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于2009年7月29日至31日在呼倫貝爾市召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布小林同志出席開幕式并講話。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副會長董學文教授致開幕詞。
在談到有關毛澤東文藝思想本身及其發展史和研究史的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黎辛認為,《講話》是系統和全面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著作。他指出,當年召開文藝座談會有很現實的原因,有很強的必要性,現在有些學者對當時所針對的錯誤現象做出片面的肯定,是不合適的。他說,《講話》之后,文藝創作發生了重要變化,出了很多好作品,催生了很多群眾作家,使文藝真正表現了新的時代生活。吉林大學李志宏教授認為,30年來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形成了和正在形成著一批文藝學視角下的學術成果,這種成果著眼于排除時代局限性的學理,著眼于作為文藝理論的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真理性,間接回應和反駁了那種認為毛澤東文藝思想把文藝當成文藝本性之外的附加物的偏見。上海師范大學劉忠博士認為,《講話》具有整體性,毛澤東是以自己的方式說自己的話,是面對現實有針對性的說話,這恰恰體現了毛澤東的不凡之處。如果我們的文學評論和研究僅僅是一種現成概念的演繹,或者僅僅是一種情緒化表達,那么就同毛澤東的《講話》的精神背道而馳了。北京語言大學李慶本教授,從毛澤東對文藝的提問方式和敘述模式的角度論述了《講話》的美學意義,認為關注文藝為什么人和如何為的問題,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一個特點,這與傳統文藝學、美學的形而上追問是不同的。南昌大學周平遠教授仔細比較了延安時期的文藝理論和文化理論,從中發現了毛澤東“人民”概念的不同表述,由此引伸出理論研究和歷史評價中已經存在而且有可能繼續出現的兩個偏差:一是把毛澤東的文藝理論當作文化理論,二是把毛澤東文藝思想僅僅看作是《講話》。他認為應當特別注意兩種理論之間的差異與互補。湖州師范學院顏翔林教授,以毛澤東為例論述了詩性主體的問題,他認為毛澤東的偉大,正在于他作為感性主體、理性主體、實踐主體、信仰主體等的同時,也是詩性主體,而這在某些對毛澤東的評價中是顧及不夠的。在闡述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當代價值問題時,中國人民大學陸貴山教授說,還是要從功能與性質的角度來看文藝與生活、文藝與社會歷史、文藝與人文的關系,這三塊不能分割。毛澤東關于文藝反映生活與改變生活的思想并未過時。我們現在的改革開放成就很大,隨之也帶來許多新的問題,文藝應該去反映,去促成其改變。遺憾的是真正能夠面對現實的有深刻穿透力、震撼力的作品太少了。以人為本很好,但以什么人為本,這個問題在文藝界并沒有很好地解決。新疆師范大學高國雄教授以《毛澤東之后的毛澤東文藝思想》為題,廣西師范大學朱壽興教授、廣西自治區委黨校陳學璞教授、河北師范大學孟新東副教授就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生命力、堅持“三貼近”與繼承“三深入”、《講話》的民本立場等問題也在會上作了發言。
作為一個與毛澤東文藝美學思想相關的議題,一些與會學者還就當代中國“實踐美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辨析。山東大學馬龍潛教授說:“新實踐美學”表面上重視人類實踐,實際上與唯物主義的實踐論漸行漸遠,在一定意義上改變了原先的實踐論美學,動搖了真正實踐論美學的根基,它的要害在于將認識論偷偷地轉換成了本體論。他們把實踐說成是世界的本體存在,這是大可值得懷疑的觀點。北京大學董學文教授說:當年有學者提出“由馬克思回到康德再向前進”,把所謂“實踐美學”講成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到底能否成立,至今仍是個問題。站在這樣的“代表人物的肩上”,把“實踐美學”推到“實踐存在論美學”,更是令人疑竇叢生。“實踐”的含義在馬克思那里是有定性的,是和“理論”對應的概念。而“實踐存在論美學”卻將“實踐”規定為“人的感性活動,是人的現實生活過程”,似乎相思、感受、臆想、思辨都成了實踐活動,這就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的原義了。在“實踐本體論”流行的年代,人們就已經注意到它取消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歷史科學”性質。“實踐存在論美學”更多地帶有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味道,強調人性主體的主觀性和經驗性,這就比“實踐本體論”在后退的路上走得更遠了。“實踐存在論美學”論者聲稱已“突破主客二元對立的認識論,轉移到了存在論的新的哲學根基上了”,這樣的美學建構,就很難稱得上還是馬克思主義美學了。上海社科院馬馳研究員說:“實踐”概念是馬克思沿用的古典哲學的概念,1848年之后,他就很少再用這個概念了,后期馬克思的“勞動”,從含義上說就是早期馬克思的“實踐”。這個情況許多學者都談過。馬克思的貢獻在于“不是意識決定存在,而是存在決定意識”,即把“實踐”僅僅理解為物質生產勞動的實踐。現在有些美學教材的編寫者把“實踐”概念寬泛化了,變成了現象學的美學或存在論美學觀,就已經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了。
在本屆年會上,大家討論了有關新世紀中國文藝學建設的問題,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會長劉中樹教授就如何深入推進新世紀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談了自己的看法。山東師范大學周波教授、中南民族大學胡家祥教授,論述了當代文論建設中的“本土化”問題,強調重鑄中國文化精神,以本土文化為基點進行跨文化的整合創新。胡家祥提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文藝理論。這既是我們現實的精神之需,也可能就是對世界的貢獻。中南大學歐陽友權教授和禹建湘博士后,都談到網絡文學方面的問題,將網絡文學與文藝的大眾性、民主性聯系起來,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文藝思想分析這一文學現象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山西忻州師范學院的劉淮南教授重新提到文學性與政治性的問題,浙江作家協會作家金學種提到政治變化與當代文藝思潮的問題,山西忻州師范學院王君梅副教授提到政治抒情與生存的敘事問題,河北師范大學周進祥教授提到現實主義的問題,吉林大學張錫坤教授提到文藝理論與文藝現實的問題,重慶文理學院劉國銘教授提到理論研究的普及與提高的問題。
研究會副會長、河北師范大學教授曹桂方在閉幕詞中總結道:本次年會的特點是會員的參會熱情高,會議發言具有相當的學術含量。對60年來特別是30年來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狀況做出了全面的回顧和總結,也找出并分析了當前文藝理論學科中存在的問題,為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