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昌
“左邊的黃河(嘛噢喲),右面的崖(么噢喲),雪白的鴿子(么),噌愣愣愣愣愣,倉啷啷啷啷啷,撲嚕嚕嚕嚕嚕,啪啦啦啦啦啦地飛呀水面上飛來(嘛噢喲)哎——”這是2008年12月23日,青海省文化廳廳長曹萍在西寧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隨口吟唱的幾句青海花兒。那悠揚激越優美動聽的旋律,讓記者久久難忘。
曹廳長自豪地說:在廣袤的青海高原,千百年的文化積累,蘊藏了極其豐富且被世人公認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這里不僅有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源遠流長的昆侖文化、古樸神秘的宗教文化、異彩紛呈的節日文化,還有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宗教建筑文化等。特殊的民族生活方式,數不勝數的民族音樂和民間舞蹈,使這里成為歌舞的海洋。以河湟“花兒”、玉樹歌舞為代表的享譽海內外的民族民間歌舞,以藏戲、平弦戲為代表的源遠流長的民族民間戲劇、曲藝,以塔爾寺“藝術三絕”和熱貢藝術為代表的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繪畫、造型藝術,以納頓節、六月會等為代表的千姿百態的民族民間民俗活動等,為青海增添了文化的韻味。

據她介紹,地處黃河源頭的青海有著悠久的遠古文明和豐富的古代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舊石器時代,青海高原就有了古人類活動的足跡。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代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彩陶文化,文化類型已趨于多樣性和復雜性。在青海的各個歷史發展時期,戎、氐、羌、鮮卑、匈奴、吐谷渾、吐蕃等民族創造的文化光輝不衰,影響至今。自元朝以來,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逐漸形成世居青海高原的主要民族。各種文化相互作用和影響,使青海民族民間文化逐步演變成具有多元化、多民族性的高原文化特色,從而奠定了青海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樣性的格局,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獨有的民族,我們互助土族自治縣的著名民間說唱史詩《拉仁布與吉門索》已經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土族的服飾也比較獨特,尤其是婦女服飾以五彩花袖衫最具代表性,兩袖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拼成,衣袍腰間還配有一條彩帶,帶子兩頭有刺繡的花鳥魚蟲云紋圖案。”曹廳長介紹說,土族女子非常擅長刺繡。700多年前來到青海的撒拉族,為了紀念那次遷徙,撒拉族人在婚禮上仍然要表演拉駱駝的舞蹈。他們的婚禮形式也已經納入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海有著許多承載著厚重文化事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作為地域文化杰出代表的湟源排燈融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在燈彩世界中獨樹一幟;詩化的語言“花兒”已深深植根青海大地,成為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漢族古老的社火、撒拉族東遷傳說等文化形態在最早的文化發源地已沒有了蹤跡,在青海卻得以鮮活地保存……
曹廳長說,通過普查了解到青海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很多的,也具有特殊的魅力,帶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在全國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黃南藏戲就曾多次在北京演出,熱貢藝術曾走出國門,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普及唐卡制作工藝,使世人了解唐卡、進而了解青海。
據介紹,前不久曹廳長曾率團赴非洲的貝寧等地舉辦了“多彩中國——青海文化周”展演活動,推出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展覽、展銷、講座、演出等多項活動內容,獲得圓滿成功。青海民間藝術家們創作的民間繪畫、熱貢藝術、土族刺繡、民間剪紙、民族服飾、玉石雕刻、藏毯壁掛、傳統和現代民族工藝等20多類的展品,受到國外友人的熱烈歡迎。青海省代表團表演的青海省民族風情歌舞《青溜溜的青海》等節目,還有曹萍等人為國外友人專門舉辦的青海文化講座,更是博得在場的國際友人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曹廳長感慨地說,此次赴非洲的出訪展演活動,是最好的一次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生動教育。親身體驗和實地感受,使原有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在中非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比中,對“發展是硬道理”有了更加具體的認識,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進一步堅定了做好文化工作,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信心和決心。她說,“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現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必須要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務實的精神和更加科學的方法,研究如何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通過此次展演活動,我們充分認識到,文化走出去,必須要在自身努力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積極支持下,尋找暢通的渠道。在有了暢通的走出去的渠道后,還必須要根據自身文化的特點和國外的需求,豐富對外文化交流內容,創新走出去的形式。無論是展覽、展銷還是講座、演出,都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變化和調整,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文化走出去的效果。她強調,文化走出去,決不是簡單地出趟國,表演個歌舞節目,重要的是要在出色完成展演任務的同時,更加注重文化走出去的延伸效益。這次貝寧手工業與旅游部表達出希望與青海加強工藝美術行業合作的愿望,我們一定要在文化部和海外文化中心的幫助下,做成一些項目,加強雙方的合作,這樣才能進一步豐富文化走出去的內涵和外延。
