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捷 郝寶珠
[摘要]中國古典音樂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由我國古典名曲改編的現代鋼琴作品,深受國內外聽眾的歡迎,古琴曲《梅花三弄》歷史悠久,清純典雅,旋律優美,獨具特色。由此曲改編的鋼琴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入人心。本文對此曲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以剖析中國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是如何完美結合創新的。對中國音樂創作如何在世界藝術領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古典;現代;完美結合
中國古典音樂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作曲家,將我國古典名曲改編為現代鋼琴作品,通過大量音樂會演出和電臺、電視臺播出,以及CD、VCD、DVD的傳播,取得良好效果,不但受到國內外聽眾的普遍歡迎,而且成為我國高等音樂院校的教材和必修曲。在這些現代鋼琴作品中,本文針對鋼琴獨奏曲《梅花三弄》是如何改編的?如何創新的?如何使古典與現代音樂完美結合的?著重從創作思維、專業技巧、創新意識等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索。
古琴曲《梅花三弄》,歷史悠久,清純典雅,旋律優美,流暢如歌,獨具特色。全曲共十段。前六段中基本主題出現三次,故稱“三弄”。通過對梅花凌霜傲雪的神態的描繪,歌頌了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格,表現了梅花的靜態之美。后四段有激越的音調,形成矛盾沖突,表現了“梅花斗雪開”、不畏風雪嚴寒、“傲骨凌凌,不為之屈”的氣質和競相怒放、生機勃勃的動態之美。古人有“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之說。本曲借物詠志,借對梅花潔白、芬芳、耐寒、高雅等品質的贊美,來贊美具有高尚節操的人物。1972年,作曲家王健中據此改編成同名現代鋼琴獨奏曲,其間曾受到毛主席詩詞《詠梅》的啟發。現扼要分析如下:
1關于改編的主導思想
從全曲的各方面看,其指導思想應是:尊重和保留原曲的思想境界、情感內容、主題音調、時代風格。而這些恰恰是改編一部音樂作品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2關于曲式結構
沿用了古典中:“主題呈示——主題再呈示——主題變化呈示”的布局框架,通過“三弄”,反復吟唱同一主題,從而使梅傲雪風中,堅忍挺拔的個性和樂曲的主題旋律更加突出。可以說:這是本曲曲式結構的最佳方案。
3關于主題安排
嚴格遵循了古典主題安排,突出了基本主題的優美形象,分三種面貌:第一次呈示于F宮調式明媚的高音區,采用簡潔流暢的伴奏音型,表現出梅花清新秀麗的形象。第二次呈示于中、低音區,左手演奏更為柔情的主題,右手在高音區以晶瑩透明的平行四度雙音,襯托出梅花高潔如玉的品格。第三次呈示,轉到E宮調式特高音區上出現,閃閃發光的高音曲調,華麗的分解和弦伴奏,塑造出寒風中一枝紅梅傲然挺立的雄姿。第七段以后,是第二主題的自由展開。
4關于和弦構成
和弦是形成和聲結構的基礎材料,是歐洲古典傳統和聲體系,是當代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專業音樂藝術領域中應用最廣的和聲體系。它的和弦構成則是:“三個或三個1:2 1-的音,按三度疊置的方式形成和弦”。但在本曲中,完全不采用上述體系的原則和基本和弦,而是創造性地運用了一系列全新的和弦作為本曲和聲結構的基礎材料。主要是:(1)換音和弦。在全曲的開頭,就使用了這種民族特性的和弦。用距離根音的四度音代替了原本三和弦中的三音,造成了純四度與大二度之間的碰撞,使和弦加劇了緊張感而成功地避免了三度疊置和弦造成的西方大小調的感覺。(2)加音和弦。