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農產品 經濟效益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的問題
1.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不完善,導致農民組織化程度低
農戶的分散經營導致其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處于弱勢地位,這主要由于農戶的市場意識淡泊,小農意識根深蒂固。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只有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來參與農業產業化,才能提高農戶的市場談判地位。同時龍頭企業也在參與農業產業化過程中不需與眾多分散的農戶直接打交道,而只與中介組織進行交易,這樣降低了高額的交易成本,也降低了合同不能履行的風險。
2.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農產品加工環節過于薄弱
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各經營主體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壯大產業鏈的經濟價值。但是,不少地方因缺少加工增值環節,只好低價出售農產品。在一些地區,農民為了追求生產數量、追求自給率,不注重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而是不斷地增加農藥、化肥、添加劑的使用量,農產品的質量不能適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各地產業雷同,缺乏統籌規劃
一是各地所建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數量很多,但由于缺乏科學的統籌規劃,導致低水平競爭嚴重,優勢產業不明顯。一些地方過于強調本地區農業產業化的速度和整體水平,往往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促其發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由于市場調查和區域優勢分析不夠,竟相仿效發展的問題比較突出,其結果是產業趨同,企業雷同、區域重疊、產品過剩、產品低水平無序競爭。而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名、特、優、稀、珍品種開發力度不夠。二是由于基地項目太多,單個項目規模小,難以形成專業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
二、農業產業化經營存在問題的策略
1.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市場和企業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息息相關。要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為主要目的,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圍繞當地特色產業和主導產品,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各種經濟組織和能人領辦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物資供應等多種經營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2.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
科技創新是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推動力量。要加大農業科技引進和推廣力度,組織實施農業“五新”推廣工程和“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提高農業科技的入戶率和到位率。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采取科技入股等辦法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走產學研、農科教結合的發展道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建立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相適應的跨區域、專業性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更好地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服務。
3.做好農業區劃工作
為了避免各地區主導產業趨同化和過度競爭,應該對各地農業產業進行科學的區域規劃,確定主體產業。各級政府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要成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工作小組,按照規范要求和統一標準,制定科學的區域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為農業產業化的全面推進提供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