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笑顏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發展,兒童觀的轉變,游戲與學習的內在聯系得以揭示,在課堂中引入游戲教學的觀念已日漸深入人心。游戲作為小學生最喜愛的活動,把游戲引進數學課堂,不僅可以充實兒童的游戲生活,而且可以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表現欲和想象力,提高創新能力,促進各種感覺器官和大腦積極活動,消除學習疲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入游戲教學,激活數學課堂呢?
一、數學課堂引入游戲教學的原則
1.趣味性原則
一切游戲都以玩得有趣的形式呈現,趣味性是游戲的生命。引入的數學游戲必須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使學生玩得高興。教學中,除了注意游戲形式的趣味性,還可通過游戲細節的設計對游戲結果的評價,增強趣味性。
2.適度性原則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在每一種好的游戲里,首先就有工作的努力和思想的努力。”游戲障礙的設置應遵循適度性原則,做到難易適中。游戲設計如若不能把握好適度性原則,就會使其失去激活課堂的意義。
3.活動性原則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游戲沒有積極的活動,永遠是不好的游戲”。所謂活動性原則,是指在數學游戲中,要為兒童創設腦想、眼看、耳聽、嘴說、手做等多種感官參與的實踐活動,從而在游戲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二、數學課堂引入游戲教學的形式
1.競賽
競賽是指以比賽的方式進行的游戲,它包括智力、體力和技巧等方面。適當開展競賽,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可組織各種比賽,如,在每日口算中,可進行“☆級口算狀元”的比賽,大張旗鼓地表揚做題認真的同學,發給他們小獎狀。又如,在教學《看圖提問題》練習課時,讓學生比賽說圖意,看誰說得最好、最準確。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勝的機會增加,激勵的作用將會更大,參與的熱情就會更高。
2.猜謎
教學實踐表明,猜謎是兒童喜愛的活動,如能把某些教學內容編成謎語,引導學生競猜,不僅能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其思維能力。例:教學“時、分的認識”,可設計謎語引入:“一家三代環城賽,賽跑規則真奇怪,雖然速度不一樣,誰都不比誰的快。”讓學生猜這是什么?或“公雞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鬧盈盈,長針短針成一線,請問這是幾點整?”(猜一鐘點,6點整)。通過引入猜謎,喚醒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揭示了鐘面的特點和“時、分、秒”之間的關系,激發了兒童學習新知的興趣。
3.故事
我國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引起兒童學習動機的方法很多,但是利用故事的教法,確是容易收效的。教法故事化的目的,就在于引起兒童學習的興趣,使他們注意集中起來,快快活活地來做自己的工作。”由于小學生具有喜新、好奇,學習目的性、自覺性和注意力穩定性差,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等特點,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結合課題內容引入一定的故事情節,以此誘發學習興趣。例:教學“名數的化聚”一課時,自編故事“名數家族晚會”,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故事:一天晚上,俱樂部舉行“名數”家族晚會,“小時”“千米”兩個調皮鬼隨著人群也向門口走去。剛到門口,就被站崗的門衛給攔住了,門衛指著旁邊的告示牌說:“含有計量單位的數叫名數,你們只是計量單位名稱,不是名數,不得入場。”這可如何是好?情急之下,聰明的“小時”拉住在一旁看熱鬧的“2.5”,并讓“千米”也拉上旁邊的“1”,于是他倆一下子變成了“2.5小時”“1千米”,門衛一看,只好讓他們進去。如此故事引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揭示“單名數”“復名數”的概念,并講解名數的化聚方法。如“1千米=1000米,2.5小時=150分鐘”等。
4.表演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采用表演的游戲方式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請將下面的題目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了一幅紅十字圖畫,讓學生戴上紅袖章,當“數學醫院”的醫生。這一游戲活動激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都爭先恐后地參加“治病”,為被評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再如學生對于行程問題里的“同時”“相遇”“相向”“相背”等概念不易理解,可讓學生做示范表演,然后教師再講解,這樣的方法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靈活地獲取了數學知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入一些愉快的游戲情境,對于課堂氣氛的活躍,學習興趣的調動,教學效率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加大文本的鉆研力度,設計出更多更好更新鮮的數學游戲,從而讓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桂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愉快教學體會[J].教育評論.1996年03期
2.張小霞.數學教學以“逗”開始好處多 [J].科學之友(B版).2006年05期
作者單位:海門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