如29小節f、a、c加入了二度音g,并在低音與中聲部和聲層的烘托下,高聲部則更多地模仿了古琴中的泛音奏法,使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上演奏的古琴曲,民族風味十足;在梅花主題第二次出現時(62小節)則運用了三和弦的基礎上加入了二度和六度音,同時右手在加音和弦基礎上形成的四度平行的橫向推進,顯現了梅花輕巧、活躍的音樂形象。(3)在傳統和聲中的創新也較普遍地引用到該樂曲中。首先,我們可以在18小節看到第二個和弦d、c、f運用了二度疊置,這種大二度(即小七度)的疊置被稱為“溫和的不協和”音程,這種大二度在以寒冬為底色的基礎上吹來一絲暖風。(4)170小節的第二拍c、f、d、g則是一種突破,該和弦是四度拼疊型和弦。由于這種和弦中兩個純四度拼疊關系與我國樂器琵琶的形式相同,所以有人也稱之為“琵琶和弦”。(5)在調性中,梅花的主題由c微進入,轉到F宮,并目在c徵凋的開頭并沒有使用c徵和弦,而是用了F宮和弦的第二轉位,此時宮音和弦并不是上屬功能,而是起到了定調和弦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傳統和聲的“以宮定徵”。
5關于和聲手法
本曲和聲手法主要有:(1)主旋律進行中的柱式和弦伴奏手法。(2)主旋律進行中的分解和弦伴奏手法。(3)主旋律進行中,同時出現副旋律或對位旋律的伴奏手法。(4)主旋律長音中或樂句銜接處的空白地帶,用和聲音型進行穿插裝飾、填空的伴奏手法。(5)各聲部與主旋律保持平行四度、五度、八度的和聲伴奏手法。(6)在沒有旋律的片段,用各種和弦音型形成各種變奏、過渡、發展的音樂段落的手法。上述種種手法,都是借鑒歐洲鋼琴音樂作品中常見手法。方法可以借鑒現代西洋創作手法,但作品的內容、情感、風格卻延續著中國古典韻味。
6關于音色布局
主要有:引子中柱式和弦的沉重音色;基本主題在高音區首次呈示的明媚音色;第二次在中低音區劃呈示的柔美音色;第三次呈示在特高音區的輝煌音色;第二主題的進軍號式的音色,最后五小節模仿古琴泛音的銀亮音色;平行四度旋律和平行五度伴奏的空靈音色等等。音色的多樣化布局,大大渲染了鋼琴曲的色彩效果。
7關于轉調和發展手法
在全曲以F宮調式為中心的音樂中,為了突出基本主題的第三次呈示,突然轉入E宮調式,音樂形象極為輝煌,是音樂內容和音樂形象的需要。之后,接著又轉入#F宮調式,也是為了后半部音樂形象變化發展的需要。以上這些,在原古琴曲中是根本沒有也不可能有的,是鋼琴曲中運用現代作曲手法對古琴曲內涵的深化,具有重大的創新意義,在如何繼承古典技法上具有特殊意義。
8關于形象布局
本曲是造型作品,表現的是“物”,即:梅花的靜態與動態形象。如果說到“情”,也只是從古人“借物詠志”的角度,象征性地涉及到人的情感而已。但它所塑造的梅花的“靜”與“動”的形象,卻是在鋼琴上通過復雜的音樂織體表達出來的,其中精彩的創新性可想而知。
9關于避免“洋味”,保持“古味”
以上各種已經做了大量努力。在避免“洋味”方面:從反義上采用歐洲傳統的三度疊置和弦。在保持“古味”方面:(1)大量運用平行四度旋律工裝飾伴奏音型。(2)大量的平行四度或平行五度的低聲部和聲伴奏。(3)從本
曲一開始,在PP的沉靜音調中每一個旋律音都有柱式和弦支持,每個柱式和弦前邊都用一個低八度的空八度倚音為先導,產生了古琴傳統演奏法中的奇妙效果,先后出現20多次。渲染了濃烈的“古味”。(4)最典型的是全曲最后五小節,鋼琴右手在極高音區演奏平行四度的基本主題動機再現,左手演奏平行五度的低聲部伴奏。這個天籟般的空靈音響效果,是絕對的中國古典味!更奇妙的:在我國演奏古琴曲《梅花三弄》的三位大師:傅雪齋、吳景略、張子謙的曲譜中,結尾都不是采用古典最基本主題的音調。惟獨作曲家王健中改編的鋼琴曲中,用古典基本主題的動機為最后五小節結尾音調。嚴格說來,這種手法是歐洲作曲法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法,根本不是中國古典傳統,但奇妙的是:效果卻非常好!聽起來是絕對的中國古典味!特別是令人聯想到毛主席詩詞《詠梅》中“已是懸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美麗畫面。作曲和表現方法雖是西方的,但用在這里卻是創造性的!“洋為中用”,只要用得恰當,“洋”也就“中”了!
