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兵
[摘要]歌唱表演藝術就是通過聲樂的表演手段把濃縮、提煉、升華情感的結晶體——作品,化為音樂藝術形象的再創造行為。藝術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對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題及其深刻內涵,結合演唱者的獨特創造,運用多種聲樂技巧,才能達到演唱的最佳效果,也才能造就出獨具個性和風格的演唱家。
[關鍵詞]聲樂藝術;創造;再創造;歌唱家;演唱風格
歌唱表演藝術,從詩的語言到樂曲的表現,僅僅是作品的初步完成階段。只有當歌唱家將作品進行演唱之后,歌唱才成為完成了的藝術。也就說明,音樂首先是詞曲作者從社會實踐中汲取精華,而進行的一種創造行為。但音樂形象的最終確立,更需要歌唱家通過想象與感受去體驗詞曲作者所表達的感情,用歌聲把這些體驗和感情富有靈感地準確傳達出來,這就是歌唱藝術中的再創造。
歌唱表演是一種綜合性藝術。這種綜合,是在譜曲、填詞、演唱相對獨立的基礎上,發揮各自不同的創造性,進行有機而又和諧的結合才能完成的。歌唱家的演唱,是根據作品對樂曲和唱詞所做的綜合加工、利用和充分發揮。歌唱家的創造性,是在原作品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這種創造首先表現在對作品的審美感受和評價以及歌唱家的生活經驗和藝術實踐,并以此為基礎對作品中的人物、意境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這種再創造,是自有其特征的。歌唱家的表演,就是運用吐字、聲音、表情和體態,借助音樂所營造的氣氛,去表達歌詞所要表達的感情,展示音樂所刻畫的意境。
一、歌唱表演的首要任務,就是對
作品中的音樂形象進行再創造
歌唱要唱情,情從聲音、曲調中來。“聲”是歌唱的源泉,“情”是歌唱的靈魂,聲情并茂是歌唱表演藝術的基本特征。情感真實,形象也就生動;感情不真實,歌唱就會淪為故作多情或扭捏作態。而真實的感情的是建立在對生活真實的體驗和深刻的理解基礎上的。如趙元任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通過對春、夏、秋、冬各種自然景色極富詩情畫意的描繪,寄托了成長于斯的青年對故鄉、對友人的深深思念。歌唱家該怎么唱呢?要唱情就要從營造情境開始。作品中描寫的情景是一年四季的變化,寄托著不同的思念之情。第一段,以和煦的春風、飄浮的白云那安靜、悠遠的景象引發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第二段,以清涼的夏夜、海水輕拍堤岸的景象,表現出主人公思念之情更甚。第三段,描寫落花、流水、晚秋景色,旋律轉入低沉,表現了曲作者或主人公的惆悵、依戀之情。第四段,則是通過對寒冬殘霞的刻畫,表現出作者或主人公內心壓抑、焦灼不安的情緒。要唱好這個作品,一是作曲家的創作(即一度創造);二是表演者表演中的創造(即二度創造)。只有二者高度協調并完美融為一體,才會產生令人心動的演唱效果。歌唱實踐證明:是景孕育了歌唱的情,情始終存在于外在的環境之中。情是發乎于內真實體驗和外在情緒,但這種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對某種生活事件及其記憶的再現。觸景生情就是對情、境之間交互關系的最直接、最深刻的表達。這種表達所揭示的心理學法則同樣適用于藝術創作及其實踐,也就是各種各樣的藝術表演活動。
在歷史題材中,青主先生的《大江東去》,表現了宏偉的古戰場,使人如親臨其境;對公瑾的仰慕,聽來如見其人。在一陣激情奔放之后,又聽到了詩人對自己身世的嘆息。從音調到語言,既有生動的場面,又有活生生的人物。音樂形象突出,意境鮮明。要營造這樣的場景,要借助歷史文獻,又借助間接的生活體驗。歌唱家也只有把握了這種歷史情境之后,才有可能唱出如此豪放的感情。
歌唱藝術,由于要運用生動的詩歌語言,運用不同節律的抒情音調,必須同時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和高潮的語言理解能力,并把二者通過自己獨特的歌喉完美地結合和展示出來。實現詞曲作家和歌唱家的高度統一,甚至是高度同一。應當指出,歌唱家并不單純是詞曲作品機械的聲音再現者,而是詞曲意境和情感的創造性再現者,并通過這種再現形成歌唱家獨特的個人風格。一位著名的語言學家曾經說過:“藝術語言是情感思維的言語形式。”他將藝術語言中的文境解釋為“一種虛無之境”,是演唱者主觀情感和反映客體的統一,是一個深層境界的創造(形與神的統一,情與理的統一),它不僅給觀眾感到直觀無隔,而且氣韻生動,傳神顯心,具有美的韻味。藝術語言依據的是情感、想象、直覺和下意識等,所以,好的藝術語言不僅要穿過眼簾用心感受,而且能塑造出很深的歌唱意境。
意境之美不是語言的外在形式,而是語言的內在質量。因此,包括歌唱藝術在內的藝術美不是由感官直接察知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體察、玩味、感悟以及緊緊伴隨的情緒、情思、激情等活動來心領神會甚至純粹是意會的。
二、歌唱藝術的再創造表現在
歌唱的動態結構與過程中
