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秀文
【關鍵詞】語文 動機 情感
一、明確教學目的,創設問題情境,正確評價鼓勵,培養學生學習的動機
學習要靠動機來驅使,學生學習語文的動機是多種多樣的。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明確每篇課文目的要求,講明教材在生活中的意義以及它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以引起學生對知識的重視,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創設“問題情境”,啟動學生積極思維,根據課文的不同特色,設置一些令人思考的問題,創設特定情境,激發學生思維能力和求知欲望。另外教師還必須注意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新穎性,采取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比如采用多媒體,聯系課文內容來吸引學生,做到對學生正確評價,多鼓勵表揚,以此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榮譽感,強化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
二、制造教學懸念,體會文章意境,渲染思想情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語文學科由于教材內容的豐富性,體裁的多樣性,知識的廣博性,語言的生動性,為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可以充分抓住這一點,在教學中制造懸念。如教《祝福》一文時,可設計這樣一個懸念:過去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個人悲劇,而魯迅先生的《祝福》,人們的眼淚不是想外流,而是感到內心刺痛,那么祥林嫂的悲劇又是怎樣的個人悲劇呢?利用這一懸念使學生帶著濃厚興趣學習文章。也可通過反復閱讀,剖析文章,講讀訓練,讓學生體會文章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語言主動再現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學生心中引起共鳴,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藝術形象,陶冶高尚情操,創造和諧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
情感是一種潛伏的內動力,它可因積極主動而提高興趣和效力,語文教師要充分運用于穩重的藝術形象的感人力量,激發學生的道德感和美感。通過文章,感受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勞動人民的美德,認識社會的黑暗沒落,借以激發他們愛憎情感,培養他們對社會和自然現象的正確審美觀,增強他們為社會發展努力學習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同時教師還要創造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造成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相互信任、感情融洽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情感的傳遞中開動腦筋。
四、正確教育引導,注意因材施教,加強自我鍛煉,培養學生性格和學習意志
愛因斯坦說過:“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有不少學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及外界環境的影響,缺乏知難而上的韌勁和頑強的意志,在學習中遇到挫折時,以致于產生畏難情緒,意志消沉,教師要利用課文中的英雄人物進行科學世界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培養提高他們的意志品質,已引起學生模仿的意向。另外還要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學生不斷檢查自己的意志品質,養成自己評價自己行為的習慣,給自己規定一些發展某些品質的主要行動規劃或提出一些警句,有意識的注意行動鍛煉,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