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菊芳 楊曙紅
[摘要]地方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作用。地方院校法學教育應努力探索發展新的教育模式,探索開展通才教育、職業教育、診所教育等多途徑教育模式,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力量。
[關鍵詞]地方院校法學教育教育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民主與法治進程的加快,公眾對法律空前關注,法學專業已經持續十余年成為熱門報考專業,與此同時也促進了我國法學教育的飛速發展。據教育部有關部門的權威統計,設置了法學院(系)或法學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已達620多所,法學專業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達30多萬人,其中本科生為20多萬人。目前,我國法學教育已建立起了比較完整、層次齊全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法學教育逐步與國際接軌,法學領域進一步開放。對于法學教育的目標,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曾憲義教授認為:法學教育不僅以培養高素質的法律職業人才為目標,而且要培養大批的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發展經濟的高層次法律人才。地方院校占我國高等院校的90%以上,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在人才培養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作用。
法學教育從設立之初就承載了太多的社會功能,被賦予了太多的社會價值,關于法學教育的爭論,從上個世紀初美國哈佛法學院、耶魯法學院、哥倫比亞法學院發端,至今仍在繼續。法學教育發展的歷程表明,良好的法學教育離不開科學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對法學教育進行改革了,美國法學教育雖然一直很穩定,但是它一直在探討方法上的改進,而日本、德國在尋找體制上的改進。我國的法學教育也亟需改革。隨著我國社會對高素質法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法學教育始終面臨著一個矛盾和困境,即培養既有扎實法學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司法實務操作能力的法學本科生似乎成了兩難選擇——缺乏基本理論的探討與研究,只會使法學教育流于淺薄,造成法學教育的理論型人才斷層,法學教育最終無法延續;而單純的注重實務方面的訓練,學生能否真正理解法律精神,也令人質疑。隨著我國法學教育日益趨于理性,地方院校法學教育在缺乏資源和地緣優勢的情境中,努力探索與發展新的教育模式,立足為地方經濟建設事業服務。同時,地方院校法學教育也更加關注司法實踐,力爭探索一條多途徑的開放式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
長期以來,在我國法學教育當中,法學本科教育屬于法律通才教育。一些地方院校為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就業空間,針對國家司法考試相應地進行教學方案調整,改革教學模式,這種教學的主要任務仍然是要為學生提供系統的法學基本理論知識。這種方案歷來注重法學理論思維培養,有利于培養理論型人才,但卻忽視了對學生實際技能訓練的培養,因而長期以來多遭受批評和詬病。法學教育是高等教育,高等法學教育必須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實踐,完善教學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充足的實踐中體驗法律的價值,領會法律的精神,最終形成對法律的科學認識和理性評價。理論前沿的探索與追求對于學科的發展始終是起靈魂的作用,對于法律科學而言,缺乏理論的引導,缺少懷疑和批判精神,會造成法律科學的不幸,必將引起視角的狹隘和偏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法律整個學科在滿足簡單的社會目標上陷入倒退之勢。正如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法學博士、法學教授皮特·吉勒斯(Peter Gilles)所言:“法律教育改革的第一動力和批評反思的潛能,都肯定在法學家那里,而不是在法實務家那里;是在于大學,而不是在于最高法院?!?/p>
經調查,地方院校的法學專業學生,畢業后10%~15%選擇進一步學習深造,80%以上的人選擇就業,就業渠道更加廣泛,除司法部門、行政機關、律師事務所外,到各大企事業單位擔任行政管理、法務人員的占據了大多數。在歐洲和日本,法學院學生也很少能夠進入司法領域,大多也是流向各級政府機關和企業。通才教育的培養,或許對學生從事的工作本身并無多少幫助,但他們在大學時候習得的規則意識、程序意識、平權意識、守法意識等等都帶進其所從事的行業里面,這對于中國法治來講,也未嘗不是件好事。歷史地看,法律與現實,從來不曾分開過,也不可能被分開。法學教育模式對通才教育的選擇,既是歷史也是現實的選擇。
職業教育
地方院校開展法律職業教育,是解決目前法學教育與司法實踐相脫節矛盾的一個嘗試。以往,法學本科畢業生往往難以滿足法律職業對實踐能力的要求,職業教育則彌補了我國法學教育過分注重學術性教育所帶來的缺陷,因為社會要求畢業生能及時勝任法律實務工作。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的法學教育一般都是將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緊密結合,要從事法律職業,就得進行相應的資格考試,而能參加資格考試的前提就是受過系統正規的法學教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學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項改革舉措是設立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并定位為職業教育,但是,此舉并不否定法學本科教育在我國法學教育中的地位和命運。對于地方院校的法學教育而言,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并不是選擇性問題,而應是兼顧性問題。
