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
坐滿百余名學生的教室內,十幾臺筆記本電腦顯得特別“扎眼”,有人在瀏覽網頁,有人下載電影或網絡聊天,這是一所高校思想政治課上的情景,教育問題讓人深思。
坐滿百余名學生的教室內,十幾臺筆記本電腦顯得特別“扎眼”,有人在瀏覽網頁,有人下載電影或網絡聊天。認真聽課的學生屈指可數,大多數不是睡覺就是在看英語書。這是4月中旬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一所高校思想政治課上的情景。
這樣一堂面向不同年級不同院系學生的思想政治課,并沒能引起多少學生的興趣。類似這般的沉悶氣氛,在部分高校的政治課上已經司空見慣。
“學生不歡迎,老師沒興趣”,一段時間以來,這已經成為一些高校“兩課”的一種常態。
來上課僅僅是因為怕點名!“現在的思想政治課太難上了,我們老師感到很茫然,甚至很痛苦。”北京某高校一名教師表示。年輕教師陳華(化名)為此專門投書本報。他在信中提及一件事情:“寒假剛過,我在給大學二年級學生上第一堂課時,首先問他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沒想到,問題剛提出,就傳來一陣笑聲。我向講臺下面望去,發現一名女生正翻著白眼看著我,臉上帶著嘲笑的神情,還有幾名學生臉上也帶著無所謂的樣子。”
他在信中還說,下課以后,一名學生匿名用英文給他寫了幾句話,大意是:我要享受生活,做我認為對的事情,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我只做我的,讓別人去說吧。
這讓他頗為不安。那天夜里,他失眠了,想了很久。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不能對這樣的事情無動于衷。
作為一名高校政治課老師,他有責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令他尷尬地是,學生似乎并不買賬。他所帶的研究生到課率很低,趕上年級評課的時候,學生才不敢缺課。
4月18日下午,在這位老師面向大二學生的政治課上,學生大多各干各的:前排的一名女生在睡覺,還有人在做英語作業或聽著MP4,后排傳來吃零食的聲音,旁邊一名男生正百無聊賴地翻看小說。只有老師說要提問時,學生們才慌忙翻出課本。
一些到課的學生表示,來上政治課不為別的,只因為怕點名,“缺課被抓的話會影響期末成績。”
清華大學人文科學實驗班一名姓周的同學說:“一門課是否吸引人,老師的因素占到了50%以上。講的有意思的老師,大家還是愛聽的;而一個水平一般的老師,自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一名學生在寫給教師的信中說:“在我近十年上政治課的感受中,我沒有從政治課或政治老師那里得到能鼓舞自己、激勵自己的東西。在初中,由于中考沒有政治這門課,我們初中的政治課時間幾乎被主課占滿了,政治課老師的樣子我完全記不得了。在高中,我曾遇到一位很年輕的政治老師,她的青春與朝氣十分感染大家,因此我那學期的政治課上得很好,至今仍清楚地記得她教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知識。上了大學,我上了一系列政治課,我悲哀地發現,大學里只靠分數衡量學生的現象比高中還嚴重。難道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僅僅是靠那幾分能衡量的嗎?”
畢業于武漢某高校、現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究生的崔姓同學也說,記憶中他在本科時很不喜歡上思想政治課。“我想是因為理論沒法聯系實際吧。老師講授的知識太過理論化,考試模式太死板,一到期末我們就背書應付考試,完全靠短期記憶過關,之后就全都忘記了。”
上海財經大學曾對700名在校大學生就有關“兩課”教育教學的心理感受,進行了無記名的問卷調查。在談及心目中的理想教師時,學生們認為首先要有“人格魅力”,其次要“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注重與學生的溝通”。
影響學生對“兩課”興趣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老師講課缺乏互動。北京某大學中文系一位大三女生說:“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把思想政治課當成自習課來上的。大班教學,一兩百人在一間大教室里,老師和學生之間很難做到雙向互動。”
這一點在記者旁聽的某高校的政治課上得到了證實,百人的大課,一名教師拿著話筒講,偶爾點點名,但只能說“第幾排第幾個”。往往大家數了一陣后,才有同學慢慢站起來。
這名教師一個人講得久了,可能覺得有些異樣,就說:“話筒怎么這么悶啊,我要是歌唱演員用這個話筒唱肯定砸了。”他大概想活躍一下氣氛,可并未引起學生的反響。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