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 旭
讀完《環球時報》10月19日刊發的探討中國貿易大國地位的三篇文章,筆者認為應當補充一點:要做貿易大國,中國必須具備貿易報復的能力。
筆者認為,我們在外交上所講的“對等威懾”、對等談判的基本策略完全可以移植到國際貿易領域。國際貿易是有規則的,所有的國際貿易成員都應該遵守國際貿易規則。誰違反規則,就應得到應有的懲罰,正是由于貿易報復行為的威懾作用,才使得對方不敢輕易首先挑起貿易爭端。這是國際貿易的參與者維護自己利益和尊嚴的共識,不存在是否“忍讓”的問題。因此,中國參與國際貿易,就必須具備相應的貿易報復能力,這不僅僅是維護中國企業的利益,更是為了維護整個世界貿易規則的嚴肅性。
實際上,美國對中國搞貿易保護主義,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引起其他國家的效尤。中國對任何一個國家的軟弱,都會被其他國家視為有可乘之機。如果中國沒有拿出有效的貿易報復手段,一些別有想法的國家肯定會渾水摸魚。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幾乎在所有的雙邊貿易中處于順差地位;同時,中國在國際金融機構的發言權不斷增加,有能力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尤其是擒賊先擒王,應堅決回擊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讓它得不償失。
從戰術上講,我們可以依照對等原則,按照對方保護行為對我國造成的傷害程度,找到美國商業中的缺陷,限制美國向我輸出的大宗產品,針對它涉及就業人數較多的產業和州進行報復,從而直擊要害。當然,我們與美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較高,我們必須考量貿易報復對我們經濟帶來的影響,例如不應把美國的高科技產品列入貿易報復清單。
從歷史上看,美國、英國等國家均屬于海洋大國,以貿易立國,在維護貿易利益方面一向毫不手軟,在歷史上更曾采取過武力手段維護貿易安全。歷史車輪走到今天,依靠強權、暴力維護貿易利益的模式已經不復存在,但西方一些國家維護貿易利益并未手軟。美國將其國內貿易法律、條款凌駕于國際貿易規則之上,依自己需要限制他國產品輸入。這是其貿易報復能力的重要表現。
不過,任何國家都害怕“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中國也可以出臺一些臨時性的法律作為提高貿易報復能力的實質動作。這是一柄利劍,是將我們的能力“武器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沒有“武器”,就無從研究報復的戰術。同時,針對其他國家可能的貿易保護手段,也需要預先進行研究、探討,對方一旦出臺,便使出殺招,一招制敵,讓貿易保護者付出最大的代價,不敢再犯。這也是提升我們貿易報復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可以說,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向世界成熟大國學習的過程,不可能獨立于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之外。別國怎么維護其貿易利益,我們將來也可以同樣用來保護本國企業。過去幾十年,美、歐、日之間的貿易戰已經司空見慣。可見,在國際貿易中,報復應是一個正常的思維,沒有報復思維反是一種幼稚、不成熟的表現,這同軍事上、政治上的戰略原理是相通的。否則,沒有貿易報復能力和意識,怎么能成為貿易大國?▲(作者是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