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滅
20世紀的四川美術在我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以及審美愉悅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國建立以后,來自原國統區與解放區的美術家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聯合起來先后在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政區的美術組與西南美協、重慶美協、四川美協、四川省文化局美術工作室、四川美術學院、西南師范學院、省文史館、四川人民出版社(后美術出版社)和一些報刊等單位院校的積極組織、團結、指導下,學習有關方針政策、深入生活,創作作品,培養人才,舉辦展覽等;成渝兩地的群眾藝術館、美術社、文化宮、出版社和報刊也都作了大量工作,從而形成一支美術大軍和一定的美術機制。描繪黨的幾代領袖人物,反映革命斗爭光輝歲月與社會主義建設的豐碩成果,表現祖國的壯麗河山等迅速成為美術創作的主旋律。四川美術特別是版畫、雕塑、國畫,涌現出大批的人才和優秀作品。60年代中期,《人民日報》在評價四川美術狀況時說:“四川美術在全國名列前茅,舉足輕重”。當時四川省美術家協會被評為全國各省市美協中的先進單位。四川美術前30年的發展狀況為改革開放后的全面大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華民族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提倡解放思想,尋求改革,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四川黨政有關領導把握住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使美術進一步得到發展的大好機會。國家設置的美術機構和美術院校,努力破除單純為政治服務的桎梏,發展與豐富現實主義的藝術,克服“紅、光、亮”,提倡多樣化,鼓勵探索具有個性化的藝術語言等。于是,本土美術、中西合璧的美術、傳統文人畫與現代文人畫、傳統院體畫結合西方寫實主義的現代院體畫紛紛崛起,逐漸形成為一個多元的美術格局或美術生態。
美術在中國大體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四個門類。30年來這幾個方面都得到高速發展,從主流來看成就都十分巨大。以下僅就四川美術的一些主要品種如中同畫、油畫、版畫、年畫、宣傳畫、漫畫、連環畫、新民族繪畫、壁畫和雕塑以及與美術發展有關的畫院、美術教育、出版等情況加以簡述。
中國畫
四川的中國畫有幾千年的歷史。它在本土文化的土壤里符合邏輯性地自然發展,在20世紀接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和救亡圖強、革命與振興的影響。新中國建立后,國畫為現實服務,國畫家們盡力尋求革新,用筆描繪改變中國命運的革命人物、山水、花鳥畫,歌頌祖國河山和城鄉建設的新貌,鼓舞激勵人民前進,反映了較強的政治意識與科學意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四川的中國畫隊伍南于在國畫的系統認識觀、文化接受度、時代條件、教育體制與方式、培養目標、學習方式、周邊環境及社會需求等等主客觀因素方面的不同,與外省市相較,其面貌漸有差異。不過,無論是一直沿著國畫自身的規律和純粹性向前推進的傳統派,還是將兩畫的寫實形式與中國傳統繪畫語言相融合的融合派,抑或以兩方現代藝術運動的觀念與中國傳統水墨混合的實驗派,都對時代的人和事、國家的建設新貌有意識地融進自己的感情,去努力表現現實生活的真善美。