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平 曹春婷
【摘要】新課程的實施,體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思想的落實。要依靠各級學校教育行政長官也來遵循課改新理念,和廣大體育工作者一起擔負起神圣的基礎學科的教育教學任務,共同托起明日的“太陽”。
【關鍵詞】體育學科;體育教育
1教育思想的落實
新課程標準是一次教育的革命,是學科的一次整合和重新確定學科之間聯系的再定位。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決定了教育目標的根本所在。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方針為基礎教育思想的執行者提出的要求,和學習貫徹新課標理念的教師們的要求也是一樣的。學校的行政長官的教育思想落后子學科教師,那么,即使我們的教師有理論的高度,可是實踐的深度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主體參與、合作、探究成為教學的主旋律,留給學生更多的是自主、全面、深刻發展的空間。學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在各學科并存的前提下獲得各自最大的給予學生素質提升的機會。
沒有教育思想的全面落實,同樣作為主要學科的體育學科難免不是又停留在“小三門”的尷尬地位。因為體育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他自身的發展。體育學科的根本任務就是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首先沒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靈算不上體育的教學。其次,要看到競技體育絕對沒有也不可能替代體育教學。第三,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造就一個合格的人才,這是民族的大事,教育的大事,學校教學工作的大事,廣大體育教師的大事。
新課程的實施,體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思想的落實。要依靠各級學校教育行政長官也來遵循課改新理念,和廣大體育工作者一起擔負起神圣的基礎學科的教育教學任務,共同托起明日的“太陽”。
2體育師資的培養
新課程的實施,引來的是廣大體育教師思想和業務能力的一場震驚。教師在實踐中反映操作難的現象很多,可喜的是爭論也多了。體育教師的素養,決定了我們這個學科的成長和發展。兼職不說,專業、專任教師之間也存在千差萬別的現象,敬業的因素當然也在其中。可是要消除體育教師以及體育教學中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后和慣性的弊病,教育行政部門沒有系統的培養和督促制度,很難保證體育新課程理念能得到足夠的落實和發展。
2.1理論的學習。目標統領教學內容,目標領域的分層和選擇,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如何評價與考核,如何構建教材體系和利用教學資源,如何總結教學的成果和反過來指導教學改革。等等,這些是每一個教師都必須熟知的起碼的知識。
2.2組織的技巧。建立常規和建立怎樣的科學、有效的常規。教學模式的作用和運用怎樣的教學模式。激勵和評價的制度以及怎樣去激勵和評價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教學節奏。通過學習交流的形式,發現和推廣現成的組織教學的技巧,創造和實驗新的組織教學的方法。
2.3技能的考核。只有學習才能彌補自身的不足,眾多體育教師技能的充實和素養的更新顯得同樣重要。選擇游戲和創新游戲教學的能力。音樂舞蹈基礎技能的學習和成品舞蹈的學習,結合音樂和體育動作創編健美操等的教學能力。球類運動的基本技術動作以及田徑項目的典型技術的技能水平的掌握程度,裁判法和競賽組織工作的能力。等等,都屬于職后培訓,大面積地開展體育教師基本技能考核的必備內容。
2.4管理的應用。成功的教育離不開優秀管理模式的指導。科學的管理制約我們工作的效果。運用體育管理學,在學校體育工作的各個環節和領域有非常大的潛在空間。無庸置疑,成功與平常也就在是否應用或自覺應用體育管理學的一念之間。向同行和專家學習先進的管理水平和經驗,自覺指導工作并且不斷創新,是體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修的一門課程。
3教學實踐的反思
