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海波
[摘要]農民工體育的研究集中在農民工體育的概念、研究意義、社會支持體系、責任主體、現狀研究等方面。農民工體育研究存在看理論研究滯后,研究內容涉及范圍小且不夠深入,調查研究的地域分布過于集中等問題。應緊密結合體育社會問題,分門別類地對農民工體育進行研究。
[關鍵詞]農民工體育研究現狀體育社會學
通過回顧農民工體育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農民工體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問題存在的原因進行分析。為今后關于農民工體育的科研工作方向提供參考。
研究范圍與方法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為主要資料來源,以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對1979年1月~2008年12月以來以“農民工體育”、“弱勢群體”、“邊緣群體”、“流動人口體育”等檢索詞下的論文進行分析。
研究成果的統計與分析
論文的數量。研究成果的數量是反映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發展速度、規模和受重視程度的重要依據。自1997年以來,截止到2008年12月份,有關農民工體育的研究論文共50余篇。
調查研究的區域分布。從區域分布來看,調查的地區有北京、上海、廣東等16個省市,涉及到北京、上海等30多個城市。
現階段對農民工體育研究所涉及的問題。一、農民工體育概念的研究。孫娟等在《對我國農民工體育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農民工體育是社會體育的組成部分,是指農民工自愿參加的以健身、養生、醫療、游戲為手段,以健美、健康、康復、娛樂和休閑為目的的體育活動。
二、農民工體育研究意義。海勝華②等認為,“研究流動人口的體育問題,無論對提高民族整體素質,還是對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都有重要的意義”;魯長芬③等認為,研究農民民工體育問題,使我們能認識到“社會轉型時期社會支持的嚴峻性和艱巨性,同時也足以讓我們意識到體制轉軌時期實施全民健身的嚴峻性和艱巨性。怎樣維護城市農民工應有的體育權利,幫助他們擺脫困苦,喚醒他們健身的內在需求,走出目前參與全民健身的現實困境,已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民健身計劃第二期工程全面推進中所必須嚴肅面對、認真研究和著力解決的社會問題。”
三、社會支持體系的研究。張廣林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針對城鎮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行為狀況存在的問題,提出必須建立城鎮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社會支持體系。它是一個以政府為主導,由政府、社區和個人形成合力的綜合支持系統。
四、農民工體育責任主體的研究。胡科在其《關于農民工體育責任主體的探討》一文中,提出了兩個問題:農民工體育責任主體是城市還是農村?農民工體育是由國家買單還是農民工自己買單?針對這兩個問題,提出了造成農民工體育責任主體缺失的五個原因,并根據原因提出了單位體育是農民工體育由農村向城市社區過渡的中間環節的建議。
五、農民工體育現狀的研究⑥。有關農民工體育現狀的研究在所有研究成果中占的比例最高。關于現狀研究的主要內容涉及農民工參與體育的程度調查研究和農民工參加體育活動的結構調查研究。
關于農民工體育研究的評價
農民工體育的研究受到關注,但受關注的程度不夠。城鎮農民工是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弱勢群體之一,雖然他們為城鎮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們勞動強度較大,工作時間較長,經濟收入較低,社會地位較低,而且勞動保護條件差,社會保障條件缺乏,因此,為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對農民工這一特殊弱勢群體的體育現狀予以關注。農民工體育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研究成果的數量也呈逐年增加的態勢。近年來,有關農民工體育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不斷增加,國家體育總局和各省市社科項目的立項也開始出現,這說明農民工體育研究的地位得到加強和重視。
農民工體育的理論研究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農民工問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體育界對農民工的關注卻始于1997年。而從1997年至今,對于農民工體育的研究僅有50余篇文章,發表日期集中在2000年以后,這說明體育界對于社會問題的敏感程度不高,而且對于農民工體育研究和解決農民工體育來說,這些無異于杯水車薪。
研究內容涉及到的范圍小。有關農民工體育的法律保障問題、農民工體育話語權問題、農民工體育與城市群眾體育的融合問題、農民工體育教育體系的建立問題、農民工群體行為規范缺失與體育對策研究問題、農民工內部社會分層與體育關系的問題等,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調查研究的地域分布過于集中。關于農民工體育的調查對象涉及到的地區,共有16個省市自治區。但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等大城市、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而內陸的中等發達城市和經濟欠發達城市、西部開發地區農民工的體育研究不足。
