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摘要]電影音樂常常運用節奏和速度的變化,對劇情的內容與人物進行細致的刻畫。因為音樂的節奏特色能夠增強影片藝術特性與表現內涵,增加影片的觀賞性。音樂與畫面的色彩、格調布局與具體的實施,必須從整體藝術美學觀念角度出發,盡可能地使高度藝術化與大眾化的美學觀念相吻合,即體現大眾情感的抒情性、戲劇性、趣味性。
[關鍵詞]音樂節奏;電影音樂;主題音樂
電影事業快速發展,使人們的聽覺與視覺的雙向感官欣賞效應,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必須承認在相當長的剛問里,人們依賴和首先認同的是對音樂的感官效應,即便是現在一些地區依然存在。當音樂進入電影之中,就打破了那種單調的故事性、敘事性的缺陷,取而代之的是能夠吸引觀眾的、高度綜合藝術效果的影片。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不僅是藝術家的表演、音樂家灑下的音符,更多的是藝術形式的豐富與其表現的提高。
音樂在影片中主要以插曲、主題音樂、背景音樂、場景音樂等形式出現,是按照劇情的需要、人物的需要、環境的需要“量身定做”。并且,音樂與畫面的色彩、格調布局與具體的實施,是從整體藝術美學觀念角度出發,盡可能地使高度藝術化與大眾化的美學觀念相吻合,即體現大眾情感的抒情性、戲劇性、趣味性。
一、音樂節奏的基本特性表現
電影音樂常常運用節奏以及速度的變化,如長短疏密、強弱、快慢,對劇情的發展進行細致的描繪。充分運用節奏速度的特性,以此達到對內容與情感表達的需要,達到特定的或者是特殊藝術處理效果,發揮音樂節奏特有的功能。
1音樂節奏的結構變化
節奏的結構,是指相同結構單位內,節拍表現出的音值長短的結構性,代表固定節拍內音符出現的疏密程度。因此,作曲家會根據影片中的特殊需要選擇各種適宜的節奏,去表現特定的地理環境、自然景物、人物與性格,營造各種氣氛特征等等。節奏的表現功能概括為:第一,節奏密集音樂旋律流動性強,易于表現熱烈的、戰斗的、富有激情的場面。多用于戰爭題材和警匪影片,描繪戰斗場面的緊張、激烈,體現追殺的緊迫感如“描寫飛機、火車、飛奔的駿馬”等等。第二,節奏疏松音樂流動性不強,較舒緩,音樂旋律多以表現婉轉、哀傷、憂傷的歌唱性情境,多以細膩地抒發和刻畫人物內心情感,傾訴離別時惆悵心情為主。其次是歌唱祖國、歌唱英雄的如電影插曲:《我的祖同》《英雄贊歌》等等。概括地說,作曲家對節奏長短的運用,首先是要考慮影片的題材、影片的背景,以及表現的日的與意境的要求和本身情感表達的需要。就音樂創作本身而青,在于充分發揮了音樂中長短音符的舒展、緊縮的手段與技巧,來達到目的。優秀的電影音樂必然是節奏鮮明,樂句結構合理,對適度層次分明。
2音樂節奏的力度變化
音樂的力度與節奏的力度(結構)是一致的,同時還取決于音響效果。音樂的節奏就是骨架,音符是血脈,二者相互依附。其實力度的變化是一種目的的實施、氛圍的渲染和情緒的發展的需要。并且,既要有規則和規律,又要有恰當的變化,做到抑揚頓挫、張弛有序。節奏的力度體現是多樣的,既有一定運動形態強弱的特點,又有遲緩猛烈的對比,在強弱對比中發揮不同的節奏結構之特性,這是電影音樂創作之必須。因為,每部電影所承載的內容十分的豐富,音樂在其中每個環節的出現都是一種發展一種延續,對影片起到一定的鏈接作用。作曲家的創作或是直接的取材,都是根據影片特定需要出發,讓節奏在強弱力度的變化中達到推進的作用,使之達到整體的和諧的藝術統一。
3音樂節奏的速度化
節奏的速度,是音樂發展與豐富表現之必須,或者說速度呈現著音樂的“生命”。速度的表現力是非常豐富的,什么樣的速度表現什么樣的情節,故事的情節發展與場面描寫也需要相適應的音樂速度,就像戰斗的場面不能用纏綿的音樂來描繪。影片的背景音樂速度不需緊貼劇中的情節變化、情感動態、人物性格表現、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音樂的音速,應當體現一種地域文化的特點,如地方的戲曲音樂、民間音樂的運用以及地方方言的特點的結合。音速豐富了語速的表現力,根據音速的有機協調,它既表現了生活或語言的速度情緒,又展示了音樂特有的速度魅力。由此看出,節奏的疏密、力度、速度是音樂節奏的基本構成因素,也是電影音樂節奏構成的統一體。
二、主題歌節奏特點分析
音樂作品有主題,電影音樂同樣也有主題,它應當是整個影片音樂的主旋律,主要是表現重要人物和情節的音樂旋律。作為歌曲形式出現主要有片頭主題歌、片尾主題歌,主題歌的音調通常被作為主題音樂反復出現在影片里。“主題歌”(title song)由歐洲經美國好萊塢傳人中國。如:電影《紅色娘子軍》的主題歌《娘子軍連歌》(2/4節拍)。歌曲短小精煉,進行曲的節奏,音樂極富戰斗色彩。其主題音調“向前進、向前進(22 5 1 6543 2)”就是《娘子軍連歌》的音樂形象和人物形象代表。主題歌恰當運用自身的傳播特色與作用,襯托影片的主線的創作,融入到影片中,與電影形成一個整體,它是影片主題的宣揚,在銀屏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再如:影片《泰坦尼克號》的主題音樂節奏舒緩悠揚,它是以主題歌《我心永恒》(4/4節拍)的主題音調發展,并多次出現在影片中。那凄美色彩的音調,就像幽靈引導著你,在大海上漂游。特別是在影片的結尾處,主題音樂再次悠然響起,面對死亡卻表達了“愛”的永恒。人物、背景、音樂完美的再現,讓我們為之動容。
