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燕誼
我們有時候寧愿面對批評也不愿意面對的贊美,因為批評者似乎都是坦白和直率的,而贊美者卻可能戴著我們無法讀懂的面具,于是面對贊美變得不那么舒服了。
是什么讓你無法好好享受贊美
有的人覺得接受別人的贊美是在接受精神上的施舍,有的人覺得接受虛偽的贊美就像個被騙的傻瓜,還有的人認為毫不推辭地接受贊美顯得太過于自信……到底是什么讓你無法好好享受贊美?
害羞
余暉今年35歲了,從小到大都沒有特別優秀過,覺得自己大概就這么普普通通地過一輩子吧,有時候遇到人說幾句恭維話或者贊美話總是讓余暉特別坐立難安,只能在那兒害羞地傻笑,沉默讓原本和樂的氣氛變得尷尬,于是余暉更加不知道如何來收拾這種場面了。接受贊美對于余暉來說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她寧愿躲開。
透視:贊美會讓一個人變得自信,但是不自信的人卻又羞于接受贊美,她們覺得自己并沒有別人說的那么好,或者害怕別人覺得是一個驕傲自大的人。
多疑
楊光是一位精明干練的女強人,父親也位居高職,從小就聽到了太多父親的下屬們對于父親,甚至對她的恭維。她總是用理性的思維來看待一切。分析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后面的真實目的,這讓她無法真正地享受贊美。她總是在想,這個人是想從我這兒得到什么嗎,或者她這么做是想要彌補什么嗎……輕易接受別人的贊美讓她有上當受騙的感覺。
透視:太多的理性讓我們無法感受到許多快樂,贊美也是一種社交手段,也許并不是發自內心,但是也不見得就心懷惡意,如果因噎廢食,否定一切贊美就不值得了。
敏感
孟蘭這個人,對什么都一絲不茍,自己的地方永遠都一塵不染,對人對事都有著很高的原則性,就連對待別人的贊美都很挑剔。例如,新來的男同事贊美她身材好,她覺得對方輕浮,女同事贊美他老奔體貼。她覺得別人太關注她的家庭……她把贊美也分成了三六九等,帶著評判的眼光。
誘視:有時候別人的贊美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或者審美觀,但是用感激來對待贊美比用評判顯然更加合適,這些贊美能夠讓你發現那些被你忽略了的美好。
去掉贊美的刺
沒有贊美我們很有可能將一事無成,因為這樣,努力就是失去了它們的價值。贊美也會偶爾讓我們感到坐立難安,變得好像玫瑰花一樣,雖然美麗,可是帶著刺,如何能在享受到贊美的時候去掉那些刺呢?
安慰型贊美
我們希望自己在達成目標過后受到贊美,但有時候我們在沒達成目標時也會受到贊美,這讓我們感到尷尬。
許多人都有著這樣的經歷,小時候父母說如果考到90分就給我們買想要的玩具,可最后我們只拿到了85分,媽媽有些失望地看著卷子,但再看看你難過的小臉,也就不忍心再說些喪氣的話了,于是安慰著說:“寶貝啊,其實你已經很棒了!”無論是多么鼓勵的字眼,我們還是可以聽到這其中難掩的失望,于是無法去體會贊美的滋味。
●另眼看贊美:
成功并不一定是100%的:可能經過努力后,你并沒有達成目標,但是你卻離目標更加接近了,你可以把這看成是60%,或者80%的成功,所以你并不用為受到贊揚而不安。
他們認為你還有潛力:他們認為你還有繼續向前走的可能性,心中的期望仍然大干失望,不想讓你灰心和喪氣,這種鼓勵也是對于你的潛在能力的贊美,你要做的就是把潛力變成實力。
獲益型贊美
有時候我們犯了錯誤,或者明明存在著不足,可是還是得到了關于其它方面的贊美,于是感到忐忑不安,開始懷疑對方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盤,捉摸不清。
