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紅藝
【摘 要】就業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國家關注,人力資源管理建設就是要解決就業過程出現的問題,就業與人力資源管理建設是相互促進和發展的關系;就業與人力資源管理建設需要我們社會將其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開展,從各個方面著手來引導其有利于社會發展方向發展。
【關鍵詞】就業 人力資源管理建設
促進和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內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國就業越來越成為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就業是生存之本,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基礎,就業程度與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呈現相輔相成的關系,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更新影響到就業去向和就業政策,而就業的現狀又反映出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狀況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方面,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另一方面,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2002年,文盲率占全國人口的9.2%,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的占4.4%,初中以下人口比重高達77.2%。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以小學和初中文化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79年,比日本少3.8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以初中文化為主,受教育年限平均為9.44年,比日本少3年左右。全國15歲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萬人,其中75%分布在農村。目前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為3060多萬人,約占從業人員的4.3%。在技術人員結構中,初級技工占65%,中級占30%,高級僅占5%。我國勞動力資源的現狀說明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要走國際化道路是需要相當漫長的過渡時期,我國的就業問題將長期成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長期關注的社會問題,就業與人力資源管理建設同樣需要有一個相互促進和發展過程。
在市場經濟不發達和就業崗位開發有限的情況下,勞動力資源豐富既是優勢,也是壓力。勞動力素質整體偏低的特點,既不適應新形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又不適應國內外勞動力市場激烈競爭的客觀要求。因此,當前處理好就業與人力資源建設的關系顯得十分重要。不可否認,處理就業與勞動力資源開發建設的關系,必須要按照促進就業的長遠發展戰略目標,在對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合理開發、合理配置和全面提高素質上下功夫;要轉變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要不斷提高我國將勞動力資源轉為人力資源的能力,將勞動力作為一種源源不斷的資源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建設。
1.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促進就業的實際需要出發,制定長遠發展戰略規劃,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質量和能力開發。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戰略資源”的觀念,充分認識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和能力建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實現從注重物質性開發向注重人力資源開發轉變,從注重勞動力的數量發展向注重勞動力的質量建設轉變。結合戶籍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人口發展規劃。根據當前人口大量流動的特點,著重建立和完善農村流動人口的管理機制,依法加強城鄉特別是農村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社會人力資源規劃的工作需要結合各個城市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尤其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源管理建設還是一片空白,我們可以采取當年我們改革開放的模式對占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進行人力資源整體性的規劃,選擇幾個地區作為試點,進而推廣到全國各個地區。
2.加大對人力資源開發建設的投入力度,調整教育投資結構,把投資發展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作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將教育作為我們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建設的基礎工程來開展,從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同步進行,保持人力資源管理建設長遠發展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經費所占比重偏高,而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所占比重過低。在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由于各級財政投入不足,教育機構把大量教育經費轉移給受教育者負擔,普遍把“義務教育”變為“有償義務教育”,有的甚至通過亂收費把它變成“高價義務教育”,使每年約3000萬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失學或輟學。這種狀況對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十分不利。必須在保證國家投入教育經費持續增加的前提下,調整和改善投資結構,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對于西部和農村貧苦地區,要通過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推動教育事業發展。
3.根據我國人力資源狀況和當前就業形勢,進一步界定勞動人口年齡,把義務教育擴大到高中教育階段。世界的一般就業初始年齡是15歲,但各國各地區的就業年齡完全可以根據需要自行調整。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就業年齡是不同的。各國各地區選擇什么樣的就業年齡并沒有嚴格統一的標準。目前,歐盟多數國家就業的初始年齡是14歲,日本是15歲。香港的勞動就業人口是指15歲及以上人口,澳門的勞動就業人口是14歲或以上的人口。我國長期運用的初始平均就業年齡是16歲。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根據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處于勞動力新增高峰,就業供求矛盾突出的客觀現實,我國勞動就業的初始年齡可考慮提高1或2歲。對就業年齡的確定與教育發展水平具有直接的聯系。我國目前確定的就業年齡與考慮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有關,基本沒有把上高中的因素考慮進去。如果把初始就業年齡平均推遲到17或18歲,不僅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且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與調整就業年齡相配套的根本措施是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把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目前,我國高中教育的供求關系很不協調,初中升高中的學生比例實在過低。20O2年全國初中畢業生包括上高中、職高、技校、中專和民辦校的升學率不到60%,大量未升學人員成為新增勞動力開始沖擊就業崗位。這種狀況可通過教育改革試點加以逐步改變。同時,進一步實行大學擴招,提高大學入學率。
4.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就業培訓,完善高校專業結構,培養創新人才。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就業培訓制度和培訓體系。以對下崗失業人員轉崗、再就業培訓和農村進城人員就業培訓為重點,進行靈活多樣、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教育培訓。高校包括民辦高校要把招生目標與就業預測緊密結合起來,招生數量尤其是設置專業要與社會和崗位需求基本適應。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人才體制,進一步整合高技術創新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鄭海航,吳冬梅.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實務?案例.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6.
[2]林榮瑞.如何選人用人育人留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3]王銳添.人事管理與組織行為.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