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沿
青海湖邊 李大明 攝
親愛的朋友,無論你前往西藏,還是敦煌,西寧是你必經(jīng)之地。

中等的海拔、環(huán)繞四周的群山,為西寧形成了天然空調,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氣候優(yōu)勢,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西寧2200—2500米的海拔,是入藏適度的階梯,入藏前在西寧短暫停留,可以減緩入藏后的高原反應。
西寧周邊風景優(yōu)美,有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鳥島,坎布拉國家地質、森林公園,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青藏高原的西雙版納——孟達天池,農牧分界區(qū)——日月山!西寧呈現(xiàn)出雪域高原及黃土高原相結合的獨特的自然景觀。
西寧自古就是“唐蕃古道”“絲綢之路”樞紐,中原文化與周邊文化、域內文明與域外文明雙向交流擴散、薈萃傳播的橋梁,素有“天河鎖鑰”“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沖”和“玉塞咽喉”之稱。
今天的西寧市,作為蘭青鐵路終點、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起點,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沖。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是第一次來西寧,不妨以西寧為圓心,以200公里為半徑,做一次深度的環(huán)西寧旅游圈文化之旅,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樂趣。
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在72萬平方公里遼闊、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著漢、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個民族。古樸壯麗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寬厚、勤勞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現(xiàn)實與夢想,形成并保持了獨特的、豐富多彩的風情和習俗。了解他們的風土人情,對每一個旅游者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
青海是歌舞的海洋,“花兒”的故鄉(xiāng),居住在這里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可以說,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兒”、漫“少年”的金嗓子。花兒對青海人來說像每天的飲食一樣普通。
青海花兒會更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狂歡節(jié)。辛勤耕作了一年的人們都喜歡在農歷六月六這個固定的日子里歡聚一起,放開歌喉,不拘小節(jié)地以歌傳情,以歌會友。“花兒會”上,往往民間歌手一人演唱,萬人相和,一人提問,萬人回答。一連幾天,漫山遍野,人山人海,歌聲如潮,震撼山川,晝夜不息,歌聲、笑聲、掌聲、歡呼聲、喝彩聲匯成了歡樂的海洋。
“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是人們對青海藏族人能歌善舞的褒獎。在青海藏區(qū),歌舞活動十分普遍,不僅在節(jié)假日您可以欣賞到優(yōu)美的藏族歌舞表演,就是在平時您也可以在廣場上、在草原上、在人們經(jīng)常聚集的地方看到群眾自發(fā)組織的跳藏舞、唱藏歌的場面。
青海藏族舞蹈主要有“卓(鍋莊)”“依”“熱巴”“則柔”“拉什則(神舞)”“莫合則(軍舞)”“跳欠”(寺院僧人舞)等十余種。每種舞蹈都自成體系,風格各異。