歌唱的動態結構就是歌唱者在演唱時,將聲音、語言、表情、神態、動作等所有的表現因素通過音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音樂化了的表現手段。語言成為音樂化了的語言,變成具有獨特音調的唱腔;聲音不再是機械的生理現象,而化為千姿百態的情思;表情不再是機械的肌肉運動,而是具有特定心理內容的情緒表現形式;神態、動作也融匯了各種復雜情感的符號語言。
1聲音是歌唱藝術中最具表現力的創造元素
在好多歌唱者看來,聲音僅僅是表現音樂的工具而已,但就美的聲音而言,也是聽眾所喜歡的最獨特的美感來源。從理論上講,聲音是歌唱中最積極的因素,聲音首先為歌唱的形式服務,表現為技巧美;繼而為內容服務,這時聲音才成為表現的工具。歌唱表現要音樂化,要表現歌唱的動態美,就要求聲音既要動聽,又要能夠細膩而生動地進行藝術的表現。
2歌唱者要把自己的心靈感受化人音樂
所謂“化人音樂”,就是把感情轉化為表現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隨機應變,形成變化多端而又自然天成的表情與動作。歌唱藝術認為:千變萬化,從心上來。這心,說的就是歌唱者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就是一根引線,一觸即發,一動萬隨。既要放得開,收得攏,又要變得快。
感情轉化為技巧,要求有過硬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歌唱者的生活經驗與藝術修養。歌唱者在生活體驗中,有社會的沖突,有生活的矛盾。這些復雜的因素,都反映在歌唱者內心的感受中,都具有鮮明的感情特征,有時甚至能達到激烈的程度。歌唱家的任務,就在于把內心的感情動態化,轉化為富有美感的外部唱腔。
3掌握抑揚起伏的分寸
優秀的歌唱家行腔句句有脈絡。在技巧掌握上,能做到尺度在手,惟我所施。這尺度是什么?就是唱腔中的旋律。這部旋律,猶如一個線狀精靈,貫穿全局,上下翻飛,來去無跡。旋律顯示了感情的力量和深度,也顯示了情思的變化和起伏,是歌唱表現中的精華。歌唱家內心感情的起伏,是通過旋律的抑揚來表現的。這抑揚,形成了唱腔的動態和美感。有時奇峰突起,形成一根直線,表現出挺
拔和激昂的情勢;有時一聲長嘯,通過音程的幅度向前推進,從橫的線條中,表達開闊、豪放的情懷;有時通過波狀的線條,表現流暢抒情中的美感。歌唱中的抑揚,就是運用音程等級的序列,來表達內心感情起伏的。上揚,表現激烈程度的增長;下抑,表現強度的減弱。在正常的、平靜的狀態中,抑揚輕微,音高變化較小;當情思激越、感情沸騰時,抑揚顯著,音域就逐漸擴大。歌唱家在掌握抑揚的表現時,要做到能收能放,上下相應i既能曲折多變,又要縱橫馳騁,形成波瀾壯闊之勢。
4運用緩急交替的氣勢
歌唱表演中的速度,也表現了歌唱藝術的動態美。歌唱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是通過唱腔的運動而延續、發展的。歌唱感情的表現,就像河水的閘門一樣。閘門一開,河水就要奔流而出。河水的流動,卻有多種不同的形態:有的是湍急,奔騰而去;有的是咆哮,波濤滾滾;有的像小溪,涓涓細流;有的又像漫步,低聲輕吟。這些不同的動態,體現了感情的變化,體現了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在這些變化中,唱腔出現了不同的氣勢。在疾勢中,感情步步緊逼,愈趨愈烈;在緩勢中,情緒穩定,大有閑庭信步之態。歌唱有緩有急,感情表現各異。有時緩急交替,使感情從強烈到緩和,從興奮到安靜。聽眾從緊張中得到休息,從刺激中得到愉快,滿足了聽眾在感情上的享受,產生了動態中的美感。
5強調節奏的感染力
節奏,是心靈動態的表現,是生命力。節奏性,反映了人們的感情狀態。憤怒、溫柔、恐怖、平靜,不同的感情狀態,形成了音樂不同的節奏形態。驚慌失措,悠然自得,在節奏表現上就大不一樣。當然,人的感情是可以調整的,節奏也是可以調整的。這說明節奏是受控于感情和思維的影響。正因如此,歌唱家就要從這里動手j利用節奏的特性,大做文章。抓住人物的內心節奏,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隨著人物情緒的節奏變化,表現人物的感情動態。人物情緒節奏和性格特點,是歌唱表現的基礎。唱腔的特色,就是從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就歌唱表現的整體而言,節奏是內在的生命力,像人體中的血脈,貫通一氣,形成各部之間的有機統一。善于掌握節奏,就能生氣勃勃,激起聽眾的熱情和興奮;就會利用節奏的強制作用,迫人就范,達到動人心魄的效果。
三、結語
一首優美的聲樂作品,只有通過演唱者的再創造,才能把作品中無法用符號和詞語精確表現出來的內容,通過歌唱家的聲音、語言、神態、動作完美地表現出來,傳播給聽眾;欣賞者才能聽到它真正具有生命力的音響,原作品才能展示出它的價值。演唱者作為再創造的主體,運用歌唱的動態美揭示作品的內涵和魅力,表現出獨具個性的、完美的藝術形象,使作品更豐富、更優美、更生動,并且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同時,歌唱者的個人表演風格和特色也會在這種在創造中體現得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