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乾
[摘要]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的同時,也給中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帶來了契機。應充分利用國際金融體系重新構建和擴大國內需求的機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步伐,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產業結構調整路徑選擇
中國產業結構的現狀及主要矛盾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但同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結構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結構仍需改善。
三次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從我國目前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國的國民經濟還比較過分地依賴農業,迅速成長的工業未能對農業提供應有的技術支持和服務,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二產帶動的局面尚未改變,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制約作用也相當突出,產業結構仍需改善。
傳統農業結構格局尚未完全改變。目前我國的農業結構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產品在總量上供大于求,結構上不合理。在總量過剩的同時,結構性矛盾突出,大路產品多,專用產品少;低檔產品多,高檔產品少;普通產品多,優質產品少;原料型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二是農產品加工業尚處在初級階段,保鮮、包裝、貯運、銷售體系發展滯后,初級產品與加工品比例不協調。三是農產品區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沒有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區比較優勢,未能形成有鮮明特色的農產品區域布局結構。
工業內部結構性失衡問題依然存在。第二產業總量擴張迅速,但內部結構不夠合理,結構升級緩慢,經濟增長質量不高。一是產業組織不合理,集中度低。表現為“大而全”、“小而全”,專業化協作程度低,大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產生低水平的過度競爭,阻礙企業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二是產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差。從總體上看,我國工業技術落后,產品開發能力弱,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低,各級的深加工度不高。三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一般產品相對過剩與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短缺同時并存。四是地區結構嚴重趨同,重復建設嚴重,專業化分工程度較低。
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三產業增長非常快,但也面臨一些問題。一是總量偏小,第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還偏低。目前,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比重在70%左右,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50%左右,而我國在2007年剛達到40.1%。二是結構不合理,傳統服務業發展相對飽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所占比例較低。三是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區,城市高于農村。此外,我國服務業產品創新不足,服務品質和技術水平不高,在組織規模、管理水平與營銷技術上與國外服務業都存在較大差距,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
金融危機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直接影響到我國產業格局的調整,對一些產業造成了較大的負面沖擊。但是,金融危機也加速了全球產業的重新布局,對我國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也帶來了良好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第一,金融業直接蒙受了較大的經濟損失。我國金融業由于所持有的美國銀行債券大幅貶值而直接蒙受了經濟損失,國內股市受到歐美金融證券市場不景氣的拖累也出現大幅下挫和持續低迷。第二,世界貿易環境惡化導致我國出口增速回落,出口導向型產業遭受重大沖擊。金融危機爆發后,作為我國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的歐洲和美國內需減緩,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對中國出口需求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對中國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的產業造成沉重打擊,出口萎縮,訂單減少。第三,受金融危機拖累,國內原材料行業下行。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也進入了經濟周期下行階段,原材料行業如建材、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以及能源行業如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處于產業鏈最前端,對經濟周期變化最為敏感,受到經濟周期下行拖累,導致國內市場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原油、鋼材、銅、鋁以及石化產品價格都大幅跌落。第四,一些行業產量下降、出現虧損。耐用消費類產業(房地產、汽車)出現負增長,無論是住房還是汽車消費,已經出現負增長。此外一批中小企業和部分大型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庫存增加,資金短缺,限產停產乃至關閉。
金融危機給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契機。首先,金融危機有利于西方制造業向中國轉移。金融危機后,迫于利潤與生存壓力,發達國家的制造企業將向中國加速轉移,國內企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將隨之迅速提升。其次,金融危機促進中國進出口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從出口產品的結構性調整特征看,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的滑坡,為我國加快轉變出口產業的經濟增長方式、推進外部導向型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改革提供了契機,并有利于我國進一步加強海外市場開拓,提高我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我國進口而言,一些國家基于生產自救可能會出臺一些有利于產品出口的政策,有利于我國相關商品的進口。再次,金融危機將促進我國房地產市場進一步規范。基于美國這次房地產市場危機引發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我國未來會進一步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控制房地產虛假需求的擴大和價格的暴漲暴跌,以避免房地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引發金融業系統性風險。最后,金融危機大大減輕企業生產成本壓力。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將全球經濟增長帶入了下行周期,一方面加速了中國經濟的周期性下滑趨勢,我國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將隨之減緩;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和工業制成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將出現減緩的走勢,這將大大緩解我國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有利于提升我國制造業和原材料加工業的利潤空間。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選擇
經濟發展的規律表明,經濟下行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了機遇。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既要立足當前,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更要從戰略和長遠出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結構升級步伐。推進工業內部結構調整和產業組織結構調整,堅持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振興裝備制造業,夯實工業發展基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企業兼并重組,鼓勵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培育一批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提升產業集中度。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增強工業發展活力。加快形成大、中、小企業結構合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作配套的產業組織體系。
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化服務業結構。鑒于當前我國第三產業過于依賴“生活型”服務業的低質結構,今后應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咨詢、物流等知識型服務業或“生產型”服務業,致力于服務業的結構升級和增強服務業的競爭力,作為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的突破口。積極發展房地產、物業管理、旅游、社會服務、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需求潛力大的行業,培育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信息、金融、保險以及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中介服務行業,提高服務水平和技術含量。
加快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抓好國家相關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制約工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零部件研發,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科技隊伍的建設,在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優惠、研究開發資助、加速設備折舊等多個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形成鼓勵創新的有效激勵。針對某些重要的戰略性產業以及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關鍵高技術,建立國家重大創新工程,并積極吸收企業參與,甚至國外機構、企業的參與,形成產、學、研相結合、開放式的攻關體,力爭局部突破,逐步擺脫戰略產業受人控制的局面。
引導產業集群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作。制定和實施產業集群倡導計劃,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并根據產業的經濟特性,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相關企業所在地域的相對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發展機制、吸引要素集聚的機制,以及促進產業集群不斷創新的機制。此外,要加快地區間產業轉移,減少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推動區域經濟協作。根據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使特色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的真正增長點。推動生產要素跨地區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從而實現經濟區域內的生產要素和產業的優化組合。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節能減排。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推進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社會消費等環節的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產業發展,加快淘汰資源消耗高的落后生產能力。通過資源節約、清潔生產、污染治理和綠色經營等手段,在工業運行的全過程防止污染產生,推動工業發展模式從先污染后治理型向全過程預防型轉變,推動工業增長方式從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型轉變。(作者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