前美國總統柯立芝有位漂亮的女秘書,可是卻常常在工作中表現得粗心大意,不過柯立芝并沒有責怪她,反而對她說:“你今天很漂亮,這樣打扮適合你這樣年輕漂亮的小姐。”美麗的秘書先是不知所措和受寵若驚,然后聽總統接著說:“希望你的工作像你的人一樣美麗。”秘書立即明白了總統的意思,開始努力工作,很少再犯粗心的錯誤了。
●另眼看贊美:
刮胡子前的肥皂水:上了一層肥皂水再刮胡子就不會傷到皮膚了,在指出一個人的錯誤前,贊美就像是那層肥皂水,讓對方既不會受到傷害,又可以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提升你的價值感:對方對你的贊美是真心實意的,你在某一方面的確很優秀,對方想通過贊美你的優點來提升你的自我價值感,并且把這種自信和鼓勵運用到其它方面,把事情做得更好。
功利型贊美
你覺得自己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或者才能,可是對方卻一直贊美你,你會懷疑對方是否誤解了什么,或者你無形當中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想要開口告訴對方,你并沒有他想的那么好。
有美國心理學家在一所小學里做了這么一個實驗,他們隨機抽選了一些小學生,并且用贊美的語氣告訴老師這些孩子的潛力有多么大。8個月后科學家再回到這所學校,發現這些被“莫名其妙”地贊美了8個月的學生最后真得表現得比其他人要好,老師們也樂于用贊美來換取學生的進步。
●另眼看贊美:
皮格馬利翁效應:用贊美、信任和期待來達到目的,進而改變個人和團隊的成功。如果你覺得自己受到了“莫須有”的贊美,那么有可能對方在從你身上期待著什么,例如丈夫會贊美不愛做飯的妻子廚藝高超等。
了解對方的用意:就算對方是為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來贊美你,如果你自己也可以從中獲利,那何樂而不為呢?我們提前享受到了贊美,于是會更加有動力,如果對方是我們重視的人,我們就盡力達成他的期望,不讓他失望,但也不必有太大的壓力,盡力做好就行。
虛偽型贊美
因為身份關系,我們可能會不確定對方對我們的贊美是否出于真心,甚至這里面還又可能含著惡意,而且面對表面上的贊美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反應,是笑著接受,還是立即戳破呢?
你或許因為你的特殊身份而獲得贊美,例如你是公司領導的親戚,或者有人需要獲得你的幫助等等,因為利益關系,他們可能并沒有從內心真正地看到你的好,甚至對你有敵意,但是仍然把這些情緒都掩藏起來,滿口的贊美,不過他們的行為常常與他們的贊美不符,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他們又詆毀你,嘲笑你,讓你覺得十分可怕。
●另眼看贊美:
別讓自尊動搖:面對這些虛偽的贊美,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自身價值,其實不真心的贊美并不一定代表你的這些優點不存在。你完全不需要因為他人的虛偽就去——否定自己的價值所在。
多方聽取意見,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的行為是否需要改正,你可以詢問一些和你沒有利益關系的人的意見。分辨贊美真誠與否還能夠幫助你提升人際關系,讓你知道在什么時候能夠坦誠相對,在什么時候需要保護自己。
你真的會接受贊美嗎
很多人都覺得不論是什么樣的贊美,接受起來都有些為難,他們把這看成是對方在精神上給予的一種施舍,覺得接受有一種負擔,為了要減輕這種負擔,他們有意或者無意地去貶低對方的贊美,好讓自己舒服一點,可是這卻會引起對方的反感。讓
我們來看一看什么樣的接受方式會讓對方掃興吧。
◆過于謙虛型:一天你在街上遇到好久不見的一位熟人,她贊美道:“好久不見,你看起來又變漂亮了!”你這時候回答:“有嗎?我還覺得自己胖了呢!”