所以,四川國畫其實是在主流藝術中始終較為穩健地向前發展著。在全國曾經產生較大影H向的代表作如《打馬球》、《鐘聲》、《競技圖》、《虎門銷嫻》、《野山》、《西風烈》、《辛棄疾》、《陽春三月》、《醉酒戲高俅》、《梅花香自苦寒來》、《西廂畫意》、《風聲》、《紅石》、《強者奪魁》、《生命之歌》、《祥和的土地》、《元蕃瑞合圖》、《暮秋晚唱》、《江山萬里》等許多作品在全國獲得金獎、特等獎、銀獎、銅獎等。而那些所謂新文人畫、立體水墨、抽象水墨、都市水墨等僅有少數人在摸索,但沒成大的氣候,未有人在這幾個方面做出什么驚人的舉動。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四川美協領導順應時代潮流,十分重視國畫的發展,采取了許多具體措施。比如從在世70歲以上的從藝50年,又是全國美協會員的老畫家中,反復篩選出吳一峰、馮建吳、譚學楷、蘇葆楨、岑學恭、何方華、李際科、程漫父、李瓊久、趙蘊玉、肖建初等十一位,以其在國畫藝術創作、教學上的卓有成就,在社會上又頗孚眾望的影響力而頒授丹青壽星獎,表彰他們數十年從事藝術勞動的輝煌成果;同時也激勵中青年國畫家們樹立信心,學習前輩致力于國畫事業。省美協還為老中青年舉辦了個人的或幾人聯合的國畫展幾百次,又舉辦學術研究會或組織文稿進行宣傳推薦;多次選送中青年畫家到中國畫院進修,辦了許多國畫創作班和國畫創作觀摩會,請省內外專家輔導;還引進許多全國國畫名家的作品展。凡是中國美協舉辦的重要展覽,省美協都極力推選一些老中青年國畫家的優秀作品去參展,其中不少人的作品多次在全國性的美展中亮相,因而逐漸名聲遠播,如馬振聲、戴衛、彭先誠、李文信、趙無畏、白德松、尼瑪澤仁、李華生、劉樸、吳緒經、唐允明、張自啟、邱笑秋、譚呂镕、秦天柱、張椿新、張修竹、張士瑩、袁生中、徐恒瑜、楊麟翼、朱常棣、萬一賓、姚思敏、梁時民、段七丁、管鳴崗、米金銘、李杰等。四川國畫中值得一提的是工筆畫作者不少,如朱佩君、朱理存、張文瑞、郭汝愚、江蘋、伍端、張幼矩、李青稞、孫林、王申勇、羅世惠、江溶等都是頗有成就者。20世紀80年代國畫家中曾有少數人物畫家遠離生活去畫古仕女或神仙故事,或把現代人過分變形,畫得丑陋怪誕。這類作品多不被人們賞識。應該說,四川在近30年里成長起來的有較高藝術水平的國畫家人數相當多。不過,他們中有的出于各種原因,如因對參展興趣不濃或對相關單位的領導以及對某些問題有不同看法而被疏遠,導致出頭露面的機會少,未能得到社會應有的重視和宣傳。
四川國畫家的隊伍雖然大,創作實力強,畫風也多樣,但若要以一定的藝術高度和影響來劃分出出什么畫派還有閑難。這還需要畫家、理論家們來共同探討、總結其相近的藝術指導思想、藝術道路、畫風特點及主要領軍人物等,庶幾或許有望。
油畫
四川油畫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部分畫家到浙、滬等處學習,受到西方油畫一定的影響,可謂在摸索中創作。1949年后,在蘇聯與羅馬尼亞部分油畫家的薰陶下,劉國樞、張方震、夏培躍、杜泳樵、蔡振輝、萬啟仁等走現實主義的路子進行創作和教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改革開放后,油畫家們思想解放,創作熱情高漲,特別是四川美院77、78級一批青年學子,大膽、廣泛地吸收西方油畫的長處,有的鉆研古典主義,有的吸取西方現代藝術中某些流派的特長,結合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悟,在幾年時間里創作出一大批題材和表現手法都很新穎的從反思到“憂傷”的作品,即所謂傷痕美術,如羅中立的《父親》、《春蠶》,高小華的《1967.7.雪》、《華僑》、《科技講座》,何多苓的《春風已經蘇醒》、《春望》,王大同的《雨后》、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馬一平《血與火的洗禮》等等,在全國引起了轟動,至今仍然是