三、音樂節奏源于影片的藝術風格
音樂節奏是一種音樂形式,是音樂創作的載體。音樂形式作為電影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就使得音樂創造與電影藝術聯系在一起,其音樂的節奏特色增強了影片藝術的表現內涵,同時也豐富了電影藝術的外延。音樂的旋律、和聲、節奏色彩在豐富音樂的表現的同時,體現了影片的整體風格。當然,電影音樂創作必須依照影片的內容和情節進行創作,那么演員的藝術表現就要與音樂藝術構思的背景相吻合,既有人物形象又要有音樂形象的體現。演員的藝術表現和音樂的藝術總構思,也應當與總體結構與畫面視覺形象的設計相吻合,還要與音樂藝術形式、音響效果等相結合。
影片的藝術風格依賴于影片的題材,如表現農村題材的電影,其音樂的選材和節奏音調,都應該立足于一種樸實無華的鄉土色彩。如:根據韓志君長篇小說《命運四重奏》改編,以東北農村為背景創作的《籬笆·女人和狗》其中的插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語言樸實、音調略顯豪放,符合文學作品對人物和故事情節表現。
四、音樂節奏與人物的結合
影片的音樂節奏的整體效果如何,主要體現在音樂的節奏與人物和環節的融合。音樂的結構在樂節、樂句等音組基本節奏的對應與變化上,運用豐富的創作手段與方法,在節奏的強弱、長短、快慢的變化處理上,均要達到一種
協和與統一。生活中時刻存在各種節奏,如:工作的節奏、心跳的節奏、生活的節奏、運動的節奏等等。影片人物與影片音樂節奏,在一種運動特征與體驗中,與二者的感覺相互融合。無論是表演還是語言的表白,都包含著一種音樂節奏的特征。
1表演空間的節奏感
人對空間大小極為敏感,舞臺藝術更是如此。寬闊的外部空間需要把握一種節奏,在節奏的長段、緩急中能夠表現出空間的長、寬、開闊,能夠體現節奏感帶來的舒暢和有條不紊的感受。音樂節奏的長短、快慢能夠顯示空間的氛圍,體現由此產生的局促與舒緩的心理感受。如:有計劃的超市購物,要了解超市的大小,選購的物品和位置,整個過程就是一次舞臺表演,要把握好節奏速度,就掌握了時間。
2主題音調的節奏
主題音樂的出現是劇情發展的關鍵所在。這個節奏完全是人物與情節的發展的體現,與主題音樂是相對應的。主題音樂的出現加強了節奏的突出與鮮明性,是人物在這種節奏的運動中走到最高點。演員要領悟音樂的快慢緩急,心中已有計劃把握節奏的準確性。正是這種節奏的形式,使我們的大腦在音樂節奏的律動中得到高度的結構化。這是音樂節奏的精華,把握好就可以離開節奏而單獨存在。對于任何藝術作品而言,創作主題的節奏與方向必須明確,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時間觀念地完成對主題的表現。
3音樂節奏的豐富表現
任何事物的運動特點在于它的節奏表現,而事物的運動本身就具有快慢、動靜的節奏特征。當我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和效果時,只需要運用相應的節奏來應對即可。在對人物的塑造方面,為了表現出人物的個性與人格特征,音樂的描寫會運用音樂節奏的變化進行烘托,其效果能夠使人物的表演事半功倍。比如應運用節奏的慢的速度、長的時值、疏散的結構特點,去展示人物個性的開闊、性格的特征、情緒變化、氣氛的緊張與愉快,多用于正面人物的塑造以及悲劇特色的塑造;運用節奏的短小、快速、密集的音長節奏特性,去表現人物個性的狹隘、陰暗、拘謹的特性,常常用于緊張氣氛的營造,對人物心里緊張、恐懼的描寫,多用于對反面角色的描寫。
音樂的節奏能夠表現人物的情感與態度變化,可以使情感、態度的表現出現差別。長的音符節奏表現一種安靜與祥和,或是特殊效果的應用,短的音符節奏則表現一種激動、興奮,緊張氣氛的效果。音樂節奏還能夠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行為特征,如:表現人物在一種公眾場合的端莊、穩重、有禮節的行為或是交往時,音樂節奏則是用長的時值、慢的速度、疏松的音長節奏來表現;如果是表現人物的輕佻的、無理的或是表現一種場合的緊張氣氛或是預示某種現象將要發生,常常運用短小、快速、密集的音長節奏來表現。所以,音樂節奏的直接表象使劇情發展與人物表現特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音樂節奏所體現的人的精神特征與某時間、場合特征具有一致性。
總之,掌握好音樂的節奏變化對藝術性的全面實施顯得十分重要。影視藝術發展到今天,宏觀印象結構與思維形式下的審美,以及細微的結構的勾畫,無時不在展示一種發展規律,那就是有規則的節奏。毫無疑問,影片的主題曲或是背景音樂,最能夠產生某種沖動,使人的感覺得到升華。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國產影視音樂在某些題材的創作方面,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也缺少實際的工作,以及作品的創作缺少集中性、藝術觀念的差距等等。音樂節奏在影片中的空間感與視覺、聽覺、美學觀念的綜合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現,或者說不能扣人心弦。愿我們的影視音樂創作與時俱進,引領時代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