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材料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jié)合。”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shè)情境,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增強其識字意識。
一、激趣入情——在情境中識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識字教學的目標,首先是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
學生有了這種喜歡和愿望,可以讓漢字學習變得更輕松、更主動。如在第一冊《操場上》教學中我根據(jù)教材編排的特點,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在學生讀“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這些詞語時,讓學生邊讀邊比劃相應(yīng)的動作,在情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并進行歸納概括,之后進行“我做你猜”的活動。首先由教師做動作,全體學生猜;接著請一兩名學生做,大家猜;最后同桌互做互猜……學生通過比劃、觀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打球、拔河、拍皮球”都跟“手”有關(guān),所以都是“扌”手旁;而“跳高、跑步、踢足球”都跟“腳”有關(guān),所以都是“足”字旁。從中,學生體會到漢字的構(gòu)字特點,自覺總結(jié)出一種識字方法。學生在長期不斷地互相交流中,總結(jié)出漢字形體的一定規(guī)律,形成一定的識字方法,并根據(jù)自己的實踐所得對這些識字方法進行選擇和完善,注意發(fā)現(xiàn)并運用,最終形成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從而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主動、高效地識字。
二、愉情悅性——在游戲中識字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從絢麗多彩的游戲、玩耍的世界中踏入校門,他們活潑好動,充滿童趣,注意力的集中持續(xù)時間短,而在識字教學中穿插運用游戲能很好地克服這一弊端。識字教學與游戲融合,學生淡化了學習意識,往往不覺得自己是在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wù)。如:有趣的貼字詞游戲。如:教學《爺爺和小樹》時,我把“爺、棵、到、給、穿、暖、冷、傘、熱”拆開成兩部分,寫在卡片上,以四人小組進行組合賽,看看哪一小組拼得又準又快。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完成了學習生字的任務(wù),絲毫不以學習識字為苦,反而興致勃勃。另外,“摘蘋果”“送信”“送字寶寶回家”“你讀我找”等游戲,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置身其中,師生之間、伙伴之間友好合作、互相尊重的氣氛更為濃厚,極大地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探秘究源——在創(chuàng)造中識字
探究識字就是在識字過程中讓學生自主識字,初步尋找出造字規(guī)律,培養(yǎng)自主識字能力。如:學習“筆”字時,我不是直接出示生字,而是先出示一支毛筆告訴學生,這是我們老祖宗寫字用的,和我們現(xiàn)在寫字用的不一樣,老祖宗根據(jù)它的樣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字,你們知道是哪個字嗎,猜一猜?然后請幾個學生說一說,到黑板上寫一寫,全班同學再議一議。在疑而不決之時,我再進行總結(jié)評價:“這支筆的筆桿是竹子做的,(板書‘竹)下面的筆尖是用動物的毛做的(在竹字下面寫‘毛),然后再進行變形處理(將‘竹字的兩豎擦短),這樣就形成了現(xiàn)在的‘筆字(重新板書‘筆字)。”學生聽后恍然大悟,紛紛稱是。這樣,學生不但親身經(jīng)歷了老祖宗的造字過程,感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還在無形中認識到漢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學會了又一種識字方法。學生在探秘究源中,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識字效率大大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強了。
四、開源搞活——在生活中識字
教材中的“展示臺”,就是可以開拓和利用的課程資源。借助這個平臺,可以開發(fā)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生識字空間,增大學生的識字量,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教師可以這樣開展“展示臺”的活動:
1.利用校園環(huán)境,引導學生識字。
2.帶領(lǐng)學生走出書本世界,走進生活世界,參觀工廠、醫(yī)院等,一邊參觀,一邊識字。
3.積極引導學生收集商標、廣告宣傳標語,留心街道和單位標牌上的字。
4.利用影視、網(wǎng)絡(luò)進行識字。
5.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進行識字,用好《小學生周報》《小學生拼音報》《小學生作文》等課外讀物。
6.學校開設(shè)了校本課程——每周一詩,豐富學生的積累,增加文化積淀。
總之,識字教學是一項艱巨的教學工作,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地識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避免了機械識記和死記硬背,激發(fā)學生對識字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有效地鞏固了識字教學的成果,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湖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