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摘要]按照國家依法治國的精神,河南省委省政府結合河南實際,因地制宜,做出了依法治省的重大決策。建設法治河南既是構建和諧中原的內在要求,更是河南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法治河南中原崛起政治文明核心競爭力
所謂“法治河南”,筆者認為,就是河南更好、更快、更富創造性地實現國家在民主和法治方面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價值。其基本涵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更好”意味著國家法律的整體價值在河南得到更好的實現,在河南形成崇尚民主、信守法律的社會氛圍。第二,“更快”意味著民主法治在河南的發展應與“兩個跨越”同步,同步實現全省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社會生活的法治化。第三,“更富創造性”意味著在全國法制統一的基礎上,結合河南特點,立足制度創新,進一步加強民主法治建設。
建設法治河南是實現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
建設法治河南既是構建和諧中原的內在要求,更是河南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與現實意義。
建設法治河南是河南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建設法治河南,就是要充分發揮法治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功能,進一步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維系市場秩序,實施宏觀調控,為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建設法治河南是河南政治文明發展的必然途徑。近年來,河南基層民主政治的發展為法治河南建設創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但還存在一些需要切實解決的問題:一是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存在立法滯后、執法不嚴和司法不公的現象。只有建設法治河南,增強法治觀念,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才能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建設法治河南是文化強省建設的強大支柱。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的文化建設與其他各項建設協調發展,但是與其它建設和改革相比,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后,文化法制建設也亟待加強。因此,必須加強文化立法的力度,盡快解決一些領域無法可依的狀態,完善對國家文化立法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的配套,加強和規范文化行政執法,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為河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建設法治河南是構建和諧中原的重要保障。社會關系的和諧協調,社會秩序的穩定有序,是經濟建設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在一個充滿對立和沖突的社會環境中,是不可能從事經濟建設的,更不可能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法治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它是理想的社會控制模式,是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有效手段。因此,建設法治河南體現了社會和諧的本質特征,是構建和諧中原的重要保障,為河南經濟的快速發展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
建設法治河南,加快中原崛起
制度層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經濟法制建設,促進法律制度創新。
一是圍繞形成穩定有序的社會秩序加強法治建設。針對當前穩定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應急處置、妥善處理群體性上訪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引導群眾自覺以合法的方式表達訴求,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充分發揮專門機關的職能作用,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良好秩序。
二是圍繞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加強法治建設。特別是要注意兼顧城市和農村的利益、優勢產業和困難行業的利益、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要縮小地區、行業和貧富差距。通過利益保護、利益表達、利益協調等整合機制的建立,有效地化解社會中顯現的或潛在的矛盾。
三是圍繞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強法治建設。通過法律手段,增加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加大對農民權益的保障力度,依法保障農民的合法權利。針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如土地、身份、產業結構、規模經營、農民教育等,進行合理的規范與調整,制定完善保護農民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在法律實施環節要加大監督工作力度,增強工作實效,切實保障涉農法律和政策措施的有效實施,為解決“三農”問題創造一個穩定的、良好的法制環境,依法推進和保障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四是圍繞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強法治建設。將法治建設的重點更多地、前瞻性地關注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直接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
體制層面:努力建設法治政府,促進依法行政。
一是要有效限制政府權力的范圍,建設“有限政府”。只有政府的權力受到法律的規范,才能保證行政權力真正有效地服務于人民權利。要從源頭上最大限度地控制行政權的唯我獨尊,切斷行政權的無處不在,限制行政權力的無所不管,轉化行政權的無所不能,建設“有限政府”。
二是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建設“有效政府”。各國的實踐表明,雖然政府不是萬能的,但一個社會離開了政府的管理是萬萬不能的,完全依賴市場來保證社會和經濟秩序的做法已經造成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巨大損失。因此,政府必須在民主決策的基礎上對社會進行有控制的積極干預,在強調政府“有限”的同時,也強調政府的“有為”。
三是要確立“權責統一”的觀念,建設“責任政府”。行政機關擁有行政權力的同時也必須履行法定義務。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侵權須賠償,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
四是要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設“高效政府”。政府管理實現低成本,堅決杜絕鋪張浪費、“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等;政府管理實現高效率,進一步減少行政層次,壓縮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加快政府提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五是要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建設“廉潔政府”。歷史經驗證明,權力不受制約和監督,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建設法治政府,必須建立健全相應監督制約機制,使政府工作人員不會濫用手中的權力。
觀念與文化層面:轉變觀念,大力培育現代法治文化。
一是要提高權力機關人員的法律意識,嚴格依法履行職責。河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傳統文化根深蒂固,這是法治化進程的重要阻力。因此,要改善加快中原崛起的法治環境,必須提高地方各級人大及其組成人員的法律意識水平。要加強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的法學基礎理論培訓,合理確定并逐步提高人大機關及人大代表中的法學專業人才比例,以提高其立法水平。同時,人大對“一府兩院”的監督是法律的監督、整體的監督,必須嚴格依憲法規定,不干預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的具體實施,不代替“兩院”行使司法權,從而自覺維護法治社會的基本準則。
二是要充分發揮政府法制宣傳機構、學校的教育作用,宣傳法治思想。河南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機關的法制宣傳部門,應當選拔一些懂法律、熱愛法律宣傳事業的人員組成法律宣傳團隊,有計劃地、長期地向
社會各階層進行法治理念宣傳,讓社會公眾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法治觀念。還應進一步強化學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在大中小學教育中增加法治教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時數,可在各種考試中增加涉法試題比分,體現導向作用,使公民從青少年起就充分認識法治建設的重要性。
三是要充分發揮社會傳媒的自身優勢,全方位宣傳法治。這實質上是一種社會啟蒙過程,“一個大規模的全民性的法治啟蒙”。近幾年河南的省市電視媒體開設的法治欄目,運用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典型案例,以案說法,向大眾宣傳普及法律知識,以后應在進一步豐富內容、擴大容量的基礎上繼續堅持。
司法層面:積極維護司法公正。
一是要確保司法獨立。它包括司法權獨立、司法機關獨立和司法人員獨立。
二是要實行司法公開。司法公開是確保司法公正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包括對當事人公開、對社會公眾公開和對新聞媒體公開。近年來各地法院的審判方式改革圍繞這一要求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革還不到位,不徹底。應下大力氣重點研究解決審判各個環節、各個細節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問題。
三是要實現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長期以來,重實體輕程序的觀念對司法審判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程序不公正的問題普遍存在,強調程序公正的實現成為法治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就需要法院、法官要更新觀念,在訴訟程序中給予雙方當事人平等的機會,同時還要貫徹程序參與原則。
四是要健全監督機制。司法機關在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同時,必須牢固樹立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將司法工作置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接受人大、新聞輿論的監督。還要建立健全內部監督網絡和監督機制,對審判行為的監督制約貫穿于審判活動的全過程。
五是要建設高素質的司法隊伍。建立合理的法官、檢察官選用、選拔和交流制度,建立法官層次選擇制度和競爭激勵機制,建立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要通過崗位培訓、新法培訓、審判業務專題培訓、終身培訓等方式,強化司法人員的法學理論功底;同時,加強和改進職業道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教育,加強司法人員的自身修養。
羅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建設“法治河南”也是如此——它是一項長期任務,是一個漸進過程。因為法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考慮,統一籌劃,重點部署,逐步推進。(作者單位: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