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梅
【摘 要】“誠信光榮,失信可恥”,從事會計工作更要講誠信。本文闡述了誠信的含義和會計不講誠信的主要危害,分析了會計失信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強會計誠信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誠信 會計制度 職業道德
誠信已成為時下熱門話題之一,會計業的誠信也被廣泛關注。
一、會計誠信的含義
誠信是指誠實、守信。誠實,是指言行跟內心思想一致,不說假話,不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守信,就是講信用,不失信,“言必信,行必果”。會計誠信是什么呢?朱镕基總理在給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詞時寫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做假賬”,即根據原始憑據按會計準則、原則記帳、編制會計報表及審計等。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1.危害市場經濟
誠信是市場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如果市場失去了誠信,那么經濟活動將會遭受沉重的打擊,必將嚴重阻礙經濟的發展。如果大量的會計資料失真,將直接影響國家稅收、導致各項經濟指標失真,最終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的偏離,進而直接影響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嚴重危害市場經濟秩序。
2.危害投資者
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他們投資的主要依據是經審計后公布的會計報表,而會計報表的失真,將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作為最大的投資者-國家,損失會更為慘重,極易造成國有資產和國家財政收入的流失,影響和破壞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宏觀調整措施的執行。
3.危害會計人員自身
會計失真影響了會計人員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也影響了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另一方面如果會計人員不誠信,輕者不得從事會計職業,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會計喪失誠信原則的原因
1 .經濟轉型是會計誠信缺失的直接誘因
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變遷的方向總是為改善資源配置而設置,制度變遷不僅會強制性地改變產權界定或利益格局,有時甚至會導致少數服從多數的公共選擇規則,從而在本質上具有利益沖突的內涵。利益沖突將會直接影響到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而會計正是操縱利益的一個重要工具,這就為會計誠信喪失提供空間上的可能。我國的制度安排從推進到實施是一種漸進式的協調過程,因而具有過程性的特征,這就為會計誠信喪失提供時間上的可能。
2.各種利益的驅使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關于公司會計造假的案例早在1720年的英國南海事件就已發生,為什么在現在還有不少公司鋌而走險,屢禁不止。其主要原因就是:會計造假的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作為動力。對于企業而言,它的目的是獲取最大利潤,只有當誠信能帶來利潤,不誠信會帶來損失時,它才會講誠信;對于個人而言,他們的目的是自己價值的實現,只有當誠信與自己的最終價值相符合時,他們才會誠信。在利益的驅使下,關鍵時刻就出現了誠信問題。企業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可騙取投資者、債權人及國家有關管理機關的信任,并因此獲得投資、貸款或減少稅金支出等經濟利益。企業負責人做為企業的最高管理者,他們有能力也有條件影響會計人員,通過制造虛假會計信息,騙取投資者的信任,并因此獲得職務、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會計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直接生產者,他們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他們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避免因違反法規而影響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們必須接受企業負責人領導,按企業負責人的管理要求完成會計工作,并由此獲得薪金、升遷、獎勵等利益。而會計師事務所在我國目前處于買方市場的困境下,為了占有一席之地,也迎合上市公司的要求,出具虛假報告。虛假會計信息能實現“多贏”,正是這些復雜的利益關系構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動因。
3.處罰不力是造成會計失信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國對公司造假的處罰力度過輕,執法不嚴,也是我國會計造假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對檢查出來的會計造假往往是“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外部公開處理”,減弱了法律的效力。因為經濟處罰是需要由造假公司的權益來承擔,即用本應屬于股東的利益來償還股東的損失,由投資者來為公司的造假行為承擔責任,從而轉嫁了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責任人應負擔的責任,極少會影響到單位負責人及會計人員的利益。
四、重塑會計誠信的對策
1.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我國在改革開放和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西方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文化沖擊了我們的思想,會計誠信建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各種不良思想的影響和干擾。因此,營造一種良好的會計環境,首先要營造尊崇誠信的良好社會環境,使全社會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樹立“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會計人員要認真執行國家會計制度和工作規范,依法辦事。
2.“法、范”結合,深化內外監督
會計誠信建設不能完全依靠輿論監督來約束,必須要通過有關法律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建立來約束,激勵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行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首先,應按照《會計法》及相關法規的要求,制定科學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為會計誠信建設提供制度監督支持,這從客觀上有利于遏制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其次,監督部門要緊緊抓住影響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強對《會計法》等法規的貫徹力度,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行為進行懲處,并記入單位和個人的誠信檔案,供社會查閱,將會計工作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這樣可以對會計人員產生外在的壓力。提升從業人員的會計技能和道德素養,注重事前監督和過程監督,把會計誠信建設引向深入。
3.強化學習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
學習教育是會計人員的終身課題,也是會計誠信建設的基礎。為此,一是要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法制教育。德治必須與法治聯系起來,互相促進。要定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引導每個會計行為者自覺履行《會計法》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樹立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會計從業人員合法利益的利益觀。二是要引導會計從業人員自律。所謂“自律”就是會計人員應按照職業道德的要求,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對照和自我調整,不斷地提高覺悟和修養。會計人員必須在職業生活中對自己的思想品質、思想意識方面進行自我鍛煉、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要把履行會計職責轉變為自覺遵守道德的行業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