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澤
“民主黨內部有一個專門致力于解決日本戰后各種遺留問題的‘戰爭遺留問題處理工程。作為其組成部分之一,我參與設立了旨在解決中國勞工賠償的‘中國勞工問題小委員會。希望隨著新政權的開始,靖國神社、慰安婦和戰爭勞工賠償等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現年66歲的細川律夫曾7次當選日本眾議員,出身律師的他作為舊社民黨議員參與了民主黨1996年9月的創建,現任民主黨常務干事、“日中21世紀會”事務局長等職。作為民主黨內的“知華派”,不久前在與訪日的中國副外長武大偉談話時,細川議員表示希望在民主黨政權下能夠“根本解決日中兩國間的歷史認識問題”。9月11日下午,筆者就此話題專程采訪了細川先生,限于篇幅,以下呈現的均為細川的答問內容。
“我們(民主黨)比自民黨更重視亞洲外交,這里面的重中之重就是對華關系。基本原則是在延續‘戰略互惠關系的基礎上深化和明確其內涵,進而建立更高層次的緊密關系。”
“日本對華政策中最受兩國關注的問題,一個是臺灣問題,一個是歷史認識。自民黨執政時期,這兩個方面出現過一些偏差,引發了兩國間的諸多矛盾。在這兩個方面,民主黨的態度明確。對臺灣我們的立場始終如一,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絕不支持臺灣獨立。同時也希望兩方的民間交流能夠更緊密地發展。而在歷史認識方面,我們很早就提出要修建不帶有特定宗教背景的國家追悼設施以取代靖國神社。政權開始運作后,這一構想很快會付諸實施。而且,鳩山代表也表明了反對參拜靖國神社的立場,我想靖國神社問題不會成為今后日中關系發展的障礙。”
“對于其它歷史遺留問題,例如慰安婦和戰爭勞工的賠償等,我們(民主黨)也一直采取比較積極的態度。民主黨內部有一個專門致力于解決日本戰后各種遺留問題的‘戰爭遺留問題處理工程。作為其組成部分之一,我參與設立了旨在解決中國勞工賠償的‘中國勞工問題小委員會,與其他幾位議員共同舉辦學習會,在民主黨內部為戰爭勞工的輔助金訴訟爭取更多支持。此前,我作為國會議員還參觀過天津市的‘在日殉難勞工紀念館。我認為,這個問題必須認真面對,只有這樣日本才會獲得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真正認同。日本的戰后處理問題并沒有完結,這些問題隨著新政權的開始,我希望能夠得到一一解決。”
“關于對華政策,民主黨內當然也有‘強硬派。但深化兩國友好關系是民主黨的主流意見。而且,鳩山代表非常重視發展對華外交,在最終決策過程中會采取明確的立場,這一點毋庸置疑。”
“至于聯合政權中各個黨的意見分歧,更沒有必要擔心。每個政黨都有自己的存在意義,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反過來說,如果所持的政治觀點雷同的話,那不如合并起來一起進行政治活動好了。政權運作時,各黨可以代表不同階層的國民意見在‘閣僚委員會中進行共同討論。只要掌握‘求同存異的原則,絕不會影響到政權運營和國家決策。無論怎樣,作為執政黨的民主黨,對華政策不會發生重大轉向。”
“說到我個人的政治理念,可以歸結為‘公正政治和‘共生社會。后者包括很廣泛的內容,從國內各社會階層到與身體障礙者的共生,到人類與自然的共生。國際政治中也同樣,特別是對亞洲各國,在認識到價值觀和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從對等的立場展開外交,這是日本與他國的共生。日本國民與在日外國人的共生也是其中的一個內容。”
“從保護外國居民人權的角度,我推動修改了外國人管理規定。例如,提高生活便利性,取消特別永住者證明書的攜帶義務等。通過改善在日外國人的生活、工作、教育等環境,來促進在日外國人被作為本地區一員接受,實現日本人與在日外國人的和諧共存。”
“作為民主黨‘日中21世紀會的事務局長和非營利組織‘日中友好交流推進協會的理事長,推進日中友好一直是我的重要政治觀點之一。我和中國相處了幾十年,中國每年都在變化。但對中國的印象,特別是與中國各界朋友的友情始終沒有變化。這些年,日本國內出現了一些宣揚中國威脅的論調,這主要是源于對中國經濟、軍事發展的擔心。這種觀點多半是出于誤解,事實上,中國經濟長足發展,日本也從中受益。但同時,中國也應該在信息公開方面做一些改進。無論怎樣,日本和中國最終應該處于相互扶助的關系中,這是我始終如一的觀點。”
“真正的民主主義制度是通過政權更迭推動社會發展的,日本雖然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民主黨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隨著經濟發展和全球化的推進,中國是否也應該在議會、選舉等民主體制上做些改革?這樣,我們會在更多領域內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