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振華
【摘 要】科學有效的方法是職業指導的靈魂。我們要善于發掘和總結群體式指導與門診式指導有機結合的新經驗,及時運用到職業指導工作中去,為我市失業人員提供貼心、個性化的就業服務,從而推動我市的就業工作。本文試分析了群體式指導與門診式指導的有機結合與運用。
【關鍵詞】群體式指導 門診式指導
一、群體式職業指導仍發揮積極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它的價值
(1)效率高。在職業指導過程中,一個職業指導人員可以同時指導眾多失業人員,討論失業人員共同的問題,了解他們多方面的情況,這樣既增加了指導人數,又節省了職業指導的時間、人力與物力,提高職業指導的效率。
(2)指導效果容易鞏固。群體職業指導創造了一個真實社會生活情境,為失業人員提供了交往的機會,在充滿信任和關懷的良好氣氛中,失業人員感受到政府和職業指導老師對他們的關懷,會收到較好的職業指導效果。
2.它的局限性
(1)失業人員深層次的問題不易暴露,收不到指導的效果。
(2)個體差異難以照顧周全,減少了聽課人員對職業指導課內容的興趣。
(3)個別不稱職的職業指導工作人員會給失業人員帶來消極的影響。
二、門診式職業指導深入而細致
1.門診式職業指導的主要做法是“五個一”
“一駐一”人員安排。勞動保障部門經過系統理論和實際操作培訓了一批專職職業指導員,然后每條街派駐一名。
“一對一”職業指導。既由職業指導人員與指導對象進行一對一談話,了解指導對象的基本情況、職業素質、心理狀況和職業需求,直接為其提供建議和具體幫助。
“一帶一”跟蹤服務。對已接受初次職業指導的人員,職業指導人員均建檔立冊,并進行跟蹤服務。
“一幫一”掛鉤幫助。對各街轄內特困、零就業家庭、“4050”、“刑釋解救”失業人員,以及隨軍家屬,指定專人負責,及時提供如克服心理障礙、推薦就業等貼心服務。
“一加一”再次指導。對已接受三次職業介紹、非本人原因而未能實現就業的失業人員,以及指導對象主動要求的,再次對其進行職業指導。
在門診式職業指導中,不少指導老師自喻為“醫生”,通過“望、聞、問、切”等中醫診斷手段,弄清病因,對癥下藥。
一是“望診”。一位失業人員來到某社區中心,職業指導人員望見他個子高瘦,戴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40有余的他怯生生地自我介紹:“我叫陳某某,……”指導人員馬上意識到,他是屬藝術型的有文化的人員。通過交談,獲悉他從事攝影、文字工作,現被單位辭退,前來找工作。職業指導人員開出“藥方”:宜做自由職業者,干回老本行——攝影。他遵照“醫囑”,很快在廣東省青年攝影學會秘書處找到工作,如魚得水,經常發表不少作品。
二是聞診。今年7月,某社區中心來了一位面色蒼白、身體偏瘦的男士,職業指導員敏感地聞到了他身上的酒味,于是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和他交談。他曾經吸過毒,已經三次戒毒。街社區服務中心主任和駐街職業指導員通力合作,好不容易在某物業管理公司幫他找到保安員的崗位。最近他嫌辛苦,借酒消愁。職業指導員對其進行再次指導,他翻然改悔、勤奮工作,得到該公司總經理的好評。
三是“問診”。職業指導人員提問是為了搜集有關信息,如澄清問題、集中主題、引導思考。
四是“切診”。即是“把脈”,醫生通過一定時間的指力,切入病人的病癥關鍵,如時間過短,容易造成漏診或誤診。同理,職業指導人員通過較長時間交談,便能找到失業人員的癥結,進而對癥下藥,治病救人。
由于門診式指導凸顯人性化的特點,輔以個性化的“治病”方法,失業人員的“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轉,較好地提高了職業指導的效果。
2.門診式職業指導的局限性
(1)效率不高。由于每名職業指導工作人員每次只能指導一名失業人員,只能了解單個人的情況,提供幫助的機會不多。
(2)占用時間長。面談是職業指導工作者直接與失業人員接觸,通過面對面的語言交流和情感溝通,深入了解失業人員的想法、意愿和基本需求,這就需要較長的時間,短、平、快的原則是不可行的。
三、兩種職業指導形式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群體式和門診式兩種職業指導形式的緊密關系,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具體表現為“三個同”。
1.同一支隊伍。分別負責兩種指導形式的老師,其實都是“一家人”,同屬勞動保障部門管理。其中不少老師“雙重身份”,既是駐街人員,又是負責上本街群體職業指導課的老師。
2.同一類指導對象。兩者的指導對象均是失業人員。差異僅在群體和個體,以及各自指導方法的不同。
3.同一個工作目的。兩者都是圍繞勞動保障部門培訓促就業的工作重點,以提高失業人員就業率為工作目標,實屬同工異曲、同歸殊途。因此,大家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就兩種指導形式的效果而言,群體指導對促進失業人員報名參加培訓影響較大;門診式指導對推薦見工、成功就業的幫助較到位,兩者各有所長、各得其所。
兩種職業指導形式有機結合及運用,效果顯而易見,具體表現在“四個有利”。
1.有利加強區、街就業工作聯系。駐街職業指導員和街中心人員同臺辦公,分工合作,信息、資源共享,有些工作任務共擔,有利區就業工作具體落實到街道,也有助于雙方的溝通與交流。
2.有利提高人職匹配率。在失業人員方面,由于職業指導人員熟悉其全面情況,能根據用人單位需求,對號入座,推薦相對合適的人選;在用人單位方面,職業指導人員可幫助、指導他們合理選擇失業人員。
3.有利提高參加培訓人員比例。由于兩種職業指導形式的有機結合,使對失業人員情況的熟悉程度大幅增加,對其中沒有一技之長或技能單一的失業人員,職業指導人員量體裁衣,向其提出先培訓、后就業的建議。考慮到該建議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絕大多數失業人員會做出參加培訓的明智決定,從而提高了參加培訓人員的比例。
4.有利樹立政府為民形象。自勞動保障部門深入有關街道,駐點開展兩種職業指導工作以來,有效地促進了再就業工程的深入實施,較好地滿足了用人單位、失業人員的人職匹配需求,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