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波
[摘要]在ESP教學中,能力培養是高職高專專業英語教學的主線。能力培養與畢業生應用語言的質量有直接的關系。為此,摸索ESP教學中能力培養對提高專業基礎英語階段的實用能力和社會需求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高專ESP教學能力培養
高職高專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既動手又動腦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時具有很強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職業能力的核心是專業能力,職業道德的核心是學會做人,而專業能力則是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獨立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ESP教學研究要結合企業、用人單位與社會發展的特征,以就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專業英語的教學規律和本專業發展的優勢為前提,從學生對未來工作需求出發,努力探索將ESP英語與專業知識相融合的教學模式。
高職高專ESP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ESP教學是一門涉及范圍廣、形式多樣的英語教學范疇。不論從理論上或是從實踐上都有別于常規課堂教學。ESP教學的方法更注重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因而ESP課程內容的設計更體現:一是以職業所需的能力為主線,包括所需的專業知識,寫、譯技能和規則等,通過教學內容和實際操練,從而形成本專業學生所需的專業能力;二是不再強調ESP教學范圍的大而全,教學形式強調“實際、實用、實踐”,教學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度,教學方法“交際+動手”;三是把行業更實用的內容納入ESP課程體系中來,形成課程與行業內容在教學內涵上的完整結合。
如果說高職高專常規課堂教學的功能是為專業課學習打基礎、做鋪墊的話,那么ESP教學定位就應是貼近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實際,圍繞能力與需求開展ESP教學,并讓更多的學生掌握本專業相關知識,以勝任本專業崗位,進而達到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化,再向“職業能力本位”的轉化。
高職高專ESP課程設置
由于ESP教學是高職高專EGP教學的繼續,因而ESP教學理念更多的是以提高專業英語知識為目的,以專業崗位的需要為依托,開展ESP課程研究和大綱的設置,并在對其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明確學生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確定他們的培養方向,進而組織ESP教學。
如今,在ESP課程教學中呈現出“三化”發展趨勢;其一,培養目標具體化。ESP教學不再是EGP單純的銜接,開展對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教學大綱、教學進程、教學方法、教材選用及編寫等方面研究,有助于培養懂本專業知識技能;其二,專業教學實踐化。長期以來,在ESP教學中更注重語言學習,忽視“專業”開發,形成語言與實踐的脫節。其實ESP教學與實踐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實踐化是ESP教學與生俱來的本質特征,即學以致用、學為所用、學有所用;其三,大綱設置明確化。以社會的職業需要和學生的職業適應性為培養取向是ESP教學的培養方向;因此,大綱應緊密圍繞突出語言知識與專業技能結合來設定,課程設置應指向工作需要。
高職高專ESP教學方法
這些年來,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一直沿著以應用為目的的方向進行改革,其EGP教學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績。整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趨于成熟,課程內容、組織課程體系逐步完善,并且常規的課堂教學已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單純培養閱讀能力為主,逐步向綜合運用英語技能方向發展,并把交際能力的培養提高到了應有的地位,確立了它在常規課堂教學以及日后學生走人工作崗位所起的作用。
ESP教學的主體性原則。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ESP教學的全過程,是高職高專ESP教學的頭等要素。缺少師生雙主體的積極參與,ESP教學會失去其本身的意義。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有過主體的教學和教學的參與,教師實施ESP教學,學生從中吸取知識這一過程已經具備了實際意義上的個體參與。但與社會和企業所推崇的主體性教學具有本質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在實施ESP教學過程中,僅僅是教師實現了主體,而目前學生則仍在主體之外。只有當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精神上完全投入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共同建構起更為理想的主體性教學。
ESP教學的交際性原則。ESP教學的交際性應貫穿于ESP教學各環節之中。在各環節中不僅要考慮學生的第一語言特征,而且還要考慮到所有語言和語言學習的共性。特別是在課堂里,學生不僅跟教師交際,還要與其他學生交際,要充分考慮學生各自的心理,社會需求特征,融專業英語知識的傳授于課堂教學之中。依照海姆斯的觀點,“僅僅獲得語言結構的知識是不夠的,人們必須對所學語言的文化也具備相當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理解交際并使用與某一具體社會情景相應的詞匯和語言結構來回應”。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必須從語言所表達的功能意念出發,創設與企業崗位相一致的情景,將結構、功能及情景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較真實的環境中感知理解運用語言材料。
ESP教學的參與性原則。ESP教學的參與性教學是建立在交往與互動基礎上的教學,它必然會超越傳統教學單純的“傳道授業”功能。學生參與意識的形成,就等于他的生存意識的建立,這是凸顯自身主體地位的一種心理驅力和行為狀態。在這種意識的支配下,學生注重的是行為過程中主體性的盡可能發揮,并彰顯自身的價值。如果參與意識能滲透在ESP教學中,學生就不再會處于完全被動接受的地位,而是有效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最終達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

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生應用能力培養
提到能力,高職高專學生在專業英語方面應具備以下幾種能力: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能力標準是描述一種職業中需要按照一定行業標準所進行的活動,即工作和學習取得成功的具體要求,它包括能力要素、能力標準適用范圍、信息與文獻資料、教學環節要求、所需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知識要求、技能要求、關鍵能力等。
基本能力。高職高專英語的基本能力是指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學習能力。從社會角度上講,基本能力為從事社會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會不同職業和崗位之間普遍的適用性、通用性和可遷移性等特點,是作為一個現代職業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從業能力。基本能力具體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責任感、誠信度、計算機操作能力、基本的判斷能力和辨別能力。從高職高專專業英語教學能力要求而論,基本能力應包括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和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指一個人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和完成聽、說、讀、寫、譯等任務的能力;交際能力除語言能力以外,還包括社會語言能力、語用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學習能力指學生自我管理學習任務的能力,一般可以通過策略培養實施。
專業能力。專業能力一般是指專門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等與職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能力,是職業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作為一名當代高職學生,除了具備基本能力外,還必須具備本專業能力和專業外語的能力。因為這是提升業績的制勝點,沒有這個支撐,職場生涯猶如無源之水,會逐漸干涸。專業能力既體現在日后的工作、管理、涉外或商務等活動中的運籌帷幄之功,又可體現在決勝千里之外之力;它既要有基本素質、基本能力的支撐,更需要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積淀。(見下表)
關鍵能力。所謂“關鍵能力”,也稱為核心能力,它是指一種可遷移的、從事任何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關鍵性能力,這是學生適應企業發展、技術進步、崗位變換以及創業發展等必須具備的能力。就高職高專專業英語教學而言,關鍵能力的培養教師應注重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對整個高職專業外語教學未來發展敏銳的洞察能力;二是對高職高專就業市場把握的預見能力。它有助于掌握能夠形成先行一步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特色,從而使專業外語教學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并使學生可借助英語在就業市場上搶得先機。
總之,通過加強ESP課程建設,探索“專業英語+方向”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充分認識專業英語在企業實際工作中的優勢,我們相信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會取得突破性進展。(作者單位: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