為了弘揚青海高原優秀的民族文化,開發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近年來,青海省成功地打造了多個展示青海民族民間文化的平臺,使人們對青海高原這片神奇而遙遠的地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為進一步發揮青海民間文化資源優勢,搶救和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全新打造青海以唐卡藝術為主的民族民間文化品牌,青海省政府還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合作,于2008年6月舉辦了首屆青海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暨第五屆民族文化旅游節,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反響。據曹廳長介紹,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藏語稱作“熱貢”,意為充滿希望的金色谷地。熱貢藝術成為我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寶庫,包括精美絕倫的唐卡、氣勢恢弘的壁畫、綺麗紛繁的堆繡、惟妙惟肖的雕塑等。其中精美絕倫的唐卡藝術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熱貢藝人遍及青海、西藏、四川等藏傳佛教的許多寺院,以及印度、尼泊爾等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都留下了精美的佳作。唐卡藝術在技法上既繼承了藏傳佛教藝術的傳統創作手法,又融匯了其它民族民間繪畫藝術的精華,風格更趨明顯。目前在黃南熱貢地區幾乎人人會作畫,家家以藝術為職業、以院落為畫坊,目前從事唐卡藝術品生產的藝人有近萬人。黃南州同仁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藝藝術之鄉”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首屆青海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暨第五屆民族文化旅游節以“高原神韻、花兒風采”為主題,舉辦了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高原神韻》及唐卡藝術精品薈萃展、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和唐卡藝術鑒賞講座與拍賣活動。唐卡藝術精品展上展出了青海省黃南熱貢唐卡、玉樹藏娘唐卡,以及果洛、湟中、互助等地區的唐卡,同時薈萃云南、西藏、四川等地區的唐卡藝術精品,展出的品種有繪畫唐卡、堆繡唐卡、刺繡唐卡、提花唐卡、布貼唐卡、珍珠唐卡、烙畫唐卡等。還特意邀請了藝人現場作畫表演,讓觀眾能夠對神秘的藏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另外,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上還舉行了中國青海國際鄉村音樂演唱會、青海原生態民歌手大賽和“和諧青海 美麗家園——天天演”的演出活動以及黃南熱貢藝術宣傳周活動。在博覽會暨民族文化旅游節期間,青海省還選調各州近年來新創作、藝術水平較高、特色濃郁、具有代表性的劇(節)目來西寧演出。
近年來,青海省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責任、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類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采取有力措施,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要是通過建立完善機構、加強宏觀指導、公布省級名錄、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等措施的執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已成功申報同仁“熱貢藝術”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級試點項目,民和土族納頓節為省級試點項目。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等7個大類的格薩(斯)爾、老爺山花兒會、藏族拉伊、黃南藏戲、塔爾寺酥油花、熱貢藝術、湟源排燈等19個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8名民間藝人被批準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前些時,省文化廳公布了青海省首批“省級非遺傳承人”153名。
聽了曹廳長的介紹,令人耳目一新。當前,青海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得到全社會關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不過,相對于有形文化遺產保護,青海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呢?
曹廳長坦率地說:“第一,受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的投入非常有限,省財政從2006年起安排專項資金僅為30萬元。這點資金不僅要用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過程中文本、光盤制作等,還要應對參加文化部與各省區舉辦的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展等其他活動產生的費用。可以說,全省從上至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是歷史責任感、對本土文化的赤誠和各級領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甘于奉獻的精神力量。第二,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省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大的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保護的形勢不容樂觀:長期以來,保護手段落后、保護隊伍素質偏低且人才匱乏、經費投入捉襟見肘;由于隨意濫用、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許多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于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一些依靠口傳身授方式加以承傳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很多基層文化單位沒有最基本的錄音、錄像、電腦等設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量珍貴實物與資料自然消亡、遭到毀棄或流失。第三,一些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淡薄,重申報、重開發,輕保護、輕管理的現象比較普遍;少數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存在商業化、人工化傾向,甚至借繼承創新之名隨意篡改民俗藝術,極大地損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人為中斷非物質文化遺產按自身規律進行的演變。第四,法律法規建設的步伐不能及時跟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需要。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我省起步時間不長,管理尚不健全,保護工作中的制度要求、保護標準和目標管理還需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摸索。收集、整理、調查、記錄、建檔、展示、利用、人員培養等工作還相當薄弱,保護管理資金和人員不足的困難也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