3.1學習和應用運動技能與淡化技術教學的關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目標統領教學內容,淡化了以往的競技體育技術教學傾向,注重讓學生進行主體參與的各項創新性教學活動,注重激發興趣的培養過程。在這里沒有提及基本技術,而是高層次的運動技能。教學實踐和理論的知識告訴我們,掌握和應用技能和學習技術不可分。學習技術和自動化應用技能是一個低級走向高級的演化過程,沒有基礎的技術就不會成為技能,這是運動的規律也是科學的常識。
3.2淡化技術教學的提法,就是提高了技術教學質量的要求。這是一名教師的認識和教學能力都必須要到位的。實踐告訴我們,沒有高質量的技術教學,就不是體育教學的高境界。不是每一節課都要很細地摳技術要求,而是重點地有目的地安排技術教學,并且把運用技術的實踐活動溶入到體育活動中,提高全體學生的練習興趣和參與機會。因此,只注重突出技能的應用,忽略了學習過程,結果就是沒有應用技能的可能。
3.3開展活動與探究性學習的困惑。看到過一則報道:“中美學生在解題方法上的差異”。如果教師給出同一道題目:“現在是中午12點整,時針和分針剛好重合在一起,請問要經過多少時間,時針和分針才能再重合?”老師的話音剛落,美國學生的反應是不約而同地撥動腕上的手表,用這種其實是很聰明的“笨辦法”看看時針和分針什么時候能夠再次重合。在場的所有中國學生肯定立即拿出筆和紙,埋頭列出一大堆公式并開始計算。
許多體育教師很困惑,以為開展探究性學習就是開展“自主性活動”,不敢說最基本的知識和進行必要的技術教學;無論學生怎樣地表現自己都是活動,只要有討論,就是開展了合作化的學習;不管效果怎樣都叫活動,“活動”就是探究性學習。
許多教師認為新課程不重視“雙基”了,以為簡單地堆積就是基礎扎實,事實上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實踐告訴我們,只注重教學形式的變化,離開了教學的核心,即簡單準確的目標就沒有“探究”。所以,所有體育活動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的有目的的學習性活動。看來沒有必要每一節課都要來一個探究性學習。
4社會體育的呼喚
4.1課中和課外的體育參與。學校的體育課程,要面向學生的終身體育發展的目標。“每天一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學生怎樣獲得最大的發展?這是—個很好的課題。教師在學校時間以外,有機會參與社會上組織的各類項目的體育培訓,他們又能為哪些學生群體提供輔導?學校體育功能何在,社會體育在育人方面又能獲得哪些效益?這些問題,始終圍繞社會體育的出現、課外體育的拓展、學校體育的功能等。學生課內課外的參與,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最好體現健康第一的目標。
4.2如何開展項目的選擇和培養。課中,我們的老師強調要在四大領域目標統領下,選擇項目,以水平目標為坐標,開展備課后的上課。于是,為許多的運動項目能進入校園留下了一個的伏筆。過去的、傳統的教材在體現四大領域的功能上,如何形成系列,同樣成為許多實踐者難以定奪的癥結。
假使有的學生到了大學還不具備水平三的某些領域的水平,但是她確實已經在某個具有特色的項目上具有很高的競技水平或表演水平,或者某些學生在健康方面有許多優勢,例如有很好的基本的身體素質,但是不具備任何一項體育活動的基本技術和技能,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合適的條件,使其在課內有限的時間里獲得系統的某些項目的學習。課中是選擇了很多的項目,但是沒有獲得科學的某些項目的發展!
4.3哪些項目成為當前大多數學生的必會,以致終身享用。有條件的地方,如游泳、跆拳道、乒乓、籃球、羽毛球等各類社會組織的培訓開展的很好。這些項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越是在學校,越難以真正成為主打項目去挖掘開發,受益的還是其中少數的學生。首先是體育場地器材,其次是教師的專門能力,第三就是課程性質特性的約束。在社會培訓處那里,暫時也只能吸引了一部分學生來參與其中。大多數學生有沒有機會獲得這樣的發展成為疑問。同樣,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否在社會體育的不斷發展壯大中得到進一步的保證?哪些項目才是我們要選擇和學習的,哪些體育項目是我們很喜歡而且又能成為我們終身享用的?希望在社會體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會找到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