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雷
[摘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化和當代化的有機統一。大眾化是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力量源泉;中國化是空間寓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必然表現和基本要求;當代化是實踐界閾,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集中表現和發展的必然取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化當代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核心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大眾化、實踐大眾化和創新大眾化三個方面,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轉變為被人民大眾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實踐由少數人領導指揮轉變為人民大眾自覺行動,馬克思主義創新由被少數人進行轉變為被人民大眾豐富完善。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三個方面是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首先,理論大眾化是實踐大眾化的前提。理論大眾化的程度決定著實踐大眾化和創新大眾化的廣度和深度,離開理論的大眾化,實踐和創新的大眾化就是一句空話。其次,實踐大眾化是理論大眾化成效的直接體現。理論大眾化的目的在于實踐大眾化,人民大眾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的自覺程度和正確程度是檢驗理論大眾化的標準。第三,創新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高境界。建立在理論大眾化和實踐大眾化基礎上的創新大眾化,將馬克思主義的前途、命運與人民大眾徹底聯系在一起,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它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實現最終理想提供了根本保證。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意義十分巨大。
首先,它使馬克思主義擺脫被少數人壟斷的局面。實踐證明,在某個時期,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為少數人所有(個別理論家,特別是領袖人物),只有他們能夠解讀、辨別、發展馬克思主義,其他人只能不停地被灌輸、受教化、遭評判。于是,少數領袖人物被神化或自我神化,導致個人崇拜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成為普遍現象。神化了的領袖,句句是真理、事事都正確,領袖標準成為馬克思主義標準;一些領袖人物實用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活學活用”中失去了原則和方向;一些別有用心的領袖人物甚至把馬克思主義當成維護自身地位的工具,肆意歪曲、杜撰、篡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成為其愚弄民眾的工具;一些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則忙于引經據典,為領袖人物的言行做馬克思主義合理性論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明確宣告,人民大眾完全可以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創新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被少數人壟斷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了。
其次,它使馬克思主義擺脫教條主義的束縛。由于馬克思主義被少數權威掌握,而理論權威又往往是建立在對經典著作掌握、對已有實踐的回顧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教條化的現象比較普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以人民大眾的馬克思主義實踐為依托,以能否為人民大眾掌握理解并化為實踐中的自覺行為、能否有效解決人民大眾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標準,必然使馬克思主義徹底擺脫教條主義的束縛。
再次,它使馬克思主義擺脫經院化傾向。馬克思主義原本是指導實踐的理論,但實際研究中卻出現了經院化的傾向。理論工作者往往熱衷于馬克思主義名詞概念的研究、歷史的考證、經典文獻的解讀,不愿意觸及現實,不愿意直面群眾關注的熱點;動輒咬文嚼字、引經據典、創造新名詞、發掘新概念,馬克思主義研究局限于理論工作者的小圈子內,人民大眾被邊緣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求用大眾化的語言、簡單化的詞句、通俗化的表述來講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求從實踐出發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這必然使馬克思主義研究徹底擺脫經院化傾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空間寓所
理論上,馬克思主義要形成中國語言。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以中國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才能為人民大眾理解、接受。這不僅是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要譯為中文,更重要的是要用中國大眾語言(而不是學術語言)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歷史上看,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我們這樣貧窮落后、產業工人數量極少、“小農”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中國共產黨用中國的大眾語言闡釋馬克思主義,用中國大眾認同的形式宣傳馬克思主義。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用當代中國語言表述的馬克思主義。
實踐上,馬克思主義要符合中國國情。馬克思主義實踐要符合中國國情。一方面,要符合中國的發展狀況。超越中國的發展階段,就會犯“左”的錯誤,落后于中國的發展階段,就會出現右的失誤。另一方面,要符合群眾的素質狀況,包括利益需求狀況和思想覺悟狀況。這一點,很多人至今還很困惑。一些人總是覺得群眾目光短淺,只顧自己的眼前私利;一些人則抱怨群眾道德水準不高,與馬克思主義的要求差距太大。實踐告訴我們,沒有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領導。領袖的能力就在于能夠從群眾的實際狀況出發,有效說服群眾,充分調動群眾。馬克思主義大道理好講,但是,一旦離開了現實群眾基礎,這些只能付諸空談。所以,要化大道理為人民群眾的“小”道理,將美好理想與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緊密結合。
精神上,馬克思主義要成為中國人民的指導思想。從建黨開始,中國共產黨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實踐證明,這是一個正確選擇。革命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不光統一了我黨思想、凝聚了民眾力量,同時還動搖了敵人的信念。革命勝利后,我們成為了執政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被寫入憲法。但是,我們不能認為,有國家法律保障、制度規范、政策支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自然鞏固了;也不能認為,通過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導、宣傳掌舵、輿論導引,馬克思主義就自然能夠統領多元了。恰恰是由于我們過于注重國家、社會層面的制度建設,很少研究群眾的思想感受,沒有深入群眾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才使得馬克思主義看似離我們很近、實則距群眾很遠。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不是出自權力壟斷、制度控制、法規約束,而是來自對人民大眾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馬克思主義需要成為我們高舉的旗幟,更要成為人民大眾心中的旗幟。因此,要想方設法讓馬克思主義“滲透到群眾的意識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習慣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生活常規中去”,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大眾認同并普遍遵循的指導思想、價值理念、精神支柱。
馬克思主義當代化是實踐界閾
立足改革開放,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鄧小平同志在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教訓時指出:“絕對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正是鄧小平同志從當代世界主題變化和我國國情特點出發,開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擺脫“左”的束縛,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實踐
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改革開放的實踐,不斷研究解決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改革開放中代表人民大眾利益、反映人民大眾的訴求、解決人民大眾的困難。
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教育群眾。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個理論既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又抓住了和平發展的時代主題,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時代要求,凸顯了民主法治的時代精神,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期、新階段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大眾化。
發揚與時俱進理論品質、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時代是不斷發展的,實踐是不斷變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也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僅僅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我們黨就創造性地發展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三次重大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這種持續不斷的理論創新,才使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生機盎然、活力無限。實踐沒有止境,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沒有止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同樣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我們要根據實踐的變化,繼續豐富和發展這個理論,為其填充新的時代內容,賦予其更鮮明的時代特色。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馬克思主義當代化是密切聯系,有機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力量源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必然表現和基本要求。馬克思主義當代化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集中表現和發展的必然取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化的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當代化的始終,決定著中國化、當代化的性質和方向。(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委黨校)
注釋
①《列寧全集》(第三十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