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對于中國而言,面對這波“去全球化”浪潮,應保持足夠的警惕和謹慎。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應旗幟鮮明地反對保護主義思潮的蔓延。
中國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汽車產品和肉雞產品啟動反傾銷和反補貼程序,由于美國總統奧巴馬于9月11日就對華輪胎特保案做出了不利于中國的決定,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3年的特保措施,而中國“雙反”的這兩類產品進口額約20億美元,與中國輪胎對美出口額大體相當,中國的這項舉動實際上是對美國的貿易報復措施。
雖然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在理論上也是一種可供選擇的反制措施,但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曠日持久,且“玩弄”世貿規則的技巧往往對實際結果影響巨大,因而對貿易保護主義者威懾不足。
從既往歷史看,部分是由于一些客觀原因,部分是出于“和為貴”、“和氣生財”的民族傳統信仰,加之我們在處理對外關系中奉行的所謂“韜光養晦”策略走了極端,中國這個數一數二的貿易大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最大的受害者卻是名列前茅的貿易報復小國,很少實施貿易報復或其它反制措施。
以中美經貿為例。1972年《上海公報》恢復中美貿易關系后不久,美國就開始對中國商品施加各類限制措施,1980年代以來幾乎年年都要制造多起對華貿易爭端,但中國迄今只是在1983年實施過一次貿易報復,因美國從1983年1月開始單方面限制進口中國紡織品,中國宣布以不購買美國棉花、大豆、合成纖維和減少谷物購買量為報復。假如貿易伙伴國內保護主義勢力挑起對華貿易爭端,損害中國利益,自己卻不用因此付出一點代價,那么,在貿易伙伴國內肯定是保護主義勢力更能吸引公眾跟從,主張對華自由貿易者形單影只。由于中國在對外貿易爭端中極少采取貿易報復措施,已有不止一個國家的保護主義勢力在主張對華貿易保護時提出這樣的理由:“既然我們限制進口中國商品,中國從我們的進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那么,我們為什么不限制中國商品?”在以前的韓國限制中國大蒜、大蔥案中,也正是因為中國宣布了限制進口韓國手機等商品的貿易報復清單,雙方才得以迅速達成妥協。
為提高效率起見,貿易報復的對象應當優先選擇對國際經貿規則影響力大的國家,特別是美國,因為這樣可以對其他貿易伙伴國內蠢蠢欲動的保護主義勢力構成足夠警誡,對小國貿易報復則不具備警誡作用,局部貌似省事,從反貿易保護主義全局來看則事倍功半。從輪胎特保到6月份的10天內便對中國鋼鐵產品連續發起3項“雙反”調查,再到對中國紡織品磨刀霍霍,充分說明了遏制美國保護主義勢力道德風險的緊迫性;不少別的國家也在醞釀對華貿易限制,進一步提高了警誡各國保護主義勢力的必要性。由于美國對華輪胎特保措施的理由完全站不住腳,甚至此舉名義上要保護的對象——美國輪胎產業也一面倒地持反對態度,而美國對汽車產品和禽肉出口的補貼證據世人眾所周知,選擇輪胎特保案作為突破口是適當的。
在經濟嚴重衰退的大背景下,保護主義正在美國民眾和政界獲得越來越大的市場,微軟計劃裁員時,一位美國國會參議員就曾致函微軟執行長巴默,要求微軟先裁外國人。如果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大行其道,并最終擴散到全球范圍,這顯然會使嚴重依賴外需的中國經濟置于更為惡劣的環境之中。
對于中國而言,面對這波“去全球化”浪潮,應保持足夠的警惕和謹慎。作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應旗幟鮮明地反對保護主義思潮的蔓延。中國應堅持全球化戰略,高揚自由貿易理念。在發達國家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金融貿易保護主義行動之時,要對這種保護主義可能釀成的全球性危害保持極高的警惕性。中國不應沉迷于國內經濟“獨秀于林”的幻想,如果保護主義全面泛濫,全球經濟的復蘇將遙遙無期,中國沒有能力,更不可能幻想做全球經濟的救世主。
中國需要在奧巴馬執政初期及早遏制其潛在貿易保護主義傾向。西方代議制民主政體本身就更容易使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取得與其實際經濟實力份額不相稱的政治能量,美國憲法將對外貿易政策決策權授予國會,這種體制使得美國那些主張貿易保護主義或貿易問題政治化的利益集團比在行政主導的國家更容易左右國家貿易政策走向,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更刺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道德風險惡性膨脹。而且,由于在執政的不同時期對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需求程度不一樣,奧巴馬在未來的保護主義沖動可能增強。奧巴馬頂著在競選造神運動中取得的光環入主白宮,與公眾的“蜜月期”尚未完全結束,支持率之高一度創造了歷史紀錄,所以,近期內他無需太過依賴貿易保護主義勢力的政治支持。然而,隨著造神運動的光環消失,隨著“蜜月期”流逝,他的支持率必將趨向下降;如果他的政治支持流失到一定程度,他尋求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支持的內在沖動就會大大增強。如果在現階段他就訴諸保護主義措施而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這對于他的潛在保護主義傾向將構成何等激勵,可想而知。
從已采取的措施來看,中國政府力圖向外界表明自己依法行事的意愿,而且希望將爭端控制在一定限度以內,因為政府官方聲明并沒有采用“貿易報復”的名義。而且,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等相關程序也可以給對方創造進一步冷靜思考、采取理性措施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中國正式就此訴諸世貿組織,按照爭端解決機制的步驟,第一階段就是磋商,即使成立專家小組之后,也可以在任何時候開始斡旋、調解和調停。至于能否把握機會,取決于貿易伙伴自身。
責編許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