“鍋莊”是人們最喜愛的一種舞蹈形式,這種舞蹈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十幾人、幾十人皆可,常常是男女各半,無時間、地點限制,圍成圓圈一起跳唱。歌詞的內容主要是贊頌山水人情,歌唱友誼理想。藏族歌舞的特點是歌舞一體,有歌必有舞,舞蹈動作豐富多彩,舞姿舒展灑脫、情緒熱烈、氣勢粗獷,從中表現(xiàn)出藏族人民豪放、剛強、堅毅的性格和情懷。每到夜晚,西寧新寧廣場、中心廣場、“太陽部落”藏族歌舞演藝廳、格薩爾廳、格桑朗瑪廳、桑吉卓瑪廳、貢嘎爾廳、蘇姬尼瑪藏餐風情宮、唐東杰布演藝廳等,都有藏族歌舞和格薩爾說唱的精彩演出活動。
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獨有的兩個少數(shù)民族。距離西寧30公里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土族主要的聚居區(qū)之一。土族人民在喜慶時跳的一種舞蹈——安召舞,這種舞蹈主要在春節(jié)等節(jié)日和婚禮上表演。有一首《春節(jié)祝福》這樣唱道:

“新年新月新時光,男女老少喜洋洋,慶賀五谷大豐收,六畜興旺人安康,轉個安召索羅羅,盼望明年更吉祥。”把莊稼人淳樸美好的愿望表達得完美貼切。每逢春節(jié)或男女成婚之時,男女老少就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聚集在一起,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圍成大圓圈,跳安召,直到把節(jié)日喜慶推向高潮。
跳安召時,舞者向前彎腰,兩手前后左右擺動,起伏轉身后退,半蹲旋轉,秀麗溫柔的女性動作和粗獷豪放的男性動作形成鮮明而又和諧的對比。他們在領唱者的帶動下,邊唱邊舞,曲調高昂嘹亮,舞姿優(yōu)美明快。特別是女性舞者的五彩花袖,舞起來時,就像無數(shù)條彩虹在空中飄動,絢麗動人。勞苦一年的土族人民就這樣興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忘卻了所有的煩惱憂愁。
從西寧坐車,沿途經(jīng)過平安,翻過青沙山,再行80多公里,車駛過伊麻木黃河大橋,就到了美麗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撒拉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600多年前從遙遠的中亞遷居到這里。在撒拉族生活中,廣泛流行著唱“玉兒”(情歌)的習俗。“玉兒”多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反映撒拉族青年男女追求純潔自由的愛情和幸福生活的愿望及理想。《巴西古溜溜》(圓圓的頭)是小伙子們利用婦女們在田間鋤草的難得機會,來到田間地頭,向姑娘們盡情吐露內心愛慕的情歌。他們用比喻的手法,贊美姑娘的可愛和動人容顏:
“巴西古溜溜,圓帽來陪襯;腰兒細溜溜,綢帶來陪襯;腿兒細溜溜,裹腿來陪襯;我這個阿哥呀,尕妹來陪襯。”
年輕的姑娘這時就會回道:“高高的山巔上,山丹花兒紅,年輕的阿哥呀,瞧你多眼饞。發(fā)熱的六月天,烈日曬一曬,阿哥你看呀,哪有她枯蔫?……五月里的陰雨天,毛毛雨滴幾點,阿哥你再看呀,哪有她鮮艷……”
就這樣,大家越唱歌越多,越唱興越濃,在綠色的田間地頭,伴著布谷鳥動聽的歌唱,把撒拉族青年男女真摯、熱烈的情感,一同帶入到一個浪漫的世界里。
神奇瑰麗的三寺一閣
青海自古就是中原與周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力量伸縮進退、相互消長的中間地帶。在青海,你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地域民族風俗不同,同樣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建筑“面孔”,那古老的村落堡寨,或依山傍水,結為村莊,或川區(qū)大邑,聚居成寨,與周圍事物那般和諧,粗獷的無比粗獷,細膩的以為到了江南水鄉(xiāng)。
塔爾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被譽為佛教的“第二藍毗尼園”。600多年來,塔爾寺經(jīng)不斷增建、重建、擴建、維修,形成一座占地600余畝,殿宇巍峨,亭樓峙聳,佛塔林立,僧舍櫛比,布局自由,依山就勢,錯落有致,結構嚴謹,色彩華麗的古剎建筑群。
傳說,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就誕生在十善地方(今大金瓦殿處),因剪臍帶時殷紅甘露滴入土中,后長出一株白旃檀樹(菩提樹),枝繁葉茂,葉上還顯現(xiàn)出獅子吼佛像及文殊七字心咒。若干年后,大師之母按兒子的囑托以菩提樹和獅子吼佛像作為塔心胎藏建成一座蓮聚寶塔。后來,旁邊又建成許多寺院殿宇。故塔爾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始有塔爾寺之稱。