從以上九個方面看,對該樂曲的改編能取得成功,是必然的。這種必然性也體現在《梅花三弄》將中國古典樂曲中的民族特性與現代西洋樂器——鋼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這一點可以為中國古典樂曲的發展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關于藝術創作并不代表著完全的創新和完全的舍棄,恰恰相反,對于藝術的創作(包括改編樂曲),卻正是對于傳統的一種“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理念。只有真正從本質上去了解過去的文化與哲學理想,才會創新以及對藝術(音樂、美術、文學)的再度創作。而對于完全的拋棄過去傳統的作法,只會建成“空中樓閣”,沒有任何的根基。但反過來,緊抱過去的東西不放,“閉門造車”同樣不會取得成功,同樣不能把好的東西展向外人,推向世界。在這里,我想通過對鋼琴曲《梅花三弄》藝術創作的分析,再一次地重申:拋棄以上的兩種錯誤,做到古典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做到民族與世界的相互交織,做到音樂與情感的水乳交融,才能堪稱得上是好的藝術創作,從而值得我們在創作以及演奏等方面借鑒、學習。而且我們不能只片面地停留在樂曲的表面,只有深入地了解,才會有未知的創作。
通過對鋼琴曲《梅花三弄》的深入研究可得出以下結論:
1改編目的將中國古曲改編成現代鋼琴曲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的在于:
(1)為了人民的需求。中國人民熱愛自己民族的古典音樂,但直接欣賞古曲在時代、空間、審美觀念上又有很大的差距。通過改編為現代鋼琴曲,更易傳播、理解、欣賞、接受。
(2)為了古曲的新生、人類的共享。古曲古樂雖是珍寶,但不便流傳。要想在新時代、新聽眾中一展自己的容顏,如不脫胎換骨練就出新的生命、求得新的容顏是不可能的。中國古典名曲從文化意義上講,它不僅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人類。它是“非物質的世界文化遺產”。除了原曲、原譜、原聲應受到保護之外,改編為現代鋼琴曲,有利于世界共聽、人類共享。這是將中國古典文化珍品向全世界傳播、讓中國古典名曲走向世界的有效手段。
2對當代鋼琴作品創作的意義
本文的研究與論述對鋼琴作品的創作具有指導意義與參考價值:如果是改編中國古曲,本文的研究與論述是最直接、最具體、最具參考價值的經驗,可以加以利用和發揮。如果是加工改編民歌,本文的全部內容均可供參考,有目的地選用采納或加以變通創新。如果是自由創作,雖不局限與某首古曲或民歌,但鋼琴作品在追求民族風格和創造嶄新的民族化鋼琴音樂語言上,仍然能夠從本文的研究及論述中,找到創造經驗,找到民族風格旋律的構成法與變奏法,找到民族和聲的種種創新模式。
3對于鋼琴音樂教學的意義。
鋼琴音樂教學主要的三個部分(也是三個階段):其一,理解作品。教師要把一首新曲對學生詳細分析講解,如樂曲標題、曲式結構、主題程式與發展、和聲特點、作曲者生平、性格特征、藝術流派、作品時代背景、民族風格等方面,使學生對作品有全面的深刻理解。其二,演奏技法。曲中主要的演奏技法、重點、難點在哪?技術上如何解決?教師先做示范性演奏供學生參考練習。其三,藝術表現。教師須將如何通過具體的演奏來表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與情感變化,逐句逐段地給學生講解,并在琴上演奏以做出藝術表現的示范;把技術技巧與作品內容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達到作品的要求。而以上三個部分(三個階段),都可以從本文的研究與論述中得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