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自今年3月教育部提出對抄襲剽竊“零容忍”以來,各高校揭露了一批抄襲剽竊,其中涉及一位校長,幾位副校長和院士。但大多數抄襲剽竊行為以“維護學校聲譽”為理由,繼續被掩蓋。這是因為,一部分學校認為掩蓋問題才能維護自己學校聲譽。
現在中國學術教育界似乎有一種包庇抄襲剽竊的共識和潛規則。學術教育界的腐敗在某種程度上比官界商界更加嚴重。大家認為知識分子“兩袖清風”,沒有權力,談不上腐敗。實際上知識界高層掌握的資源不少,而且高度壟斷。國家沒有專門反對學術腐敗的機構和法律,整個社會也沒有樹立起反對學術腐敗的合法性。
教育部領導提出“零容忍”的口號,由于受到“潛規則”的強烈抵制而難以實行,但非實行不可。許多研究生基本上采用“先下載,后糅合”的辦法,與抄襲只差一步之遙。如果對于教授,特別是名牌大學的名牌教授的抄襲剽竊行為姑息養奸,就斷然不能禁止學生們的抄襲。赦免了以前的,就不能規范以后的。不正師風怎能正學風?
這樣下去,用不了一二十年,我們整個民族將遭到根本性的傷害:年輕一代從操作上懶惰,道德上淪落,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原創性,這對于任何一個民族來說,都是毀滅性的。
中華民族本來是最具科技創新和文化活力的文明大國,但近代以來喪失了原創性,這是從自己科舉制度僵化,知識分子腐敗開始的,以后就是制度腐朽和文化停滯,結果就是敗于西方。600年以來世界主要的科技發明、制度創新、競爭活力與文化藝術創造都在西方,至今美國仍占有70%的世界知識產權和大部分諾貝爾獎,掌握著信息、生物和新能源三大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中國只能依靠模仿、進口和留學,每一項改革都要先看看有什么國際經驗和先例。
中國革命的勝利曾經極大煥發中國人的積極創造性,但我們受到了嚴重挫折。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中國人滿足于這種依附性發展,滿足于跨國公司把我們的產業盯在國際產業鏈末端。 知識分子依靠抄襲,企業依靠投機,年輕一代實用主義至上,喪失遠大理想,這是極大的危險。
我們目前的貨幣財富大爆發,股市房地產高潮,其背景是人口年輕造成的高儲蓄。這種情況將隨著人口老化而迅速消失,如果不能利用這10——15年最為寶貴的時期,把貨幣財富轉化到科技進步方面來,那么人口老化以后,中國將再次分化、停滯甚至瓦解。我們現在急需的就是:有一個培養原創性人才的教育體系,和發揮原創性的科技創新體系。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杜絕抄襲剽竊的最為深刻的理由。在處理上要采取中國方式,不能照搬美國動不動就辭退的辦法,保留飯碗是底線。不能以一篇文章定終身,要考察一個人的全部歷史和工作。領導不能隨意干預,專家路線要與群眾路線相結合。應該通過群眾評議,批評和自我批評,幫助違規者認識錯誤,給予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
但是按照目前形勢,總體來說,在學術界反對腐敗的工作還剛剛開始,為了學生的培養和民族整體原創性的培養,必須把反對抄襲剽竊和各種學術腐敗的斗爭開展下去。▲(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