塔爾寺作為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它不僅以瑰麗壯觀的建筑藝術聞名于世,而且是藏族文化藝術薈萃的寶庫。琳瑯滿目的雕刻藝術和各種造型精美的佛像、法物圣器,或鎏金飾珠,或渾樸無華,不少是稀世珍寶。皇帝御賜和名人敬獻的匾額亦為重要文物,浩瀚的藏文古藉藏書是研究藏學的珍貴文獻。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的酥油花、壁畫、堆繡已有300余年的歷史。
瞿曇寺被國內建筑界譽為“小故宮”,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座落在青海省樂都縣瞿曇鄉(xiāng)新聯(lián)村,距西寧88公里。“瞿曇”一詞是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的姓氏。該寺是我國西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初期的建筑群。瞿曇寺系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寺院,完全采用漢族宮式建筑形制。歷經(jīng)600余年至今仍保存完整,尤其難能可貴。
瞿曇寺院內最宏偉的建筑是隆國殿和兩側的抄手斜廊,它們是依照故宮太和殿之前身即明朝的奉天殿為藍本而建,隆國殿前面左右對稱的大鐘樓、大鼓樓則模仿奉天殿兩邊的文樓和武樓(弘義閣)而建。其建筑無論從大木結構、斗拱形制,還是細部隔扇“簇六雪花紋”、枋頭“霸王拳”,垂脊截獸小跑、平座滴珠板、鼓鏡柱礎,均與故宮建筑別無二致。抄手斜廊本為唐宋時期宮殿寺廟建筑遺規(guī),屢見于文獻中,而隆國殿兩側的抄手斜廊是國內現(xiàn)存唯一實物,所以極為珍貴。抄手斜廊以烘云托月之勢把主體建筑隆國殿襯托得格外雄偉壯麗,使之呈現(xiàn)一派皇家殿宇風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隆務寺及吾屯上下寺位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同仁縣的所在地隆務鎮(zhèn)。隆務鎮(zhèn)地處隆務河中游河畔,依山傍水,環(huán)境宜人。隆務地區(qū)是重要的藏傳佛教后弘期的發(fā)祥地之一,隆務寺是安多地區(qū)藏族佛教藝術的中心。該寺始建于1301年,寺內有佛殿、經(jīng)堂31座,活佛囊謙院43處,僧舍303院。為漢藏合璧式建筑。經(jīng)堂、佛殿建筑宏偉莊嚴,裝飾華麗,房頂皆為琉璃瓦。中脊有鍍金的高瓶。寺院中央的大經(jīng)堂建筑是隆務寺的標志性建筑。寺內有宗喀巴大師像高11米,座底周長26米,上下周圍滿嵌金玉寶石,通體鍍金,更顯得金碧輝煌。吾屯上下寺的雕塑、壁畫、刺繡、堆繡組成了聞名遐邇的吾屯藝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皇閣古建筑群位于青海省貴德縣河陰鎮(zhèn),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玉皇閣由萬壽觀、文廟、大佛寺、關岳廟、城隍廟、民眾教育館(現(xiàn)為圖書館)六個院落和貴德古城組成。玉皇閣是國內非常獨特的一座集儒、道、佛為一體的古建筑群。玉皇閣萬壽觀為整個建筑群之首,建于高12米、邊長14.95米的方形磚鋪面夯土臺基上。臺基高三丈六尺,寓意一年360天,底面24根立柱,寓意二十四節(jié)氣。中間4根通柱,寓意一年有四季。萬壽觀通高26米,頂層奉“天”,立玉皇神位,中間奉“地”,立土地神位,下層奉“人”,立皇帝牌位。整個建筑造型古樸壯觀,被譽為“仙閣插云”,有凌空出世之感。春夏之交登臨此觀,憑欄遠眺,黃河水清,梨花放白,群山微赤,田疇覆綠,令人心曠神怡。

承前啟后的歷史殿堂
青海地處江河源頭,歷史悠久。地上、地下蘊藏豐富的文化寶藏,是中華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出土的文物逾20萬件,其中不少珍品,是舉世矚目的國之瑰寶。為數(shù)眾多的博物館就成為了珍貴文物珍藏的重要場所。
