮篩選,自己制造了5170噸水泥;需要炸藥,他們用硝酸銨配上鋸末、干牛糞、煤面碾碎,自己炒火藥,一共制造火藥1215噸;需要資金,他們就組建了自己的工程隊,去大城市四處攬活,收入除去2%的管理費,剩余的部分90%歸集體,10%歸個人支配,他們從全國各地拿回了1800萬元,有效彌補了資金不足的問題。
林縣的英勇兒女們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經過10年艱苦卓絕的“移山”,在1969年6月,全面完成紅旗渠工程。
在這10年時間里,修渠總長1525.6公里,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

5萬多眼旱井、3000多池塘、500多個中小水庫、40多個中小電站和154個電力提灌站在1500多公里的紅旗渠的環繞之下,像長藤結瓜一樣遍布林縣大地,它解決了56.7萬人和37萬頭家畜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的灌溉。夏糧畝產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對林州人們來說,紅旗渠遠遠不只是解決了一個吃水灌溉問題。
十萬大軍戰太行。經過紅旗渠的磨煉,他們帶領著建筑大軍逐漸走向世界,據林州市委宣傳部的梁大偉介紹,僅林州市政府的建筑隊就有9個,私有制建筑隊更是不計其數,他們承包鳥巢部分標段,他們去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修建公路……
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在水泥廠、煤窯等工作過的群眾,修完渠后,他們建立了水泥廠、汽車配件廠,如現在的林州水泥廠、紅旗渠水泥廠……
如今,紅旗渠文化已經深深植入了中國人民的心中。
紅旗渠成了“生命渠”、“幸福渠”。
不朽山魂
自然界的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的靈魂,纏繞在太行山中的紅旗渠開工的一剎那,就擁有了自己的魂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紅旗渠也是這太行山的魂魄。
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魂魄,紅旗渠不可能誕生在那種艱苦的年代。
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才出現了“十萬大軍戰太行,十萬大軍出太行,十萬大軍富太行”歷史傳奇。
現在,人們來到紅旗渠參觀游覽,不僅是要看那條渠,更是要來品味紅旗渠時代的精神,在那個物質匱乏,生產力落后的年代,人們是如何在太行山中開出一條“人工天河”,重新回憶起那個時代,回憶起那個時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那段難忘歲月里留下的奮斗和犧牲精神,是鐫刻在太行山巖的一座豐碑,照耀著中華兒女,為中國尤其是中國農村的發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