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宇
【摘 要】本文首先以“三鹿奶粉”事件引發的法律思考為前提,以一個熱點案例來闡述一個產品存在缺陷損害事實的發生及損害后果與產品缺陷之間有因果關系。其次,緊緊抓住了我國產品責任法中“產品缺陷”法律現狀及相關問題,并進行更深層次的解析。最后,從大力開展標準化措施、對產品缺陷責任現行法律規定剖析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對完善我國有關產品缺陷責任的立法和執法提出了若干建議,期望我國產品質量法更加健全和完善。
【關鍵詞】產品缺陷 產品缺陷責任 完善
一、“三鹿毒奶粉”事件引發的法律思考
1.損害事實的發生
2008年,一起因奶粉質量問題導致大規模嬰幼兒致病的事故聚焦公眾眼球。據相關數據統計,全國共有175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在這之前已經停止生產嬰幼兒奶粉的企業有66家。國家對其余的109家產品生產企業的491批次嬰幼兒奶粉進行了檢驗,其中22家企業69批次檢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占這些企業的20.18%,占總批次的14.05%。
2.產品存在缺陷
產品存在缺陷是侵權行為人違反謹慎主意義務的表現,也是造成受害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的原因。
產品缺陷不單指產品大小、性能、品質等不合格,而且包括產品文字說明、產品設計、宣傳廣告等方面欠缺。違反上述任何一方面的規定都是產品有缺陷。在本話題中,三鹿奶粉事件的發生歸根結底就是在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利用“假蛋白”降低生產成本,生產出的產品存在危及人身、實際生產標準低于相關標準的缺陷產品,在流通市場上進行銷售,導致了大規模嬰兒致病的事故。
3.損害后果與產品缺陷存在因果關系
損害后果是由于產品的缺陷所致,而不是由于他人把產品作為實施侵權的工具造成的。產品缺陷責任中的因果關系表現為產品缺陷與損害后果之間的相互聯系,因而只要受害人能夠證明其所受損害是產品缺陷在事實上的結果,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即告成立,而不必證明該缺陷是其損害發生的唯一原因或直接原因。
二、中國產品責任法中“產品缺陷”法律現狀及相關問題
1.產品缺陷概念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產品存在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一般表現為:設計上的缺陷、制造上的缺陷和指示上的缺陷。
我認為,應該在實際中將“產品質量不合格”與“產品缺陷”等同起來,減少實踐中的分歧。而“產品缺陷”與“產品瑕疵”則應該從立法入手,將二者的不同從法律上確立,從而將產品責任的歸責與合同法的歸責明確區分。
2.產品缺陷認定標準
我國《產品質量法》把“不合理危險”作為認定缺陷的判斷標準。考慮產品是否具有“不合理危險”,應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生產者制造產品的預期用途。(2)一個具有社會一般認識的普通消費者,對其購買使用產品安全性的合理期望。(3)如果由于認識和技術水準所限,不能在產品效用不變的前提之下,將其制作的更安全或其他之替代品,應該認為這些產品不具有不合理危險。(4)若產品的各項性能與標準都符合強制性標準時,不能就此認定不具有不合理之危險。
我國《產品質量法》還規定了認定缺陷的另一個標準——生產標準,如果產品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認定產品缺陷。
3.產品缺陷制度的瓶頸問題
目前,我國嚴重的存在檢測項目和標準缺乏問題!也是監管部門總是事后才發現問題的原因。(1)執行標準陳舊
我國目前的各類標準與國際標準存在較大差距,而標準粗、更新慢尤為突出。國外一般是按產品定標準,我國則是按類別劃分;國外技術標準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我國目前20000項國家標準中,有700多項屬于“服役”超過10年而未變的。諸多國內標準都有此現象。
(2)執行的標準數量不足
舉例說明,我國技術標準體系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這些標準明顯數量不足。目前,我國市場銷售的農產品多達1000多種,已有的產品標準不足200個,特別是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食品添加劑的安全限量更是嚴重缺乏。正是這些安全標準上的“盲區”,導致某些生產含有有害物質的食品能夠蒙混過關,同時既有的標準之間還存在相互沖突的問題,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無所適從。
三、完善我國產品責任法律制度中對產品缺陷問題的若干建議
1.大力開展標準化工作
開展標準化工作,加速我國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系的改革,積極向國際標準靠攏,統一提高我國的技術標準,具體可以從這幾方面著手:(1)積極采用國際標準。(2)提高相關人員素質。(3)整頓現有技術標準,把強制性執行的標準逐步轉化為與技術法規相配套的推薦性標準,縮小強制性標準范圍。(4)提高標準引用質量。
2.完善立法,加強執法,認真解決產品質量問題
我們應當充分認識當前我國產品質量狀況的嚴重性,通過修訂、完善現行產品質量技術監督法律、法規,加大監督、抽查、曝光、責令整改的力度,落實"打假"工作責任制,認真解決某些企業的、地區的產品質量違法犯罪問題。《產品質量法》在“罰則”一章中,有七條關于刑事責任的規定。依法追究產品質量犯罪,有助于增強《產品質量法》的法律威力,有利于打擊成為當今社會公害之一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的犯罪活動。
四、結語
我國沒有產品缺陷責任單行法,有關產品責任的法律規范主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加以規定。盡管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已經于2000年進行了修改,但我國現行對產品缺陷相關問題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與發達國家中產品責任法律制度中關于產品缺陷的定義和認定標準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斷完善我國的產品責任法律制度,加強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這樣,對于穩定國內經濟發展,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十分必要。也是邁進國際市場的又一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