青海省博物館位于西寧市城西區(qū)美麗廣闊的新寧廣場東端,為現(xiàn)代化大型博物館。其建筑形式采用我國傳統(tǒng)的中軸對稱手法,用須彌座、重檐廡殿頂和回廊、角樓等古建筑要素組合而成,古樸莊重、氣勢壯觀,具有濃厚的民族、地方特色,散發(fā)著強烈的時代氣息。博物館南北跨度149.5米,東西跨度為82.9米,檐高25.2米,主體三層,其它建筑五層。總建筑面積為20800平方米,其中一樓為文物庫房、辦公區(qū),庫房面積4000多平方米,二樓以上為展覽區(qū),有各類展廳11個。館藏的各類文物已達4.7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50余件。青海省博物館先后舉辦過許多大型展覽,目前推出的展覽有《青海史話——歷史文物展》、《唐卡藝術展》《造像藝術展》《“七彩經(jīng)緯”藏毯工藝展》和《環(huán)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展》。青海省博物館與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的新寧廣場構成了古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省會西寧標志性建筑和景觀,是西寧的“客廳”。
青海省民俗博物館(馨廬)位于西寧市城東區(qū)共和路,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馬步芳家族私邸。“馨廬”二字,系國民黨元老林森于1943年所題。馨廬名稱來自《陋室銘》中的“惟吾德馨”和“南陽諸葛廬”。因為公館的許多墻面均鑲有玉石,故人們稱之為“玉石公館”。馨廬舊時是青海省最為富麗的建筑,馨廬花園是青海省最為壯觀的花園。馨廬外有高大土墻圍繞,整個建筑群大都沿相應空間的四周排列連接,形成了幾個既獨立又互相聯(lián)系的院落。2006年4月28日,在原“廬”址上成立了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博物館通過立體文物和典型場景的恢復再現(xiàn),生動地展示了青海民俗文化內容,特別是青海藏、土、回、撒拉、蒙古等民族民俗展館,把民族產品、民族藝術品、民族家居生活狀況盡攬于一個屋檐之下。為幫助參觀者直觀了解展覽內容,景區(qū)內還增設了老片子電影放映、“花兒”隨意演唱、皮影戲表演等讓廣大游客參與的娛樂節(jié)目。
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位于樂都縣高廟鎮(zhèn)柳灣村,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彩陶專題省級博物館,也是西北地區(qū)一處重要的史前文化藝術寶庫。遠遠望去,柳灣彩陶博物館像是平地上放置的一件精美的彩陶。該館館體為黃褐色,周圍綠樹環(huán)抱,顯得非常雅致。這里收藏著柳灣原始社會晚期新石器時代原始氏族社會公共墓地出土的文物近4萬件,彩陶占了多半,博物館內所藏裸體人像彩陶壺、人頭像彩陶壺、彩陶靴、桶形彩陶、方形彩陶、鸮面罐及骨制刀、叉、勺為館藏之精品。博物館基本陳列《青海柳灣墓地》從先民的埋葬習俗,豐富的物質生活及充實的精神世界,全方位展示了柳灣彩陶多樣的造型,繁縟的紋飾,奇妙的構圖,其中彩陶鉆孔修補術、制作工藝流程、陶器符號等知識,對人們加深對文物歷史和對先民生活狀態(tài)的了解有很好的幫助。
青海還有不少很有特色的民營博物館。中國藏醫(yī)藥文化博物館位于西寧高新生物園區(qū),是全球唯一的藏醫(yī)藥博物館。博物館共3層,開設藥物標本、藏醫(yī)醫(yī)史、醫(yī)學唐卡、醫(yī)療器械、古籍文獻、天文歷算、彩繪大觀等七個展廳,共展出動植物、礦物標本2000多種,30多位歷代著名藏醫(yī)藥學家、80幅藏醫(yī)學掛圖和1300年前的180多件傳統(tǒng)藏醫(yī)外科器械及1000多部古籍文獻。另外,館內還永久性展出由當代藏族著名唐卡工藝美術大師宗者拉杰歷時二十年設計策劃,400余位藏、蒙、漢、土族頂尖工藝美術師耗時四年精心創(chuàng)作完成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長卷,該卷長618米、寬2.5米,以藏族傳統(tǒng)繪畫技藝用金粉、玉石、珊瑚等珍寶顏料精心繪制而成,《彩繪大觀》匯集了雪域高原民族文化精髓,展現(xiàn)了高原民族偉大的文化藝術成就,是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藏族唐卡巨作,是獲得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民族瑰寶。
