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兆全
新課程標準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改革以后,由于教材的變化,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學。新教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大多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lián)系,有些問題學生既感到有趣,又覺得難以下手。教師教學時要善于教會學生找準切入口,分解問題,理清思路,逐層深入,讓學生在問題的深層挖掘中靈活地自我提問,自我解決,讓學生在實踐中尋找樂趣,體現(xiàn)價值。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3頁有一道練習題:42個小朋友集中去公園游玩,坐小船每條5元,坐大船每條6元,大船限乘4人,小船限乘3人,你準備怎樣租船?這道題是在教學了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除法以后編排的,自然和除法有一定的聯(lián)系。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分步提問,逐層深入。
首先解決怎樣乘船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提供兩種方案。方案一是全部乘大船,列式為42÷4=10條……2人,結果要租11條大船;方案二是全部乘小船,列式為42÷3=14條,結果要租14條小船。在肯定了學生提供的方案的正確性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這樣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單一的,既不能鍛煉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不能涵蓋教材的編排意圖。由此再引導學生討論第二個問題:是否可以大、小船同時租呢?聰明的學生在老師提出問題以后,很快發(fā)現(xiàn)了可以將方案一進行修改,可以讓40人乘10條大船,余下的2人乘1條小船。此方案出來以后,學生發(fā)現(xiàn)了可以用小船換大船,所以立即又有學生提出了,2人坐一條小船,還有一個空座位,所以還可以增加一條小船,減少一條大船,即可以租9條大船,2條小船。
教者適時點撥,提示學生可以先假定大船的條數(shù),再根據(jù)乘船人數(shù)計算出小船的條數(shù)。學生計算以后得出了多種不同方案,教者幫助學生將乘船方案列成表一:

講到這里,不同的租船方案都有,似乎這道題的討論可以結束了。然而一個新的問題又激起了同學們熱烈的討論。在以上各種方案中,到底哪種方案最好呢?大家都知道誰的方案租金最少,誰的方案就最好。那么怎樣計算租金呢?又需要什么條件呢?學生這時回過來看書才發(fā)現(xiàn),原來坐每條小船5元和坐每條大船6元,是用來計算租金的必要條件。根據(jù)這一條件,學生很快可以口算出不同方案所需要的租金。將同學們口算的結果填入表二。

通過觀察比較,學生很快確立了最佳租船方案:既要盡可能多乘大船,減少租金,同時又要盡可能使每條船都沒有空位置,這樣才能使租金最少。這樣的教學活動既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培養(yǎng)。
作者單位:揚州市邗江區(qū)李典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