沒有對農民工體育進行分門別類的調查研究。大企業單位農民工、合資企業農民工、小企業農民工、個體服務性行業農民工、事業單位農民工的工作性質是不同的,工作強度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參加體育活動的狀況是不同的,體育行為也是不同的,調查研究應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情況而進行,但在有關的文獻中,這一點沒有體現。
問題分析
首先,總體來說,體育發展相對落后于社會的發展,體育社會學理論的發展,相對落后于其母學科——社會理論的發展,因此,在發現社會問題、分析社會問題、解決社會問題時,體育社會學的動作是較晚的。其次,我國體育社會學的研究,體育社會問題的研究和解決,主要集中在城鎮體育,對農村、落后地區體育的研究相對較少,這造成了體育社會問題研究范疇的縮小,使研究的群體主要落在了市民和發達城鎮居民身上。再次,造成農民工體育研究理論滯后,農民工體育研究較少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中國體育界對我國社會變遷、社會結構的變化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相對于其他社會學科來說較不敏感。
最后,目前對于農民工體育沒有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主要原因是我國對于農民工體育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理論也較為薄弱,而且這一問題沒有進入大多數體育工作者的視野,因而對于農民工體育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結論與建議
結論。第一,現階段對農民工體育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在農民工體育概念的研究、農民工體育研究意義、社會支持體系的研究、農民工體育責任主體的研究、農民工體育現狀的研究五個方面。
第二,從對論文的分析來看,體現出農民工體育研究日益受到關注、農民工體育理論研究滯后于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研究內容涉及到的范圍小,一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調查研究的地域分布過于集中、沒有對農民工體育進行分門別類進行調查研究等情況。
第三,論文的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這充分說明體育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是跟體育社會問題、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
第四,關于農民工體育的調查已經涉及中國的一半地區,但主要集中在省會等大城市、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而對中等發達城市、欠發達城市農民工體育研究不足。
建議。第一,體育社會學對社會變化不敏感,造成體育理論及體育實踐落后于社會的變化發展,致使中國體育社會學理論滯后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和社會學的發展,因此,需要體育社會學工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審視社會問題,使體育社會學的研究緊跟時代步伐。
第二,農民工體育研究還遠遠不夠,應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更加廣泛、更加深入的研究,以解決中國農民工體育的實際情況,使體育社會學理論與中國農民工體育實踐緊密結合,使中國的體育社會學理論與實踐齊頭并進。
第三,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把研究對象所在的地域擴展到中等發達城市、欠發達城市等地域,以掌握中國農民工體育的總體狀況,為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構建和諧社會體育提供依據。
第四,由于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不盡相同,因此必須對各地的實際情況作深入、細致的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針對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分門別類地進行調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農民工體育問題,真正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作者單位:吉林大學)
注釋
①孫娟,蔣偉浩:“對我國農民工體育問題的思考”,《體育文化導刊》,2006年第8期,第7頁。
②海勝華、雷國梁:“我國流動人口體育問題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第1頁。
③魯長芬,王健,羅小兵等:“城市農民工參與全民健身的現狀調查與分析”,《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第10頁。
④張廣林:“城鎮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社會支持體系”,《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5期,第102頁。
⑤胡科,黃玉珍,金玉強:“關于農民工體育責任主體的探討”,《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第167~169頁。
⑥趙曉紅,李會增,劉艷霞等:“我國城鎮農民工體育參與的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第2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