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婭芳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在以句型為主體的教材制約下,我國的英語教學已普遍形成了固定的基本模式,即教學過程往往表現為分析講解、轉換操練、練習鞏固的“三部曲”。枯燥的教學操練模式使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大大削弱了日常生活表達和進行言語交際的能力。因此,中學英語教學應致力于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英語不是一門單純的知識課,而是一門語言實踐課,英語課堂教學的組織方式應符合語言學習的實際。
一、交際法外語教學的理論依據
交際法教學是“以功能為突破口的跨文化交際教學法”的簡稱,它是近年來英國劍橋大學的專家們為配合劍橋系列英語培訓而設計的一套以功能意念教學法為主,以情景教學法為輔的科學教學法。
克拉申和斯溫的語言輸入輸出理論認為,“可理解輸入”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唯一信息源。外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便是為學習者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輸入”。理想的語言輸入應當既包括學習者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又包括新的語言知識。他們還著重強調語言輸出的重要性,認為語言輸出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表達的流利性,還具有使學習者注意力集中、進行假設驗證和自覺反思,以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等三項功能,從而提高使用語言的準確性。
二、語言教學的交際性原則
語言教學的交際性原則起源于60年代末,這一方面是由于語言學研究的發展使語言教學得到了新的啟示。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的《句法結構》一書對長期影響語言教學的行為主義和結構主義理論提出了挑戰,他認為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強化”方式不能解釋人們運用語言的獨創性,掌握語言也不等于結構主義所認為的掌握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與之相應,1971年美國人類學家海姆斯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交際能力概念。他認為語言綜合能力還應包括交際和文化兩個方面,語言習得既應強調語言知識,又應強調語言使用能力,即既強調結構的準確性,又強調使用的適配性。另一方面,以威多森和威爾金斯為代表的英美國家的一些英語教育學家也在英語教學的實踐中感到當時所流行的基于結構主義理論的聽說法并不能有效地解決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問題。他們認為英語教學的中心應著眼于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不只是對結構的掌握。
三、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體現
交際法語言教學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其一,語言是表達意義的體系;其二,語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際功能;其三,語言的主要單位不僅是語法、結構特征,還包括功能范疇。交際法原則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語境化是英語教學的基本前提。其基本教學單位是在一定語境下的話語,脫離了語境,話語就不具備交際功能。因此,教學活動應以話語在語境中能實現的功能為線索來組織教學內容,以便盡可能符合交際的需要,真正培養使用語言的能力。第二,語言教學過程必須交際化。整個外語教學過程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下使用真實的語言進行交際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交際場合中進行操練、大量使用信息轉換、情景模擬、游戲、角色表演等。第三,在交際化的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和組織各種教學活動,利用交際情景、場合,幫助學生創造性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愿。第四,營造交際氛圍。在交際化外語教學中應著力創設寬松的學習氣氛,對學生的言語錯誤采取適度的包容態度,避免因頻繁的糾錯而打斷他們語言表達的連貫性。
四、當前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的現狀
我國英語教學經歷了傳統的語法翻譯法,結構主義的聽說法,現已進入了以交際法為主的外語教學新時期。《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真實交際打下基礎。”為保證實現大綱所規定的教學目的,在教學內容部分,不僅安排了基礎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等)項目,還增設了30個基本語用項目要求。然而,由于受傳統英語教學的影響,加上各地英語師資水平的限制,在我國現行的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真正貫徹實施大綱及教材所提出的交際性教學原則,仍是一個十分值得關切與探討的問題。
五、中學交際法外語教學的實施
1.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言語交際興趣
中學英語教學階段,教師可以利用或設計一些游戲進行語言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實施言語交際活動,并且掌握所學內容。在開展課堂語言交際訓練活動時,教師應該牢記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基本原則,但也不意味著對學生放任自流;相反的,學生在許多環節上仍需要教師的指導,也需要接受教師在總體范圍上的組織和管理。
2.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營造課堂的言語交際氛圍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本杰明·布魯姆指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這里所說的“情景”,是指句子的操練要具有“情景化”,啟發學生在情景中運用語言材料歸納出語言規則,在情景中掌握句型結構,進而在情景中培養交際能力。
近年來許多中學添置了先進的電教設備,這更為外語直觀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利用各種教學情景和真實的交際場合,有助于營造英語交際情境和氣氛,激發學生的聽覺、視覺、運動等多種器官同時參與活動,促進直接運用英語思維,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拓展外語教學空間,多方尋求實踐語言的機會
在英語課堂之外,如何讓學生更為充分地接受濃厚的英語氛圍的熏陶,是教師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與考慮的問題。如在校園內張貼標語、警示牌時可采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設立“英語角”;定期舉辦英語節、開展英語文藝表演或英語演講比賽等。也可適當帶學生走出校園,為之提供實踐言語交際的大環境。
最后,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提醒遵循兩個原則,即循序漸進原則和注重實效原則,切忌生搬硬套、拔苗助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