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玲
【摘 要】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的加速期,我國民營企業勞資糾紛也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凸現出來,成為當前關注的焦點。本文結合社會學中社會轉型理論來分析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勞資糾紛的特點和原因。
【關鍵詞】社會轉型 民營企業 勞資糾紛
一、社會轉型
當前中國的各種現象都帶有轉型的特點,我國民營企業勞資糾紛也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凸現出來。理清中國社會轉型的內容對于認識和把握當前的民營企業勞資糾紛具有重大的意義。
社會轉型的概念現在在整個人文社會科學得到了廣泛的運用,最早是社會學家鄭杭生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末率先提出用來概括中國大陸社會的巨大變化。有學者將1978年至今的時期稱為“社會轉型的加速期”,并提出了“社會轉型度”這個概念。社會轉型度包括速度、廣度、難度和向度四個次級概念。
中國社會轉型的速度大大加快。連中國人自己如果不是親身體會都不敢相信,中國社會變化的巨大。但是發展速度太快超過社會承受能力會引起社會問題。社會轉型的廣度空前未有。當前中國的社會轉型從內容上看,以思想解放為先導,從經濟體制改革著手,覆蓋社會各個部門。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大陸的社會轉型從東到西,由南到北,全面的同時又是遞次推進的。中國社會轉型的深度史無前例,涉及到了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引起了社會職業結構和社會分層結構的廣泛轉型。中國正向既重視義又重視利的觀念轉變,在社會和個人關系上,也相應地轉向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并重的觀念。中國社會轉型的每一步都涉及到利益關系的調整,中國社會轉型的難度前所未有。中國在鄧小平同志的領導下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和發展模式,中國社會轉型的向度十分明確。
二、社會轉型背景下的勞資糾紛
在社會轉型背景下,本來應該由社會分擔的社會代價實際上絕大部分是由弱勢群體來承擔的,而本來應該由全社會共享的社會成果卻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讓弱勢群體得到分享。民營企業勞資雙方特別是企業主和農民工階層的博弈是強勢階層與弱勢階層的博弈。大量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民營企業主的實力得到增強,資方力量滲透到了經濟、政治等各個領域,也普遍存在侵犯勞方利益的現象。勞動力因為供大于求,勞方地位急劇下降,因為正常維護自身利益難度較大,容易采取極端方式。
1.民營企業勞資糾紛的特點
第一,勞資糾紛案件總量居高不下,而且每年都有上升的趨勢。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2003年8月11日在《中國宏觀經濟信息》公布的資料,近年我國勞動爭議案件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長,2002年勞動爭議的數量是1995年的5.6倍,涉及的勞動者也增加了5倍。特別是2008年我國三部勞動法律相繼實施以來,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勞動糾紛加劇,全國勞動爭議數量比前一年同期增幅達到50%-300%。隨著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法律意識逐步提高,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和網絡不斷健全,勞動爭議呈顯性化,使近幾年來我國勞資糾紛數量呈上升趨勢。
第二,群體性案件頻發。群眾性案件呈現突發性強、人數多、處理難度大的特點。在在經歷了無數次論爭、請求、妥協、讓步之后,勞工們逐漸意識到個體能力有限,轉而求助集體的力量。在勞資糾紛中逐漸表現為集體抗爭的增多,主要表現為罷工、集體暴力沖突,甚至發生集體跳樓自殺等惡性事件,勞資糾紛越來越朝著社會化、政治化發展。
第三,勞資糾紛雙方的態度和期望值分歧加大,調解難度較大。自從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生效以來,賦予了勞動者新的權利,勞動者的維權意識得到了提高。
第四,解除勞動合同糾紛明顯增加。
第五,出現了變相經濟性裁員。主要表現為:無薪長假、無薪調休、無薪教育培訓,或者是試用期員工無語績效如何全部辭退,還有的企業將員工條例熟悉的工作環境或都安排到外地工作。
2.民營企業勞資糾紛的原因
(1)資本的本質屬性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從根本上決定了資方千方百計要降低勞動力成本。民營企業中,利潤一部分用于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和福利,另一部分轉化成資本投入再生產。二者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資本家要用錢來賺錢,要組織再生產,就要節約成本,自然包括勞動成本,導致了資方要降低工人的工資和福利。
(2)資方強勢,勞方弱勢。現階段,社會發展對資本依賴性強,資本稀缺,直接導致了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方處于強勢地位。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以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勞動力市場上供大于求,且形式嚴峻。
(3)工會組織不健全,沒有發揮應有的職能。單個的勞動者與強勢的資方無法抗衡,需要組織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才能與資方協商,找到合理的化解勞資糾紛的方法。工會就是這樣的一個組織。部分民營企業沒有建立工會,即使在建立了工會的企業,因為工會依附于企業,工會作為勞動者的代言人,在履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利職能時缺位。工會甚至沒有自己的專職干部,沒有自己的場所,而且與會員關系疏遠,部分建立了工會的企業的職工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工會的會員。民營企業中還存在僅由資方建立的無會員、無活動、無經費的“三無工會”。這樣,勞動者不認為工會是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工會也難以在民營企業中建立維護勞動者合法權利的機制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
(4)地方政府的錯誤政績觀。地方政府忽略了公共管理的職能,在勞資糾紛方面不作為或者作為不到位,不能正確協調勞資關系,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注重招商引資,對資方侵犯勞動者權益的行為執法不嚴,違法不究。部分地方政府將自身利益轉嫁到資方身上,也就默許了資方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的侵害。
(5)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特定階段。民營企業的發展要經歷吃飯、致富、體面和責任四階段。當前我國民營企業大部分都是新建企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538萬家私營企業中,大中型企業只有幾萬家,其余均屬小型微型企業。”當前民營企業缺乏財富,在追求財富的同時較少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當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不成熟,資方投資辦廠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資方千方百計壓低勞動者工資和福利來降低成本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杭生.要研究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社會科學,1989,(5).
[2]鄭杭生.中國社會大轉型.中國軟科學,1994,(1).
[3]戴建中.私營企業雇工及勞資關系調查報告.社會學研究,1996,(6):32.
[4]黃孟復.中國民營企業勞動關系狀況調查.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