劃時代的作品。在重慶設劃出四川省之前,四川油畫隊伍中的新生力量、一些頗有創作實力的畫家能勇于打破僵化、教條的藝術運作機制,有較強的批判知識和真誠的情感表現,具有較強的前衛性。“他們的創作目的是注重表現自身生活經歷、內心經驗和個體感情”。他們的畫風有抒情現實主義的,有寫實主義的,有古典主義的,有表現主義的。他們關注和歌頌現實生活,對現代油畫語言進行積極嘗試,大大推動了四川油畫的發展。有的評論家認為,當時“四川油畫占據了當代中國美術的半壁江山。”這些年來,四川的中青年油畫家迅速成長起來,取得相當成就的計有百余人,如羅中立、高小華、何多苓、艾軒、葉永青、張曉剛、王大同、龐茂琨、馬一平、蔡振輝、王家友、張文源、何哲生、胡仁樵、張杰、楊述、簡崇明、肖繼東、肖濤生、張毅勇、戴光郁、羅發輝、劉遂海、何兵、鄺明惠等。他們比起30年前那屈指可數的十幾位油畫家來,僅數量就翻了十倍多。他們的油畫藝術豐富多彩,從內容到形式及藝術語言、個性都有獨特的發展、創造,遂使四川油畫達到從未有過的全盛時期。
版畫
雕版印刷在四川有千余年的歷史,人民群眾對木板年畫和書籍插圖一直都很喜愛。抗戰期間,在魯迅先生的倡導下,四川的部分美術工作者如王琦、酆中鐵、謝梓文、尚莫宗、江枚、樂以鈞等,受西歐珂勒惠支、麥綏萊勒和蘇聯版畫的影響,創作了許多反映人民苦難生活與奮起抗戰的版畫。新中國成立后,這些版畫家和另一批畫家如李少言、牛文、林軍、呂琳、李煥民、吳凡、宋廣訓、宋克君、付文淑、尹瓊、閻風、王偉、苗波、李野、朱宣咸等,先后在美術組、美協的團結領導下,在四川形成了一股強勁的版畫創作力量。他們發揚版畫藝術的革命戰斗傳統,緊扣時代脈搏,創作出一批批的富有主旋律的作品,特別是表現人民生活的黑白木刻,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引起很大的反響,一時間引領了全國的版畫創作。四川美協本身和四川美術學院都很重視培養版畫人才,推出一代代的版畫創作新軍,如吳強年、徐匡、江碧波、鄭威、呂樹中、黃玄之、袁吉中、阿鴿、王疊泉、王明月、彥冰、戴政生、蔣宜勛、武海成、徐仲偶、向思樓、代政生、陳瑪瑛、甘庭儉、李宗樂、鄺明惠等。他們多半繼承了四川版畫聯系人民群眾,緊跟時代的創作傳統;同時題材更為擴大,藝術語言更豐富,更具個性;版種除了木刻的黑白、水印、油印而外,銅版、石版、絲網和絕版畫等都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三十年間,四川版畫在全國獲得了多種獎項,如《主人》、《草地姐妹》、《三峽》、《小阿依》、《時代的偉人》、《堤》、《歸牧》、《母親》、《沉思》、《黃山奇峰》、《少女和羊》、《虹》、《川劇人物》、《土地》、《童年的陽光》等幾十件作品,分別獲得了多個全國展覽的金、銀、銅等獎。八九十年代,四川版畫家僅獲全國很高榮譽的版畫終身成就獎——魯迅版畫獎的就有二十余位(先后分三批獲獎),如李少言、吳凡、牛文、林軍、樂以鈞、酆中鐵、閻風、尚莫宗、宋克君、付文淑、苗波、徐匡、正威、吳強年、袁吉中、王明月、汪碧波、其加達瓦、阿鴿、蔣宜勛、武海成、彥冰、董小莊、向思樓、李傳康、甘庭儉等。四川版畫發展的成功經驗是創作注重深入生活,發揮集體智慧,在選取題材、技術攻關方面,常以拳頭優勢出擊。這對四川其他畫種的發展壯大都有直接的借鑒作用。李少言說:“我們在組織工作中有意識地以版畫創作帶動其他畫種,抓重點人和作品,以點帶面,以少帶多,用滾雪球式的方法推動各畫種的創作繁榮。”現在四川版畫的作者人數不少,花樣也多,但新時代的人物畫創作沒有突破,沒形成大氣候,比起云南、黑龍汀、浙江、江蘇等省市,我們已遠遠落后。四川版畫的創作,得采取有效的實際措施了;應該花大力氣,鍥而不舍,狠抓人物畫和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風景畫創作,努力進行新時代版畫藝術語言的探索。相信經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四川版畫有望再振雄風。