或許你是不好意思接受這樣的贊美,但是這種謙虛卻會讓對方尷尬。讓她看起來像個虛偽的說謊者,其實你只要大方的感謝她,并且也對她表達出相應的贊美就好,這是互相表示好感的一種社交方式,就像握手或者擁抱一樣。
◆無所謂型:同事看到你今天的外套,說:“這件外套真好看,肯定很貴吧!”你想表現得低調些,于是無所謂地說:“這件啊,也不是什么好東西,我都買了好幾年了。”
不論對方是真心實意,還是假情虛意,這樣回答無疑打擊了對方的積極性,讓她有些下不來臺,感覺自己是熱臉貼了冷屁股。你可以表示,自己也很喜歡這件衣服,或者至少別讓對方覺得她的贊美是“錯誤”的。
◆高傲型:你的作品獲獎了,同事向你表示祝賀和贊美,你卻說:“我也很意外,這只不過是我花了幾個晚上趕出來的,只能說太幸運了。”
別人努力都得不到的東西你得到了,可你還強調自己不費吹灰之力,這顯然只能招來嫉恨。你需要適度地表現出對于獲獎的榮幸,還可以提一提別人對這個獎項的貢獻,例如同事的協助,前輩的建議等等,這樣會讓你的對手更容易接受一些。
Tips
接受總是沒錯的:高雅和大方地接受贊美并不會讓你看起來顯得驕傲自大,因為接受贊美就是對贊美者最好的一種回饋,這會讓你們之間的交流氣氛變得活躍,如同給原本干澀的交流加入了一些潤滑劑,即使你是懷著謙虛的心態拒絕了對方的贊美,也會讓她感到尷尬,甚至讓她覺得你并不值得獲得她的贊美和好意。給對方一個親切的微笑總是不會錯的。
學會享受贊美:有時候我們需要以自我為中心,我們總是在學習和研究這個世界,常常忽略了自己,而接受別人的健美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體會贊美是一種完全屬于自己的感覺,這讓你覺得自己是被重視的,你周圍的空氣突然變得甜美清新起來,其實這時候的你不應該使勁地憋住氣,而是要大口大口地呼吸,這樣會讓你整個人都交得可愛起來,對自己更加有自信,對別人更加友好和感激。
減肥先從大腦開始
我們聽過無數次,想要瘦下來就需要吃得少,動得多,每次面對一桌子豐盛佳肴的時候,也告訴自己說一定只能吃到7分飽,可是手和嘴卻總是不聽大腦的指揮,還是把胃給塞得滿滿的才罷休。其實這種大腦和行動脫節的現象常常發生在大腦額葉受到損傷的病人身上,麻省理工學院的腦神經學家Hans LuKas Teuber發現,此類的大腦損傷會擾亂我們的決定和行為。讓我們連很簡單的要求都無法達到,脫抑制性行為就是一個明顯的特征,這些行為是建筑在沖動上,而非思考上的。
然而有時候大腦即使沒有受傷也會出現一些官能障礙,例如,我們能夠判斷出到底該吃多少,該運動多久才最好,卻仍然吃得太多,動得太少,這是一種神經上的失調。那些長遠的目標,例如塑造健美的身材,總是被眼前的沖動和誘惑給打敗,例如一鍋香噴噴的肉湯。因此,對于某些人來說,減肥計劃并不僅僅是低熱量食譜而已,實質上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種大腦功能的修復計劃,你需要給大腦也來份健康食譜。你除了知道肥胖會給你帶來心臟病、糖尿病以及癌癥等等,你可以為大腦找到一些更原始的動力,例如自尊心。試想一下,如果你吃下這只雞腿,你會多出多少脂肪,然后穿上你新買的連衣裙時看起來有多可笑,這可能比增加患糖尿病的幾率讓你覺得更加可怕。
喜愛社交的人更容易當父母
最近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心理學家們做了一個調查,他們比較了2000位芬蘭青年9年前與9年后的生活情況,結果發現,那些熱衷于社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孕育下一代。調查負責人說,似乎熱衷于社交的人更能夠體會到親子關系所帶來的魅力。成為父母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社交機會,例如需要與更多的家庭成員進行更多的交流,需要與其他臻子的父母打交道等等。這些生活上和社交上的改變能夠滿足一些性格外向的人的社交需要,他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除了享受孩子本身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還能夠享受到更多的社交樂趣。
反過來,成為父母也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一開始就外向的人,會因為家庭成員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外向。然而一開始就內向的人。卻會變得越來越內向,這有可能是因為內向的人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照顧家庭上,所以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維持和拓寬社交范圍。一般來說,成人的性格都比較穩定了,可是如果他們新接受了一個非常具有滲透性的社會角色,那他們的性格還是可能會改變的,作為父母,孩子的吃喝拉撒,一舉一動當然都滲透入了他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