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可義
[摘要]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轉型期的現階段,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該從培育和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入手,建立健全制度化評價體系,從而全面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
[關鍵詞]經濟法視角企業責任缺失對策
所謂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之外,還應負有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的義務。企業對社會承擔責任不僅要履行法定義務,還要超越法律義務,在人力資本、環境以及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中做出更多投入。它應該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標準;二是對人的責任,主要是對員工的責任;三是對環境的責任;四是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廣泛貢獻。應該看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會隨著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的發展而不斷更新而被賦予新的內容。
我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及其表現
企業是一個社會的微觀經濟細胞,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轉型期,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社會責任缺失的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些企業過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損害利益相關者權益。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員工、債權人、顧客、供應商、競爭者、國家。受到利益驅動,一些企業的短期行為嚴重,這些企業只注重追逐企業自身當前發展優勢,而忽視長遠發展,造成企業形象受損、企業生產和經營陷于被動,導致企業在市場中失去競爭力,甚至被市場無情淘汰。例如市場上充斥著大量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的產品,虛假廣告盛行,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三鹿毒奶粉事件”導致三鹿企業轟然倒下就是一個典型例證。在企業內部,企業不履行勞動合同法有關規定,隨意延長員工的工作時間,任意克扣和拖欠工資;員工們的生產安全、職業健康、人身安全沒有充分保障,對員工造成身心損害的惡性事件頻頻發生;企業之間缺乏誠信,導致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千億元,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巨大障礙。
一些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破壞環境現象十分嚴重。一些企業竭澤而漁、大肆排污,造成人類與資源和環境的關系十分緊張。在巨大社會消費需求的帶動下,一些企業采取傳統的粗放生產方式,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盲目地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資源,導致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環境的嚴重惡化;許多企業只顧賺取利潤,不考慮環境保護,任意排放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噪音污染嚴重,給人民群眾的健康造成極大危害。這種資源浪費型和環境破壞型的生產方式使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難以為繼。
大部分企業公民意識十分薄弱。中國企業的公民意識還很薄弱,還沒有承擔起一個企業公民應履行的社會責任,這在全球化的競爭中使企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企業既是經濟人,又是社會人;企業行為既是經濟行為,又是社會行為。企業應該像公民個人那樣,成為對社會的福利與發展履行社會責任與義務的社團公民。在當前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中,一些企業要么社會責任意識缺乏,要么社會責任價值觀念狹隘,在社會責任實踐中急功近利色彩非常濃厚,沒有從企業公民的角度出發,把實現社會責任當成內在的責任和義務。
經濟法理念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必要性的考察
根據經濟法理念,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具有必要性,具體表現在:
社會責任本位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靈魂。經濟法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通過經濟法律對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保障經濟總量平衡,優化經濟結構,維護競爭秩序,協調社會再分配,將經濟個體行為納入到社會整體利益的框架中來評價,以促進經濟正義、自由、效益和安全。從社會本位出發,經濟法的效益觀應表現為一種社會效益觀,這種效益觀追求的社會效益,并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效益最大化,它更是宏觀經濟成果、長遠經濟利益以及社會福利、人文和自然環境、人的自由和自身價值等諸多因素的優化和全面發展。對于企業而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首先要能夠立足并生存下來,在此基礎上還要切實承擔起保護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尤其充分保障企業員工、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企業應當恰當地運用法律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規定,在個體利益最大化和社會整體利益之間尋求最佳的結合點,企業社會責任的靈魂在于追求企業自身利益與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與兼顧。
公平正義理念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公平問題是一個人類價值問題,是人類的一個恒久追求,是政治社會中所有價值體系追求的一個最高目標。①對于企業來說,堅持公平正義觀同樣是時代賦予企業的要求,從法學角度看企業承擔一定社會責任具有相當的合理性。作為“社會人”,企業的社會責任應是權利與義務、職權與責任的統一。一方面,企業是社會的一分子,其經營活動與社會息息相關,社會賦予了企業以生存的權利并為企業提供了各種資源,離開了社會環境企業將難以生存;另一方面,企業的經營行為又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企業經銷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在質量、性能、價格以及使用安全等諸方面都涉及到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人身安全。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過量地排放廢氣、廢水、廢物等造成環境污染,進而帶來外部不經濟的問題,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因此作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經濟組織,理應對自己的全部行為及其后果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唯有如此才能保障經濟法的實質公平正義的實現。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目標。可持續發展原則要求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而且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經濟法可持續發展理念主要表現在通過構建完備、貫徹可持續發展精神的經濟法律制度規制人們的短期經濟行為。企業應當站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履行企業在現代社會的責任,使經濟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為本企業和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企業要關注員工的切身利益,緩解勞資矛盾,切實保護消費者、債權人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樣才能打造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經濟秩序,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
解決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的對策
企業社會責任是當前我國所有企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因而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戰略也應該具有整體性、全面性。應該從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和強化人手到建立健全制度化評價體系逐漸形成一個全方位的推進戰略,從而全面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具體建議如下:
企業應培育并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企業應超越狹隘的自我利益,確立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的價值目標,把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轉化為企業的自覺行為,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企業應把履行一定社會責任作為樹立企業公民形象的條件,因此企業應把社會責任的實踐作為企業管理的必要內容,做到有明確計劃、有專門部門、有一定經費保障、有可操作的規范化管理程序。
企業一定要把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起來,絕不能走只顧自己,犧牲社會利益和生態環境的老路。企業要具有長遠眼光,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
積極制定和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評價體系。國家應盡快制定和推行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評價體系,幫助企業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使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盡快與國際接軌。大力推行企業SA8000f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認證活動,SA8000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認證體系,不僅明確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規范,而且將企業的道德責任和法律責任結合起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規范企業的行為。
加大對社會責任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使企業樹立法制觀念。目前我國出臺了眾多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法規,諸如《公司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等,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提供了明確法律依據,并提出了具體的法律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強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的監督,對企業行為要充分了解,并做出定期評估。對認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給予表彰,對那些嚴重違反勞動法、生產安全法和環境保護法的企業提出批評或懲罰,從而引導企業轉變觀念,朝著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向發展。
加強公民、消費者、媒體等的社會監督。作為社會公民或消費者應該樹立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積極主動參與到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行為的行動中去,創造一種企業不能違背和不敢違背社會責任的社會大環境。社會媒體也應利用自身的輿論優勢,宣傳報道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行為,形成社會模范效應,同時在道德上譴責那些惡意規避、漠視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形成全民參與、全民監督的良好氛圍。
應該看到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具有全方位、綜合性特點,對該問題可以從管理學、經濟學、倫理學等不同角度加強對策研究,從經濟法學角度解決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只是解決對策的一個方面而已。希望借助經濟法理念的詮釋,為解決企業社會責任缺失問題提供新思路,以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盡快實現。(作者單位:廊坊師范學院社會發展學院)
注釋
①李昌麒:《經濟法: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