法學本科教育也力求尋找到法學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甚至是升學教育(研究生的預備階段)結合起來的最佳契合點。過分注重學術教育的法學教育所帶來的缺陷越來越明顯,針對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受到更多的關注,各地高校法學院(系)開始集中力量對學生進行法律技能的訓練,針對法律實務設置課程、開展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法律,了解法律運用的必要程序和技巧,培養學生的職業思維。在此,需要澄清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這兩個概念,許多人常常將其混同。簡單地說,職業教育是知識的輸入,職業訓練是知識的輸出。無論是美國的J·D(Juris Doctor)法學教育模式、德國的法律學科教育與法律職業培訓一體化的培養體制,還是英國、我國香港地區的P·C·LL教育模式,抑或是臺灣地區的法律訓練模式,職業教育與職業訓練是兩個不同的階段。目前,對于在法學教育中增設太多的職業訓練內容,既不合適,也不可能,職業訓練甚至需要法律從業者用畢生的精力去磨礪。某些地方院校在此方面的改革更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針對職業資格考試(司法考試)的培養模式、針對升學教育(研究生的預備階段)的培養模式,都在努力嘗試和探索。
診所教育
診所法律教育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法學院興起的一種新的法學教育方法。2000年,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我國借鑒美國法學院的經驗,首次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學院和華東政法學院等7所院校開展嘗試運用診所法律教育方式開設《法律診所學》選修課程。這7所院校都建立了自己
的法律診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直接為當事人咨詢、代理,學習律師的執業技能。這一課程的開設-打破了我國學歷教育的傳統模式,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教育。國內其他院校對診所法律教育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1年以后,又有西北政法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等院校加入了診所法律教育項目,從事中國的法學教育體制改革。截至2006年,開設診所法律教育課程的高校近40所?,F在,診所法律教育課程已經成為各高校法學院學生爭相選修的熱門課程,教學內容與效果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同和肯定。
診所法律教育在挖掘學生潛力、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思辯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診所法律教育要求學生進入實際訴訟程序,熟悉訴訟程序,但是,模擬法庭所設立的人為情境與現實診所教育提供的自然情境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具體表現在:一、模擬法庭僅單獨對某一案例進行研究和探討,無法對法律理論進行系統的抽象歸納和總結;二、許多課程(諸如法理學、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等)難以用模擬審判的方式進行;三、模擬法庭所假設的案件事實往往流于簡單化,不能引起學生多方面的注意和觀察,使他們得到充分的訓練。由于存在這樣一些缺陷,加上師資力量不足以及我國現行司法制度的制約,目前診所法律教育尚未普及,但它終究是高校努力探索改進法學教育所進行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結語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學教育肩負著傳播法律知識、培養法律人才、弘揚法治精神的社會職能。培養高素質的法律人才對于貫徹依法治國的方略,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既定的立法條件下,法治的實現,需要寄希望于法學教育模式的轉換,需要更為重視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的法律教育。
在世界日益開放、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地方院校的法學教育機會與挑戰并存。無疑,開放的教育模式與信息的發達,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地方院校與中直院校甚至是世界高等教育的距離;但是招生和就業競爭越發激烈和殘酷,地方院校面臨雙重壓力。地方院校要立足教育,改革與創新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成為有崇高的法律信仰、堅實的理論功底、精深的專業造就的人才,為我們法治國家的形成、和諧社會的構建,做一些基礎貢獻。(作者單位:河北工程大學法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