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燕 孫秀峰 鄭云鵬 辛 疆
【摘 要】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目標追求的統一。在教育者影響、感染下讓受教育者認同、信服教育內容,才能真正使教育收到實效。教育者要立足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從角色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三個方面來轉化受教育者的思想。
【關鍵詞】認同 角色 情感 價值
認同意識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人為他人的感情和經驗所同化,對對方的認可、贊同并由此產生內心的默契。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就是促使教育對象接受教育者的影響,產生認同感、信服感,從而在思想上認識上發生轉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能依據人的認識過程,遵循認同規律并找到達到認同意識的方法和途徑,則能使教育活動順利開展,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角色認同:受教育者思想轉化的基礎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起主導作用,即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發動者和領導者。從受教育者的眼光來看,教育者應具備與其身份、地位相一致的素質和能力,也就是教育者要匹配自己的“角色”。受教育者對教育者角色的認同,是開展思想教育的基礎。如果受教育者出現不情愿甚至是逆反的情緒,缺乏參與教育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會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外在形象和綜合素質,有助于增強被教育者對教育者的角色認同度,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效果。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政治素質和知識素養,發揮真理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活動,對教育者的政治素質和知識素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育者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鍛煉,在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學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學科的知識等方面打下扎實的理論功底,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增強教育內容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良好的知識素養,教育者才能敢講大道理、講清大道理,充分發揮真理的力量來影響人、改造人。列寧說:“我們不贊同用棍子把人趕上天堂。”這樣,在幫助對方辨清真與假、對與錯、美與丑、糾正對方的錯誤思想及模糊認識后,就能使被教育者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認識事物的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抓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素質,發揮角色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性的教育活動,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的教育對象是以群體和個體形式出現的人,人們的思想問題涉及社會的各方面因素。鄧小平指出:“要教育人民,必須自己先受教育,要給人民以營養,必須自己先吸收營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者自身的業務素質不高、工作能力不強。教育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從群眾中不斷獲取新的信息,使自己的信息渠道通暢,使工作具有現實感和針對性;要從群眾中不斷獲得新的教育材料、吸收新鮮語言。運用這些來自群眾、富有時代特征和生活氣息又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新鮮語言,說理教育就會生動有力,使受教育者感到親切,易于接受;要注重理論知識和現實情況相結合,深思熟慮,大膽創新,不斷研究新情況,拿出新辦法,善于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以此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強自身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發揮人格的力量。所謂人格的力量,就是教育者以其身正、廉潔、品端、才高、識廣等綜合素質所顯示的影響力去感染受教育者,從而達到教育引導的效果。古人云,“政者,正也,己不正,焉能正人”,今人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就是這個道理。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憑借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化人、帶動人、鼓舞人,增強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促使受教育者的自我內化。
二、情感認同:受教育者思想轉化的動力
思想教育過程是一個涉及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辯證的人際過程,因而教育者不僅在認識上要引導被教育者展開積極思維,而且在情感上與被教育者進行不斷的心與心的交流。一是教育者要平等待人。以平等地位、平等態度來對待對方,使教育過程中的信息雙向流動,并重視教育對象的信息反饋。二是要細心知人。教育者要深入了解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和他們的品質、興趣、愛好和需求,抓住有利時機,創造各種感情融合條件,擇機而“做”,爭取感化和轉化。三是要真心愛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最高境界是“以愛換愛,以心換心,一通百通”。教育者以愛心為出發點則能讓教育對象感到被關愛的溫暖、被照顧的幸福,自覺增強改造思想的動力。教育者要激勵、引導和塑造被教育者,將愛的意識轉化為向上的力量,將愛的行動轉化為被教育者內在的潛能。另外,關愛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無論是誰,有了成績同樣表揚獎勵,有了缺點錯誤同樣熱情耐心地批評幫助,有專長同樣讓其發揮,不能厚此薄彼。
三、價值認同:受教育者思想轉化的根本
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育都要落實到價值觀上。正確的價值觀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動力功能、導向功能、調節功能。價值認同,就是要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價值觀,轉變自己的價值觀,在公私觀、義利觀、榮辱觀、苦樂觀、幸福觀、美丑觀、生死觀、友誼觀、愛情觀、自由觀等方面與教育者相一致,產生同頻共振,和諧共融。
價值認同是教育對象思想認識水平提高的顯著標志,直接構成人們的行為動機,集中體現著人對需要和利益的看法和追求。引導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培養“四有”新人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但是,人生價值追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追求和價值取向趨于復雜化、多元化。教育者就要著眼對象的需求與利益,做好正向牽引。
當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人們自動擯棄安貧樂道的人生哲學,能以自發的奮斗精神、積極的工作熱情去實現良好的人生愿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導積極的主流,消除消極的思想觀念,把教育對象的思想統一到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的一致性上來;激濁揚清、興利抑弊,避免受教育者在為自己還是為社會的價值目標上發生雙重標準。一旦教育者的價值理想、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得到認同,雙向理解的精神空域就能形成,被教育者的認知水平也就得到了升華。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20卷,58.
[2]《鄧小平文選》第2卷,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