雕塑
四川雕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民間雕塑家從漢代開始,中經唐宋明清各代,創作出許多優秀石雕,尤以寺廟、洞窟石雕和泥雕藝術著稱。如成都大慈寺佛像、李冰像與王建墓石刻,廣元、安岳、大足、樂山、巴中、新津純陽觀、新都寶光寺、夾江等處的廟宇、摩崖塑像在全國都很有影響。新中國成立后,四川美院建立雕塑系。師生們本著繼承優秀雕塑傳統,向民間藝術家學習,創造新時代雕塑的宗旨,努力培養人才,把教學與創作緊密結合起來,把傳統雕塑的長處和西方現實主義雕塑相結合,來反映新時代人民生活和歷史題材,從而創作出大批優秀作品。像《建設者》、《百萬農奴站起來》、《大邑收租院》、《紅巖英雄》、《江姐》、《長征組雕》、《長江大橋組雕》、《工地建設者》、《李冰父子》、《紅軍組雕》、《隆起的地平線》、《帆》、《力爭上游》、《射箭》、《憩》等,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是著名的雕塑。其中《收租院》曾多次復制,到北京和國外如德國、阿爾巴尼亞等展出。那時郭其祥、龍德輝、趙樹桐、李己生、王德乙、葉毓山、羅躍輝、郭選昌、伍明萬等都是在全國很有影響的雕塑家。一時間四川美術中的版畫、雕塑在全國名聲響亮,引人矚目,不少省市前來四川美院、四川美協,學習組織工作和抓創作的經驗。這批雕塑家在近三十年里不斷創作新作品,陸續培養出朱成、譚云、龍國成、馮德安、許寶忠、鄧樂、袁成龍、鄒勇、嚴永明、錢斯華、趙莉、陳小林等大批有實力的青年雕塑家。他們在成渝兩地及一些地市州作了許多大型的城市雕塑、環境雕塑、室內雕塑、體育雕塑等,其中譚云的《射箭》等雕塑還被薩馬蘭奇指定收藏于瑞士洛桑的世界體育奧林匹克博物館。這二三十年間,四川的各大中小城市、大型企業、學校、機關等的雕塑都紛紛搞了起來,雕塑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陶雕、泥雕也隨之發展起來,像周曉冰等人的陶雕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年畫
四川的人民群眾千百年來,每當過年過節都喜張貼木板年畫,以示喜慶吉祥和驅魔避邪。1949年以后。中央政府專門發文,大力提倡和鼓勵美術工作者創作符合新時代群眾理想、愿望的新年畫,滿足城鄉群眾需求。幾十年來新舊年畫均受到歡迎。改革開放以后,廣大群眾的生活條件逐步改善,很需要新的年畫布置生活環境。八九十年代,省美協、出版社和省群眾藝術館多次聯合開辦年畫創作班,努力爭取一些單位和市地州文化局、群藝館的大力支持,選拔有較強創作能力的中青年作者進班,學習四川綿竹、梁平、夾江的民間年畫與外省如湖南灘頭、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上海等地的年畫,進行認真地比較研究,解放思想,有意突破舊年畫的一些局限,借鑒西畫的一些色彩、造型等表現形式,積極創作新年畫。當時的《九大元帥》年畫(組畫)一版再版,在全國發行了近千萬份,廣大農村的許多人家都紛紛張貼,創造了全國年畫的最高發行量。他如《年年有余》、《五谷豐登》、《人民熱愛毛主席》、《格薩爾王》、《羌胞喜愛大熊貓》以及適應農村住家張掛的沙發畫,也擁有很大發行量。這類年畫不僅為世人所熱愛,而且也給四川美術出版社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后者因組織創作與出版年畫而被評為全國出版先進單位。四川新年畫特別是綿竹年畫在20世紀80年代曾在北京、香港及國外展覽,影響甚巨。這三十年,四川新年畫的較為優秀的創作者先后有六七十人,其中尤為突出的有長期從事年畫創作的潘培德、劉竹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