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貝
摘 要:本文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進行探索。
關鍵詞:學習能力 感悟能力 創新能力 交流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要求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過程,讓學生有目標、有目的、有任務性的主動選擇學習內容。在歌曲表演中,充分展示學生的自主性。用舞蹈伴舞,用打擊樂器伴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方式或學習內容,或依據教學目標要求,進行有選擇性的采用歌唱,舞蹈,模仿表演等形式來展現。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適時打破傳統的課堂結構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組合,共同探討問題,合作解決問題。音樂教育和任何一個學科學習方式都是相通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和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音樂素質。
二、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生活是現實的,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習生活是有一定情感的。把這種情感轉化為音樂的感悟能力是音樂教育的一個主要內容。
例:《游擊隊歌》作于1937年底,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歌曲。學生喜歡戰爭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很容易體會歌曲的情感。
歌曲節奏活躍,富于變化,曲調輕快、流暢,充滿旺盛的活力,具有明顯的進行曲風格,這符合當代學生的生活節奏和審美觀點,學生很容易領悟到歌曲的音樂情緒。選擇與學生生活相似相近的歌曲作為教材內容,有利于提高和理解音樂行業文化內在的特質,促使學生感悟能力的提高。與學生需求相似相近的歌曲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更容易培養學生對音樂旋律節奏歌詞的感悟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促進學生與周圍的自然,社會的內在整合,從而為營造明麗的內心生活奠定基礎。
欣賞優秀電視歌舞劇《音樂之聲》,運用詩朗誦或童話配樂的形式,講述自己身邊的音樂故事,學唱課程歌曲,把封閉的課堂式學習變為開放式的音樂學習,引導學生進行實際練習,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感悟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把音樂情感與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并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扎下
根來,有了感悟能力,使學生對所接觸的外在事物都能有所感悟,就顯得特別有價值、有意義。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現音樂教育目標的主渠道。科學的課堂結構,它不僅能有效地實施審美教育,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合理音樂教學過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更能夠有效開發和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參加不同類型、不同層次藝術實踐,在有效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增強創新意識和提高創新能力。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體驗,發揮豐富的想象能力,為歌曲編配適合學生生活的情感符號,并給歌曲編配相應的舞蹈,運用生活現有道具(鉛筆盒、桌子、手指進行節奏性敲打),根據對歌曲的不同情感理解,讓強弱變化也有所不同,自己體會歌詞旋律所表達的情感,用自己的理解針對性地對歌曲進行學習。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內在情感,讓根據歌曲的特點,自己編配舞蹈,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體會參與之樂,思維之趣,享受成功。從而成為學習、創造的主人。學生根據不同的旋律,結合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即興的不同表演形式。讓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旋律節奏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音樂的感悟推動學生編造出適合音樂節拍旋律的舞蹈動作,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意識形成有著一定的積極性,同時加上教師適時的引導、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保護其創作熱情,提高他們的創作主動性和能動性,建立學生的音樂創新基礎。不斷培養學生養成善于思考,敢于實踐,勇于創新的好習慣。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也是培養“音樂想象”的主要手段。可以將迷人的圖畫與優美的歌聲完美地融為一體,使學生能直觀地感受音樂所表現的各種內在的美,激發其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在感知基礎上進行創造想象。把音樂創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過程之中。
四、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
學生的交流能力包括: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作者作曲家情感、社會生活的節奏交流。與作者作曲家情感交流是跨時空的深層次交流,去感悟作者當時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情感,這種交流對提高學生整體音樂素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種交流能力為學生以后社會生活的節奏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礎。學生的交流能力不僅僅表現在生活有音樂發現。通過交流能力的培養,喚醒了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了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了學生幽閉的心情,放飛了學生囚禁的情感。
參考文獻:
人教版 七、八、九年級音樂教材
作者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