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玉 聶劉旺
【摘 要】現代教育教學中仍存在著嚴重忽視學生主體發展的弊端,克服這一弊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關鍵是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重要途徑是營造民主平等的參與氣氛,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創造相互合作的參與情境和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主體 主體性 主體參與
一、何謂“學生主體參與教學”
對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內涵,在2000年全國主體教育實踐第四屆年會上,主要有兩種界說:一種界說認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教師采取各種教學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達到自主學習、掌握知識、發展能力、促進自身主體性發展的教學方法;另一種界說認為,這種教學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發展學生主體能力的重要途徑”。根據這些解釋,我們可對“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概括出以下兩層含義:第一,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要部分,設計和組織教學都應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核心。第二,學生是進行教學這一特殊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主人,教學中應盡可能引導自己去發現、思考和進行知識的重組與內化。由此可見,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具有以下特征:(1)自主性。(2)能動性。(3)獨立性。(4)創造性。(5)社會性。其中,創造性是學生主體性的最高體現。
二、為什么要使學生主體參與教學
1.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社會發展和教育本身發展的要求。社會發展要求造就和弘揚人的主體性,而人又通過學習和應用知識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教學活動的活力所在、意義所在、希望所在。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適應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熱點。主體性教育是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由之路。與傳統教育不同,主體性教育承認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尊重其主體尊嚴,提升其主體意識,重視其主體能力的培養,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真正體現了教育的基本職能。
2.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是與我國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我國現階段最大的社會實踐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它是開創性的事業,需要有開拓精神的人來建設和推動。弘揚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時,當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加強民主和法制,民主法制建設的先決條件是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個體成長,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主體性教育。并且,主體性教育與我國的文化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已成為當今基礎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并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廣泛而深入的影響,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3.學生主體參與教學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在要求。教育心理學指出:“人的主體性是學生身心成長和發展的原動力。每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主體,教師只有調動學生主體的能動性,才能獲得成功。”因此,科學的教學就是要調動學生自己的內驅力,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并進行系統、科學的內化,達到“最近發展區”。
三、學生主體怎樣參與教學
1.營造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參與氛圍
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參與氛圍是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首先是學習需要,學習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識的主人。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每位學生有被尊重感,有與他人平等的地位,每個人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都能得到肯定,學生在這樣一個被尊重和激勵的環境中,才能克服畏怯和羞澀的心理缺陷,去為自己的發展做點事情。因而學生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因受到認可和尊重而得到發展,這樣有利于塑造學生的個性,產生創新思維。同時它使每位學生產生自由感,使學生處于一種自由狀態,讓他們有自由的時空去安排學習生活,選擇學習內容,探索思維方法,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教師在營造民主平等的參與氛圍時還要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構建“樂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使課堂教學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
2.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現代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指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使學生達到期望聽課或期望動手去做的境界。讓學生主體參與的方法要求教師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及現場思維的能力,也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當然有的教學內容采用實驗的方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教師可采用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去自主探索。
3.創造參與情境
教師要在課堂上創造一定的參與情境,實施開放式教學,即打破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上課形式,以分組教學為基本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宏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在教師的參與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通過調查實踐,收集整理圖文資料,上網查詢,自己探究等活動,獲取所需知識信息來解決認識沖突,真正做到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和解決問題,通過觀察、記錄、設計方案、動手操作等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是學生常規的探究方法和手段。通過表達和交流更有利于增強師與生個體間、師與生群體間和生生個體間、生生群體間的合作,形成一個信息交流的立體網絡,滿足他們情感之間相互接納融合的需要。教師在其中只充當知識的提供者、課堂管理的參與者和顧問的角色。
4.注重參與效果
對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結果進行評價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是激勵學生發揮其自身特長,挖掘自身潛能,勇于創新的重要因素之一。評價標準要全面,要將學生的認知、技能、態度同時真正納入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全面發展,不壓抑學生某一方面的發展。運用多角度、復合式的評價,做到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教師評價和學習者自我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全程性評價和階段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學習者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原則等。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生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進行導向性的評價。對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所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所展現出來的創造才能,予以贊賞、肯定、鼓勵,引導學生認識其自身的優點和不足,為學生發展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