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麗 鮑遠福
2009年6月26日至28日,“消費主義文化與當代文藝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安徽新華學院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安徽新華學院人文藝術學院主辦,安徽省延安文藝研究會、安徽省比較文學學會和安徽教育出版社協辦,來自安徽省文聯、社聯、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阜陽師范學院、宿州學院和東南大學等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消費主義文化形成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歐美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社會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都市社會中也出現了消費主義文化,文學藝術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大眾消費的對象。與會代表對國內外文藝理論研究的現狀、消費主義文化對當代文藝發展的影響、左翼文藝精神在消費社會的傳承等問題深入地交換了意見。研討會上,不少與會者主張從宏觀上梳理消費主義文化與當代文論的關系。《合肥學院學報》主編劉躍平教授指出,消費主義文化代表的是一種從個人到社會群體的認同方式,學界需要對消費主義所倡導的“感官文化”和“娛樂至上”原則有所警醒。安徽省文聯的王靈均對“小資”這一獨特群體進行了文藝現象的透視與思考,他認為小資文藝的特征有:題材內容多是表現大都市白領階層的男歡女愛、瑣細生活,精美的藝術形式,病態的發泄,趨同于大眾文化等等,使得其與消費主義時代相得益彰。安徽新華學院大眾文化研究所所長鮑遠福在發言中指出了在數字化影像主導的時代,消費主義文化已經從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的爭論中產生新變,它越來越和現代大眾傳媒融合到一起,成為一種新“烏托邦”精神的載體,賦予廣大草根群體對抗規訓社會的力量。數字化、虛擬現實和互聯網的普及,大眾的消費行為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再作為“沉默的大多數”受到意識形態霸權的操縱,大眾的文化消費行為演變成一種自發的抵制。安徽新華學院中文系主任張器友教授提交的論文《日常生活的審戔呈現》探討了消費主義文化對當代文藝建設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力,他認為,當下盛行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及其“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擴大了文學藝術表現的范圍,拉近了文學與大眾日常生活的距離,從而為最廣泛的大眾接受提供了便捷之路。但是,它的消極面在于刺激人的單一的物質欲求,放逐高尚的道德理想,消解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把人導向“單面人”。這種負面的文化癥侯和審美癥侯所顯示的是文學的資本化,“人學”的異化。東南大學博士生張澤鴻對消費主義文化這一命題的成立與否提出了理性的質疑,認為在當下中國的文學發展現實中,談論消費主義似乎為時過早,因為經濟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了國內各地區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尚不明朗,應謹慎對待。安徽師范大學方維保教授認為對大眾文化和消費社會應該進行辯證分析:一方面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的崛起為大眾社會制造了一種夢幻,其中有道德和操守的淪落,一些知識分子也出現社會責任感的喪失,追求所謂的娛樂至上原則;但另一方面,從文化背景的定位上來看,消費主義文化來自于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消費行為,它與當下中國社會的現狀之間還是有所差異的,中國是否已經全面進入“消費社會”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夏國荃認為,純粹宣揚消費主義的文藝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他熱切期望有良知的文藝工作者不要去喧囂消費主義,希望他們創作那些能夠塑造偉大靈魂的作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藝作品。
安徽省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吳家榮教授論析了,消費主義文化與當代文學創作的“頹廢主義”之間的關系,他指出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的興起已經促使文學從創作到接受的過程呈現出低俗化傾向,文學創作和接受開始受制于經濟杠桿的約束,傳統的價值觀與道德準則在文學消費成為一種“產業”的狀態下被徹底顛覆。文學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成為一種世俗化、平面化、粗制濫造,在語言上帶有感官刺激和下流挑逗的怪胎,所以應該抵制這種消費主義文化所帶來的“頹廢主義”,對當下的文藝創作進行規約。使之在精神內涵上有所收斂,重新回歸文學創作的正途。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楊四平教授的發言也頗具代表性,他從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自身著手,闡述了在消費主義文化的喧囂語境中,文學自身的獨立性與求索性。他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學創作應該堅持自主性與公共性相結合的原則,消費主義文化的語境使得當下的文學研究呈現出自主性的偏差,要克服個人主義的思維定勢,要有歷史與社會的眼光,要建構一種新的知識視野,要有大眾文化理論批評的武器,還要有制度化的保證,確保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自主性與公共性。而安徽新華學院人文藝術學院新聞教研室主任柴巧霞認為,在消費主義社會中,受眾的閱讀行為被“異化”,閱讀成了一種文化消費,受眾的閱讀目的從獲取新知轉變為消遣娛樂,不能靜下心來進行深層次閱讀。巢湖學院中文系褚春元博士指出,消費主義在影視劇創作中“異化”了消費欲望,走進了玩弄歷史、玩弄審美的誤區。應該推崇一種新的“三結合”來對待當下的影視劇創作,即藝術創作與唯物史觀相結合,藝術虛構與歷史真實相結合,藝術消遣與寓教于樂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文藝作品。
此次研討會上,大家對消費主義文化與左翼文藝傳承的問題進行了熱情洋溢的發言,認為消費主義時代,更應該堅持左翼文藝思想,左翼文藝思想應該是有所傳承而不是受到消解。安徽大學劉秉書教授的發言以《藝術生產為了人民大眾,藝術消費面向人民大眾》為題,指出文藝創作要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為人民大眾生產具有審美精神的文化消費產品,并創造出懂得欣賞美的人民大眾。新華學院中文系主任助理吳海紅老師,從左翼作家葉紫的一部典型的知識分子文本《星火》的“跨文本解讀”著手,探討了小說和電視兩個文本中農民革命的歷史性與當下性、女性命運與社會解放、跨階級敘事策略的矛盾性等內容,她指出,《星火》的電視劇本改編表現出知識分子話語敘事空間在消費主義文化背景下的挪移,“左翼話語”的出路在于使主流意識形態與樸素的民間價值觀達到一種柔性的調和。霍山縣交通局的張宏雷先生則嚴厲抨擊在文藝領域一些打著娛樂的旗號+不問高雅與低俗,以消磨時間甚至低級下流為目的文藝作品,否定了作品厚重嚴謹的內容,忽略了作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只顧眼前利益與自己享受,作品像手紙一樣被消費之后扔進垃圾堆。他強調文藝工作者是因整個社會的需要而創作的,而左翼社會主義文藝工作者,應當自覺拋棄消費主義的文藝觀,有責任有義務堅持發展和傳承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思想,發揚“五四”精神,創作出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歷史意義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