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芳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一切教學都是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體,“預設”是教師備課時的教學設計,“生成”則是實際教學過程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教學的預設是必要的,而生成的亮點是精彩的,教師要把預設與生成相統(tǒng)一,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預設”與“生成”相統(tǒng)一呢?
一、備課——為生成而預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不但要強調預設,還要改進預設,這樣的預設不是為了限制生成,而是為了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這樣的預設不是側重于教師的教,而是更多的為學生的學而預設。預設學生會提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練習會出現(xiàn)什么錯誤……這樣的預設是“以生為本”“以學為教”的預設,在編寫教案時要突出兩點。
二、課堂——生成的平臺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形形色色的情況和細節(jié)。而正是這些生動、絢麗多彩的思維火花,即可能成為生成智慧的有效資源,也可能變成即刻消逝的肥皂泡。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我們應該在促成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1.擁有平和的心態(tài)
當學生的回答超乎我們的預設時,我們不能居高臨下置之不理或是一棒子將其打死,我們要相信自己,從容面對,冷靜思考,即使捕捉“亮點”資源,給予正確、恰當?shù)囊龑?。讓他們在探討、嘗試中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使課堂教學在“生成”中綻放美麗。
2.學會傾聽
日本著名的教育學者佐藤學語:“要想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首先要懂得傾聽學生,除此之外,別無他法?!眱A聽,往往從學生的錯誤點開始,從學生的差異點開始,從學生的多樣點開始。有人這么比喻: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好像正在打一場“沙灘排球”,教師發(fā)球(提問題)給學生,學生可能接住了,可能沒接住(沒有回答好),學生無法接住球,教師允許學生重新拾起球,再傳過來(重新回答)。有時學生可能會把球傳歪、傳偏,教師要迅速躬著身體,或蹲地,或小跑幾步,或跳起來“補球”。只有專心專意地傾聽學生的發(fā)言,才能與學生進行“傳球”與“接球”,才能和學生進行思想的對話,思維的碰撞。
數(shù)學課上只有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探究性研究并能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說”數(shù)學,敢于表述自己的看法,才會為生成建立平臺。例如《軸對稱圖形》一課,在學習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時,教師完全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完全領會了軸對稱圖形完全重合的特點,很好的解決了教學重點。新課程強調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親身經歷,用心靈去感悟、體驗,因此,一節(jié)課要充分讓學生放開想、放開說、放開做。我們應充分認識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只有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當學生思維受阻、徘徊時,教師應耐心等待,讓學生經歷真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思維才能真正得到發(fā)展。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讓我們在教學中不斷突破自己,更認真地去預設,更智慧地去生成,展現(xiàn)智慧的火花,綻放教學的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岸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