贊普林卡距省會西寧43公里,占地面積43畝。分前后兩院,前院為佛殿,后院為藏式賓館和皇家園林。前院主殿為五層樓藏式建筑:三層中空,塑有現(xiàn)今世界最大的藏王松贊干布和王妃文成公主、遲尊公主佛像。還塑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噶當派、覺囊派、希結派、苯教八大教派創(chuàng)始人塑像,以及藏傳佛教五大護法、四大天王等。四、五層塑有藏傳佛教三世佛(過去佛——燃燈佛、現(xiàn)代佛——釋伽佛、未來佛——彌勒佛)。大殿內墻壁上繪有藏族起源、文成公主進藏、藏傳佛教十六尊者、漢傳佛教十八羅漢、釋伽牟尼傳等大型壁畫與唐卡。青海省贊普林卡是目前青藏高原上唯一的一所集藏傳佛教八大教派為一體的藏王寺院,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藏王寺院。它是漢藏民族團結的歷史見證。
嘆為觀止的遺址景觀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黃河在甘肅、青海兩省間穿山越嶺,形成了許多峽谷和或大或小的山間河谷盆地。就在黃河即將告別青海進入甘肅的時候,在青海省民和縣的南端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的北端,在兩道峽谷之間,出現(xiàn)了一個三角形的小盆地,叫做官亭盆地,這里是青海省海拔最低、氣候最好的地方,黃河在這里橫流過盆地。這里既是黃土高原的邊緣,又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黃土覆蓋在低山緩丘的紅色巖層之上,構成了青海東部地區(qū)典型的地貌特征——光禿禿的黃土溝嶺。
沈那遺址坐落在西寧市城北區(qū)小橋村北,湟水河支流北川河的沖積扇上,如今這里已成為繁華城市的一部分。早在1948年,沈那遺址就被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教授發(fā)現(xiàn)而聞名于世,時稱“小橋遺址”。此后,沈那遺址就成為國內外文物考古界專家來青海考察時光臨的地點之一。1991年,在沈那遺址上出土了齊家文化(距今3500——4000年)房址、墓葬、灰坑和一批齊家骨、石、陶遺物,其中以半地穴式房址最為突出。房址型制有圓形、方形兩種,出土的17個房址中,白灰面的9座,硬土面的8座,房址面積在9至10平方米之間,房內有灶坑、柱洞。像這樣規(guī)整,且采用白灰面防潮措施的史前房屋十分典型。根據(jù)出土情況,專家們進一步認定,沈那居住聚落遺址分布相當廣泛、非常密集。說明那時的沈那人過著下河撈魚蚌,上山逐彌獐,山下炊煙裊裊,山上篝火團團,豐衣足食的日子。

歷史翻開1600年前,傳說南涼王曾在西寧陳兵十萬,以炫耀武力。聳立在市區(qū)中心的虎臺遺址就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南涼王在西寧檢閱士兵的重要遺跡。這個高大的土臺是南涼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閱兵臺,“虎臺”之名由此而來。高臺由黃土夯成,共分九層,高九丈八尺,西寧詩人李煥章《虎臺懷古》一詩對此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憶昔南涼圖霸王,仗鉞登臺曾誓師。飛揚大纛接云漢,鼉鼓聲中畫角吹。鮮卑畏威來獻馬,青海部落拜臺下。兵衛(wèi)森列顧盼雄,觀者如山語嘔啞。”今日讀來,仍有一股鐵馬金戈的氣勢躍然于紙上。今天,西寧市在這里建起了一座融古樸典雅的歷史文化氛圍和舒適宜人的休閑環(huán)境為一體的遺址公園,成為人們緬懷往事、追憶歷史的好地方。
另外,在富饒、美麗的熱貢地區(qū),以熱貢藝術繪畫、雕塑、堆繡、沙盤畫等為內容的民間工藝美術,以熱貢藏戲、傳統(tǒng)曲藝、民間傳說、拉伊傳唱、著作典籍等為內容的文化藝術作品,以及以熱貢六月會、土族於菟、宗教法會等為內容的民間活動,它們不僅存在于熱貢地區(qū)的村落民居、寺廟建筑、歷史遺跡、文化遺存當中,更存在于當?shù)馗髯迦罕姷纳a、生活、宗教信仰、禮儀節(jié)慶等民風民俗當中。(熱貢藝術本刊有專門欄目介紹,在此不贅述)
當你徜徉在這里的草原、街道,讓思緒定格,你會發(fā)現(xiàn),浪漫、震撼、感動,還有神秘和豪邁會奇妙地交織在一起,久久揮之不去……
親愛的朋友,這就是西寧,被世人譽為旅游者的勝地。我們在這里真誠地邀請您到三江源頭、中國夏都——西寧來,走一走,看一看。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青海旅游》雜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