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麗
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迫切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務之急。下面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一、創新意識的培養
根據初中學生具有好奇性心強,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強的明顯特點,教師應讓學生感到進行大膽想象,智力冒險是合理的,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意識地提醒學生成為創新性人才、獨創性人才。如以討論、辯論等形式,使學生各抒己見,想人之所不想,見人之所不見,做人之所不見。從而優化學生的創新心理環境,激發他們想象的沖動,聯想的新穎,思路的開闊。每一堂課,我都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大膽的想、問、辨。如講維新變法運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沒有慈禧太后發動的政變,你認為變法的結果會怎樣?鼓勵學生大膽的作答,只要能積極思考回答,不論答案正確與否,都給予表揚或肯定。這樣,課堂氣氛活躍了,思維打開了,學生掌握的不僅僅是書上的內容,還將課外知識,已學過的其他知識聯系起來,融會貫通,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許多學生能在老師引導下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見,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潛能,并使之成為創新意識的策源地。
二、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授之以漁。掌握學法是現代社會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當今世界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也是現代教學論的新思想。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應把示范價值的教法轉化為學法,教師只有讓學生學會讀書,才能傳授打開信息之門的鑰匙,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學巔峰的階梯。
例如:世界史中有關改革的問題。日本、俄國等國發生過重大的改革,我重點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內容、影響,使學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歷史發生轉折,從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那么,在以后學習“明治維新”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參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學生就會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作借鑒,從而得出結論。由于封建統治的危機,階級矛盾尖銳,內憂外困,同時辯出兩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隸社會的階級矛盾尖銳,后者是封建社會的內外交困的危機。每當講完同一類問題時,都要總結出這一類問題規律性的東西,分析共性和個性;當講完所有改革時,我引導學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學生能歸納出“落后的制度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導致危機的出現”,能夠從現象分析到本質。實踐證明,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學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練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教會”到“學會”,再到“會學”的過程。只要讓學生自己
“會學”,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斷地汲取時代的“活水”。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標新立異
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啟迪學生的創造“潛質”。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對于神機妙算、遇事先知的“智多星”諸葛亮,我認為教材只從正面談到他的智慧、才能,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并非“不食人間火”的超人,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當我這樣說以后,同學們立即來了興趣,各抒己見,有的學生提出了諸葛亮的不聰明之處:1.用人多疑,不會招賢;2.事無大小,親自過問;3.實無大事,缺少勇氣和判斷。學生通過積極思考,提出疑問,這一行為本身就蘊含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為此,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大膽提出問題,不唯書,不唯上。“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它的關鍵在于“新”和“異”,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創造。
“創新意識的培養”“學會到會學”的飛躍等創新教育的嘗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作者單位:灤縣高坎學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