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精妙的提問,猶如微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它能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波瀾迭起。但是,在教學中許多教師因種種原因,提問不是太寬,就是太窄;不是太深,就是太淺;大大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重視提問的策略性,為學生提供探究性的學習情境,必定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而精的問題,能激發學生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的有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是積極的、主動的,還是消極的、被動的。因此,在設置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巧妙,只有這樣,在教學中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掘學生的潛力,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記得那次聽課,有老師教學《半截蠟燭》,讀過課題后由回憶學過的詞引入文本,就設置了一個非常巧妙的問題:你能用“絕密”與“絕妙”兩個詞把這個故事說成一句話嗎?把長長的一整篇課文用一句話來詮釋、總結,這樣的問題非常新穎,同時又有一定難度,能撥動學生心弦,吸引他們深入課文。
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么巧妙提問就好似撩撥學生興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費力的一撥,卻產生了“錯綜見義,曲折生姿”的功效。
二、難易適度的問題,能增強學生信心
問題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引發思維的出發點。對于課堂上的問題,必須是經過認真推敲,要考慮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我們常說“一堂課要讓學困生吃得飽,優秀生吃得好”。問題的難易設計也應該是全面考慮的:過于淺白則沒有思考的余地,“好不好,對不對”之類泛泛而平庸的提問,往往追求表面上的形式熱鬧,而沒有任何思考的價值;太過深奧,會讓人難以琢磨,無從下手,也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位教師曾教學《放棄射門》,問題的設置新穎獨特:“一場如此重要的比賽,福勒竟然兩次放棄射門,你認為他這樣做值嗎?”“現在進行現場辯論賽,小組合作,要求用事實說話,找出能證明自己觀點的句子。”這樣的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有一定的梯度,一般學生通讀全文后,可能就是一種直覺,認為是“值”或是“不值”。再通過小組合作,由優秀生帶領啟發,找出文中具體的句子,以證明自己的觀點。這種由問題引發的辯論、總結,不僅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又面向了全體學生,點燃了他們思維的火花,彰顯了學生個性,此乃一舉兩得,確實妙極。
三、增進互動的問題,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朱永新教授曾說過:“理想的課堂應該是充滿自由氛圍,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在互動中學習的。”語文以它特有的人文與工具合二為一的性質,要求每個語文老師引領孩子們積極主動的學習。如我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對于雜草們“不由分說”、“團團圍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等詞,并不要求他們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而讓他們通過上臺表演,在表演的動、聽、看、悟中輕松地解決,學生學得自由又牢固。
課堂上的“互動”,并不局限于師生問答,也包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接納和傾聽等。多姿多彩的互動,常常能掀起學生的感情波瀾,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強烈欲望,促使學生帶著問題去“走進文本”,又帶著問題走出文本,走進生活,這樣的互動,才能由封閉的課堂走向開放的課堂,在民主、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把小課堂引向“生活語文”、“社會語文”的大課堂,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人教版第十一冊《積累應用四》中的“讀讀背背”,積累了一些含有方位詞的成語,學生對這類趣味性的成語情有獨鐘,由此方位詞引申到彼方位詞,由含有一組反義詞引申為含有二組反義詞或一正一反詞的成語;又由“閱讀”中“畫龍點睛”引申趣填“龍”字成語,趣填十二生肖成語……課堂中有學生“問”甚至是“考”我,有小組間互問,有男女競賽問,課堂氣氛緊張而又激烈,教學效果超乎我的意料。我相信在這樣的課堂上,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在潛移默化地進步與提高著。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是無窮無盡的。我們每一個語文教育者,應當仔細斟酌提問的方式與技巧,讓我們設計的問題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同時也能給教學帶來無盡的興味。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三和中心小學